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
简介
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入药,常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内
体虚多汗,阴虚头痛者忌用
中药介绍
荆芥(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取自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麻疹等。
主要药性
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河北、湖北等地。
于夏、秋二季,花开到顶、荆芥穗为绿色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以茎细、色紫、穗多、香气浓者为佳。
性状特征
荆芥
呈不规则的小段,茎、叶、穗混合。茎呈方柱形,淡黄绿色至淡紫红色;覆盖短柔毛。叶片皱缩卷曲,破碎。气味芳香,味微涩,辛凉。
炒荆芥
炒荆芥是荆芥的炮制品,形如荆芥,表面呈棕黄色,略带焦斑,微有焦香气味。
荆芥炭
荆芥炭是荆芥的炮制品,形如荆芥,表面呈黑褐色,内部呈焦褐色,略带香气,味苦而辛。
储存方法
储存于干燥容器内,密闭,放在通风干燥处。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
《本草纲目》:“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主治病证
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作用分析
解表散风
荆芥味辛,气味芳香,具有解表散风的作用,擅长将困于肌表的邪气宣发、透散至体外。而且性质微温,药性和缓不燥烈,是性质平和的发散风寒药。
能够治疗外感表证,肌表阳气被邪气束缚,表现为怕冷、发热、不出汗等。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属性不明显者,都可广泛使用。
透疹
荆芥质轻透散,能够宣散由于风邪壅滞皮肤而导致的疹毒。
可用于治疗风邪侵袭肌肤表面引起的皮肤病变,例如麻疹初起,疹出不畅以及风疹瘙痒。
消疮
荆芥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通畅郁结的气机而达到消除疮疡的目的,可用于治疗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
临床应用
表证
治风寒表证,症见怕冷,发热,头痛无汗,常配伍防风、柴胡、薄荷、羌活独活等。
治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头痛,可配伍金银花连翘、薄荷等。
麻疹、风疹
治风邪侵袭肌肤表面,症见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配伍蝉蜕、薄荷、牛蒡子紫草等。
治风疹瘙痒,常配伍防风、生地黄、当归苦参、刺蒺藜等。
疮疡初起
治疗疮疡初起,兼有表证的患者,可单用荆芥。
偏于风寒者,症见发热,头痛,无汗,可配伍羌活、柴胡、川芎、独活等;偏于风热者,症见发热,头痛,可配伍金银花、连翘、柴胡等。
出血
治疗吐血,鼻出血,便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下等,可选取炮制之后的荆芥炭配伍使用。
治血热引起的吐血,鼻出血,可配伍地黄白茅根等。
治血热引起的便血,可配伍地榆槐花等。
治妇女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可配伍茜草、贯众等。
治虚寒引起的出血,可配伍艾叶、炮姜等。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本品具有解热、发汗、抗炎、镇痛、抗病原微生物、抗过敏、平喘祛痰等药理作用;荆芥炭能缩短出血时间。
使用方法
荆芥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等。
用法用量
荆芥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常规用量为5~10克。不宜煎煮时间过久。
发散肌肤表面的邪气,透疹,消除疮疡适合生用。止血适合使用炮制后的荆芥炭。
外用适量,可以捣敷、研末调和后外敷,或煎水清洗患处。
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炮制方法
荆芥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以定量的水或其他溶液浸润药材,使药材稍稍吸收水分,切段,干燥,筛去碎屑。
炒荆芥
取荆芥段,置于炒药锅中,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荆芥炭
取荆芥段,置于炒药锅中,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黑褐色、内部焦褐色时,喷淋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
常见配伍
荆芥配防风
两药微温而不燥,都能祛风解表。荆芥发汗的力量更强;防风则更擅长祛除风邪。
两者同用,能够祛风发汗,又不会过于温燥伤及人体阴液,适用于治疗四季感冒,发热怕冷,身痛无汗,风疹瘙痒等。
荆芥配薄荷
两药气味芳香,都擅长疏散上部头面的邪气。荆芥性平,擅于祛风解表,透疹;薄荷性凉,擅于疏散风热邪气,清利头目,透疹止痒。
两药配伍,可加强发汗解表,透疹止痒的功效,并能向上清利头目,将体内郁结的火热之邪宣发透散出体外。
荆芥配生石膏
荆芥擅于疏散风邪;生石膏药性大寒,能够清泻肺胃的火热。
两者配伍,辛凉疏散,既能清热,又可将邪气透散到体外,适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头痛,目赤,咽痛等。
组成方剂
荆防败毒散
药物组成:羌活、柴胡、前胡独活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甘草
功能与主治:发汗解表,消疮止痛。适用于治疗疮疡初起,红肿热痛,发热怕冷,无汗不渴等。
银翘散
药物组成:荆芥穂、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苦桔梗、竹叶、生甘草。
功能与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适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表现为发热,微微怕冷,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等。
消风散
药物组成:荆芥、当归木通、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
功能与主治:疏风养血,清热除湿。适用于治疗风疹、湿疹,颜色发红,或遍布全身,或呈片状或斑点状分布,瘙痒,抓破后渗水。
制成中成药
消风止痒颗粒
药物组成:荆芥、防风、苍术(炒)、蝉蜕、石膏、木通、地骨皮亚麻子、当归、地黄、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除湿,消风止痒。用于治疗风湿热邪蕴阻肌肤所致的湿疮、风疹瘙痒、小儿瘾疹等。
表现为皮肤丘疹、水疱、抓痕、血痂,或为梭形或纺锤形水肿性风团,中央出现小水疱,瘙痒剧烈等;以及湿疹、皮肤瘙痒症、丘疹性荨麻疹见上述证候者。
止嗽片
药物组成:荆芥、紫菀白前、桔梗、百部、陈皮、甘草。
功能与主治:疏风解表,止咳化痰。适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咳嗽,咯痰不爽等。
川芎茶调丸
药物组成:荆芥、川芎、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薄荷、甘草。
功能与主治:疏风止痛。适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导致的头痛,或伴有发热怕冷,鼻塞等。
药膳食疗
伤风感冒,发热怕冷,头痛,咽痛
荆芥5~10克,薄荷3~5克,淡豆豉5~10克,粳米50克。
将荆芥、薄荷、淡豆豉煮沸5分钟,去渣取汁;另将粳米洗净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同煮为粥。每日2次,趁温热服用。
风寒感冒初起,发热怕冷,身体疼痛,无汗
荆芥、紫苏叶各10克,茶叶6克,生姜10克,红糖30克。
荆芥、苏叶、茶叶、生姜加水,用文火煮沸;加入红糖溶解搅匀,趁热饮用。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荆芥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荆芥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荆芥过敏史的人群禁止使用。
体虚多汗,阴虚头痛者忌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荆芥、荆芥炭与荆芥穗
荆芥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药性较平和,可以将困在肌表的风邪向外疏散,还具有透疹消疮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等。
荆芥炭功效偏于收敛止血,主要用于治疗便血,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等。
荆芥穗为荆芥的干燥花穗部分,功效与荆芥相同,但发汗的力量比荆芥更强。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