鸡矢藤
简介
具有除湿、消食、止痛、解毒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脾虚无积滞者慎用
中药介绍
鸡矢藤(Chicken-Dung Creeper)取自茜草科植物鸡矢藤的干燥地上部分。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食积不化,湿疹,胆绞痛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甘、涩,性平。归肝、脾、肾、胆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甘肃、贵州、江苏,陕西、山东、安徽、浙江等地也有分布。
夏、秋二季采割,阴干。以叶多,气浓者为佳。
性状特征
茎呈扁圆柱形,直径2~5毫米;老茎灰白色,无毛,有纵皱纹或横裂纹,嫩茎黑褐色,表面覆盖柔软纤毛;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灰白色或浅绿色。
叶对生,有柄;多卷缩或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3~6厘米;先端尖,基部圆形,叶缘光滑,无凹凸不平,两面覆盖柔软纤毛或仅下表面覆盖纤毛,主脉明显。
气特异,味甘、涩。以叶多、气浓者为佳。
储存方法
避免阳光直射,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古籍记载
《生草药性备要》:“其头治新内伤,煲肉食,补虚益肾,除火补血;洗疮止痛,消热散毒。其叶擂米加糖食,止痢。”
《本草纲目拾遗》:“治瘰疬用根煎酒,未破者消,已溃者敛。。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除湿,消食,止痛,解毒。
主治病证
消化不良,胆绞痛,脘腹疼痛;外治湿疹,疮疡肿痛。
作用分析
除湿
鸡矢藤味甘微苦,性微寒,苦寒降泄,具有除湿的作用,能用于治疗泄泻下痢、湿疹等。
消食
鸡矢藤主入脾、胃经,具有消食化积、健运脾胃的作用,能用于治疗饮食积滞,小儿疳积等。
止痛
鸡矢藤味甘,归肝、脾、肾、胆经,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痛证,如胃肠疼痛,胆绞痛,肾绞痛,痛经,分娩疼痛,神经痛以及各种外伤、骨折、手术后疼痛等。
解毒
鸡矢藤味甘,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用于治疗热毒泻痢、烫火伤等。
临床应用
饮食积滞,小儿疳积
治食积腹痛,腹泻,可单用,或与山楂、神曲等同用。
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常配伍党参麦芽白术
治小儿疳积,可用鸡矢藤根与猪小肚炖服。
热痰咳嗽
治疗时可单用,或与瓜蒌皮、胆南星枇杷叶等同用。
热毒泻痢,咽喉肿痛,痈疮疖肿,烫火伤等
治带血痢疾,咽喉肿痛,可单用,或与黄芩金银花同用,以增强解毒的功效。
治痈疮疖肿、烫火伤,可煎汁内服,或将新鲜的嫩叶捣烂外敷。
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等
治疗时可煎汤外洗,或用新鲜的嫩叶捣烂外敷。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鸡矢藤有抗炎、镇痛、降尿酸、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鸡矢藤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鸡矢藤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60克。
外用时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常见配伍
鸡矢藤配白术
两药都味甘苦,主要归脾胃经,有健脾燥湿的功效。鸡矢藤性微寒,虽然健脾燥湿的力量不及白术,但擅长消食化积,止痛;白术温燥性大,擅长补中益气,燥湿利水。
两药配伍,寒热相合,药性平和,有较好的健脾祛湿、消积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积不化,泄泻下痢,脘腹胀痛以及脾虚失运,水湿内停之水肿,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白带过多,或湿疹、湿疮等。
制成中成药
暖胃舒乐片
药物组成:黄芪大红袍延胡索白芍、鸡矢藤、白及砂仁五倍子、肉桂、丹参甘草、炮姜。
功能与主治:温中补虚,调和肝牌,行气活血,止痛生肌。用于脾胃虚寒及肝胃不和型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症见脘腹疼痛,腹胀喜温,反酸嗳气。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鸡矢藤时,需要关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鸡矢藤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脾虚无积滞者慎用鸡矢藤,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脾虚无积滞者慎用。
有鸡矢藤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鸡矢藤与鸡内金
两药味甘,主要归脾、胃经,都具有消食化积、健运脾胃的功效,都能够治疗多种食积症状。
鸡矢藤虽然消食化积、健运脾胃的力量不及鸡内金,但善于止痛,是治疗脘腹胁肋胀痛的佳品;并且能解毒、祛湿,经常用于治疗疮疡肿痛,湿疹等。
鸡内金消食化积的功效明显,可广泛用于各种食积证;还善于缩尿涩精止遗、通淋化石,擅长治疗遗精、遗尿、石淋。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