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蓬草
简介
具有止咳平喘、祛湿、解毒、通血调经、杀虫止痒、止痛的功效
常用民族药之一,也被载入中药本草使用,炮制后可以入药
有骆驼蓬草过敏史的人群禁止使用;热性气质者慎用
中药介绍
骆驼蓬草(Herb of Common Peganum)取自蒺藜科植物骆驼蓬的干燥地上部分。
用于治疗咳喘,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等。
主要药性
味辛、苦,性平,入肝经,有毒。
产地选材
骆驼蓬草主产于新疆,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国外分布于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及中亚各国。
本品多生长于干旱草地及盐碱化荒地,夏季盛花期割取。
性状特征
骆驼蓬草全长15~35厘米;茎呈圆柱形,分枝较多,直径2~4毫米;表面呈黄绿色,有纵条纹,略光滑,质地脆,易折断,断面呈黄白色,中央髓部呈白色。
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呈鹿角状分枝,呈浅绿色至深绿色,有的老叶呈灰白色,常皱缩或卷曲,展平后呈二回羽状全裂(鹿角状分歧),裂片呈条形,光滑无毛,质地为厚实的革质。
花瓣呈淡黄色至浅棕色,幼果近似球形,有特殊气味,味微苦。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处。
古籍记载
《陕西中草药》:“祛风止痒,解毒。治皮肤瘙痒症。”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宣肺止咳,通经活络,解毒除湿。治月经不调,风湿性关节炎,气管炎,无名肿毒。”
《拜地医药书》:“清除多余黏质湿性,散发浓性物质,体内产热,利尿痛经,增如,清除黏液质和黑胆质等。。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止咳平喘,祛湿,解毒,通血调经,杀虫止痒,止痛。
主治病证
咳嗽气喘,风湿痹痛,无名肿毒,月经不调,皮肤瘙痒,跌打损伤,头痛。
作用分析
止咳平喘
骆驼蓬草味辛,能疏散外邪;味苦,能平降向上冲逆的肺气,因此可用于治疗风寒侵袭肌表,寒邪郁闭继而化为热邪,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调引起的咳嗽气喘。
祛湿,止痛
骆驼蓬草药性辛散,具有祛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湿邪引起的气机升降失调、头身沉重、肢体筋骨麻木疼痛、瘫痪,还可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头痛、跌打损伤等。
通血调经
骆驼蓬草入肝经,具有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肝气不畅,血阻脉络引起的闭经、痛经等。
解毒,杀虫止痒
骆驼蓬草具有解毒作用,可治疗各类无名肿毒;此外本品还具有杀虫止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皮肤瘙痒、湿疹、黄水疮等。
临床应用
无名肿毒
治无名肿毒,取骆驼蓬草适量,煎水外洗患处。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治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取骆驼蓬草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瘫痪,面瘫,肢体知觉减退
治瘫痪,面瘫,肢体知觉减退,可配伍干姜龙葵叶汁,骆驼蓬草与干姜研成细粉,过筛,与适量龙葵叶汁调和后制成敷剂,取适量外敷患处。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骆驼蓬草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单纯疱疹病毒2型、流感病毒乙型B、流感病毒甲型A3、柯萨奇病毒B1、B3具有抑制作用。
骆驼蓬草所含的化学成分骆驼蓬生物碱具有抗炎、镇痛、止痒、抗银屑病,以及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骆驼蓬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骆驼蓬草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6克。
本品还可外用,将新鲜的骆驼蓬草煎水外洗,或捣敷患处。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骆驼蓬草
去除杂质,晒干,切段。
酒制骆驼蓬草
取骆驼蓬草,加红酒,小火煮沸至酒干,取出,放凉。
每500克骆驼蓬草,使用红酒500毫升。
据维吾尔医学记载,用红酒煮制可降低骆驼蓬草的毒性,提高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制成中成药
骆驼蓬草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目前较少应用于中成药中。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骆驼蓬草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骆驼蓬草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本品有毒,应按照医生叮嘱的剂量和疗程服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骆驼蓬草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热性气质者慎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骆驼蓬草过量使用容易引起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长期内服,可能引起头痛、胃痛、恶心等不良反应,也可能导致肝毒性、肾毒性、基因毒性等毒副作用。
骆驼蓬草中毒则表现为全身震颤、眼球突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引起窒息。
鉴别用药
骆驼蓬草与骆驼蓬子
二者都取自蒺藜科植物骆驼蓬,骆驼蓬草为骆驼蓬的干燥地上部分,骆驼蓬子则是骆驼蓬的干燥成熟种子。
二者都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但骆驼蓬草还可治疗咳嗽气喘,以及风寒湿邪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坐骨神经痛等;而骆驼蓬子还擅于治疗肝肾阳虚引起的筋骨痿软,以及外感湿邪引起的肢体麻木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