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束颤动
概述
肌肉不规则、不随意地收缩
可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也可见于正常人
当症状长期持续或加重,或伴肌无力、肌萎缩,应及时就医
查明病因后对因治疗、避免诱发因素是关键
定义
肌束颤动由肌肉细胞群不规则、不随意地收缩引起。
可以有不同面积、幅度,小肌束颤动往往感觉不到,大的肉眼可见。
通常,肌束颤动不伴随肌肉无力或萎缩时,多为良性,无需担忧。
但严重、频繁、持续的肌束颤动可能是某些神经肌肉疾病的症状,要提高警惕。
发生机制
肌束颤动是支配肌肉细胞运动的神经兴奋性过度增高,导致其在静止状态下出现不自主地收缩。
当其肌肉位置较表浅或不自主收缩出现频繁时便可被感受、观察到。
这种异常的肌肉颤动可见于运动神经元疾病,也会发生在正常人。
表现
肌束颤动在发生诱因、发作时间、持续时间、部位等特征上,会有所不同。
此外,肌束颤动通常还可能伴发其他症状,如心悸、焦虑等。
症状特征
肌束颤动可见于全身任意肌肉,以眼睑、手臂、手指、腿和足部肌肉最为常见。
可表现为发作性或者持续性。
伴随症状
如伴有心悸,可见于甲亢、焦虑、过多摄入咖啡因。
原因
很多疾病都会引发肌束颤动,但肌束颤动未必一定是发生了疾病。也就是说,肌束颤动可以是疾病导致,也可能是压力、情绪应激等诱发。
肌束颤动最常见于运动神经元疾病,其次也可见于内分泌疾病,部分药物、精神心理因素等也可引发。
疾病因素
周围神经疾病:如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
内分泌疾病: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缺乏症等。
非疾病因素
生理情况:过度运动、劳累、应激状态、精神压力大等。
药物:类固醇激素、抗胆碱能药物、雌激素等。
物质滥用:尼古丁、酒精、咖啡因等。
就医
偶发的肌束颤动可能无需特殊处理,常会自行消失。但持续几周或伴发肌无力,尤其是严重程度影响到正常生活了,则常常需要就医进行处置。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
肌束颤动发作频繁,逐渐加重。
已明显影响自己或他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伴有呼吸困难、手足抽搐、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等。
就诊科室
出现肌束颤动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神经内科、内分泌科。
伴发肌无力、肌肉萎缩,可能需就诊于神经科。
伴发电解质紊乱,可能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伴发焦虑、睡眠障碍,可能需就诊于精神心理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于儿科。
由于导致肌束颤动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肌束颤动什么时候开始的?
肌束颤动持续多久了?频率如何?
情绪、应激等是否会加重肌束颤动?
是否有肌无力、肌肉萎缩等情况?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过度运动、过多摄入酒精或咖啡因?
近期是否有无新加用的药物?
既往是否在应激下出现肌束颤动?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
身体检查
一般情况检查,如精神状态、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
神经科查体:检查有无肌肉无力以及肌无力的程度,评估有无肌肉萎缩及其程度,检查腱反射是否正常,评估肌张力有无异常。
常规检查
生化检查:抽血检查电解质,主要看是否有电解质紊乱。
肌酶谱:抽血检查有无肌肉本身病变。
甲状腺功能:这项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功能的情况,明确有无甲状腺功能异常。
肌电图:这项检查可以描述出有无神经源性损害以及损害情况,有助于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诊断。
其他检查
脑脊液检查:可以了解脑脊液中成分的变化,验证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诊断。
肌肉活检:如果病理中出现神经源性的肌萎缩改变,则确定存在神经病变。
头颅CT或MRI:明确有无颅内病变导致的运动神经元异常。
缓解与治疗
轻微的肌束颤动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仅需注意多注意休息、保持稳定情绪即可。如肌束颤动频繁发作,或逐渐加重,则应引起注意,及时向医生求助获取专业建议。
缓解措施
不大量饮用浓茶、浓咖啡、含咖啡因的饮料。
避免长期大量饮酒,戒酒时需循序渐进,不要突然戒断。
避免紧张、兴奋、惊恐等可能诱发或加重肌肉颤动的情绪。
如肌肉颤动与药物有关,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
专业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
电解质紊乱,如低钙、低钾:一方面补充相应电解质来纠正电解质,同时寻找背后病因(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过量使用利尿剂),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目前尚无能够有效控制该病的药物;可以通过鼻饲、使用无创呼吸机等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病程中的并发症。
精神压力引起的肌肉颤动:保持稳定心情,心理治疗可能有改善,必要时可口服少量抗焦虑药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