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痉挛
概述
由于肠壁平滑肌发生阵阵强烈收缩而引起的不适情况
患儿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腹痛、哭闹、翻滚、出冷汗、面色苍白
尚无明确病因,多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肠道功能不成熟有关
去除诱发因素、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
定义
小儿肠痉挛是一种由于肠壁平滑肌发生阵阵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发病情况
小儿肠痉挛在整个儿童期均可发生。
2个发病高峰:3~4个月以下的婴儿、5~6岁的小儿。
病因
致病原因
小儿肠痉挛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肠道功能不成熟有关。
诱发因素
精神紧张
小儿精神紧张很有可能诱发小儿肠痉挛。
亲子关系紧张、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家庭暴力等是引起小儿精神紧张的常见因素。
饮食不当
暴饮暴食、进食大量冷食、食物过敏、喂乳过多等引起肠内积气及消化不良等情况都可能会诱发小儿肠痉挛。
症状
主要症状
肠痉挛时小儿会突然发生阵发性腹部绞痛,表现为翻滚、面色苍白、额头冒汗、四肢厥冷等。
婴儿因无法表达疼痛,发病时表现为突然哭闹、双腿向上蜷缩、手足发凉、双手紧握等症状。婴儿哭闹会随腹痛缓解而停止,易入睡,不久后可再发作。
疼痛部位多在脐周,不发作时无异常表现。
在改变体位、排便或排气后,腹痛症状有时可缓解。
就医
就医科室
儿科
小儿如果频繁出现阵发性腹痛等症状,应前往儿科就诊。
急诊科
小儿如果出现突发性不能缓解的腹痛、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建议给患儿穿着容易穿脱的衣服,以便进行腹部检查。
可详细记录患儿出现过的症状,以及发生症状的时间、诱因等,以供医生诊断时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是突然发生阵发性腹部绞痛吗?
孩子腹痛剧烈吗?有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的症状吗?
发病前有诱因吗?如饮食不当、暴饮暴食等?
疼痛部位是在肚脐周围吗?
孩子排便或排气后腹痛会不会有缓解?
病史清单
孩子是否对某些食物有过敏史?
最近是否有导致孩子精神紧张的因素存在?如亲子关系紧张或家庭矛盾?
孩子是否患有消化系统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儿有食物过敏史。
患儿近期有精神压力过大。
患儿在发病前暴饮暴食、吃大量冷食。
临床表现
患儿可出现突发性腹痛、哭闹、翻滚、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了解血白细胞变化情况,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感染。
一般患儿血常规正常,无感染。
检查前无需禁食禁水。
便常规检查
便常规检查可通过是否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寄生虫卵、虫体或原虫等,辅助医生排除细菌性痢疾、寄生虫感染等具有相似症状的疾病。
如果粪便常规检查寄生虫相关检查显示阴性,则可排除寄生虫感染;如果白细胞计数正常,基本可排除细菌性痢疾。
注意采集新鲜的样本,避免混入尿液等。
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
诊断本病前首先应除外腹腔内器质性病变,尤其要除外腹腔脏器的炎症、穿孔、破裂、梗阻、套叠、扭转、绞窄等。
腹部B超检查可帮助医生进行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
检查前家长要嘱咐患儿配合医生的检查,不要乱动,以免影响检查效果。
鉴别诊断
肠套叠
相似点:均可出现腹痛、呕吐。
不同点:肠套叠患儿会出现腹泻、排血便的症状,而小儿肠痉挛一般无便血症状。腹部超声检查也可分辨两种疾病。
过敏性紫癜
相似点:都会出现阵发性腹痛、呕吐。
不同点:过敏性紫癜患儿会出现皮肤紫癜,小儿肠痉挛则不伴有皮肤症状。
急性胃肠炎
相似点:都会出现腹痛、呕吐症状。
不同点:急性肠胃炎患儿会出现腹泻,血常规可见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稍增高。
治疗
去除诱发因素后,通过治疗可缓解或解除患儿肠痉挛症状,解除患儿的痛苦。
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
可给予患儿腹部热敷,同时用暖手轻轻顺时针按揉患儿腹部以缓解症状。
缓解精神压力
患儿精神过度紧张或精神创伤也可能诱发肠痉挛,家长应该跟患儿做好沟通,给孩子关爱,并给患儿提供安静的生活环境,解除精神压力。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如果经一般治疗无效,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解除痉挛。
解痉药物
具有解痉镇痛作用。
对持续发作、其他措施无效的患儿,可使用解痉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哌替啶、山莨菪碱等药物,疼痛严重者在除外急腹症后可应用阿托品等。
促进肠道排气药
药物作用:通过改变气泡表面张力,使气泡融合或弥散,促进胃肠道气体排出,减少疼痛症状。
常用药物:西甲硅油乳剂。
预后
治愈情况
多数患儿在积极治疗后可治愈,预后较好,但患儿再次受到诱发因素刺激可复发。
危害性
患儿肠痉挛时会出现腹痛、哭闹,烦躁、精神较差、影响食欲,影响生活质量及睡眠,而且也会给照护患儿的家长增加心理负担。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家长在喂养完婴儿后最好给宝宝拍嗝,促进消化道气体排出。
尽量保持室温18~22℃,湿度50%~60%,气温下降时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孩子受凉,特别是腹部。
患儿平时还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患儿的居室最好干净、安静、采光好,这样有利于患儿休息,减轻症状。
患儿日常应保持愉快的心情,可以适当到户外做运动,放松身心,也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饮食管理
患儿饮食宜清淡(少油、少盐、少糖),避免食用辣椒、花椒、咖喱等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硬、冷、油煎食物。少吃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例如豆类、高糖食物。
患儿应该按时就餐,避免仓促进餐、最好在餐前餐后休息一会。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吃饭速度不要过快,减少吞入的气体量。
婴儿避免过度喂养,消化不良的宝宝应减少奶量,对牛奶过敏的宝宝可改用低敏配方粉。
如果因食物过敏导致肠痉挛,以后应回避这些过敏的食物。
心理管理
发生肠痉挛的患儿往往会因为疼痛出现恐惧、焦虑、精神不佳的现象,家长最好陪伴在在孩子身边,给予其温暖和安全感,并开引导孩子积极配合治疗尽快解除疼痛。
由于亲子关系紧张、亲子间缺乏沟通或其他因素会导致患儿心理紧张从而诱发肠痉挛,所以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做好沟通,解除其紧张情绪。
病情监测
居家治疗过程中如果患儿出现剧烈腹痛、面色苍白、呕吐甚至打滚等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如果患儿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等情况时,建议及时就诊。
家长可记录患儿的症状日记,比如患儿在治疗后肠痉挛有没有好转,发作次数有没有减少,在复诊检查时可作为医生的参考资料。
随诊复查
患儿接受治疗后,建议听从医生安排进行长期规律的门诊复查。
如果患儿再次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哭闹、出冷汗、面色苍白、打滚等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
预防
由于小儿肠痉挛病因尚不清楚,因此无明确有效预防措施,但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发作概率。
避免小儿食用已知的过敏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避免摄入生冷、粗糙、坚硬的食物。
小儿吃饭最好细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以免吞下过多的气体。
家长要看护好小儿,避免小儿摄入过多冷食引发肠痉挛。
寒冷天气或季节转变时及时给小儿添减衣物,避免寒冷刺激,尤其是腹部不能受凉。
避免小儿精神紧张,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情绪并及时沟通,解决问题,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舒心的家庭环境。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