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简介
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炮制后可入药,常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高血压、头痛、失眠、心功能不全者禁服;运动员慎用
中药介绍
麻黄(Ephedra)取由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因为它味麻,色黄,故取名为麻黄。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古、新疆。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切段。以色淡绿、内心色红棕、味苦涩者为佳。
性状特征
麻黄
呈圆柱形段,表面淡黄绿色至黄绿色,粗糙,有细纵脊线,节上有细小鳞叶。切面中心显红黄色。气微香,味涩、微苦。
蜜麻黄
蜜麻黄,是麻黄的炮制品,形如麻黄段,表面深黄色,微有光泽,略具黏性。有蜜香气,味甜。
麻黄绒
麻黄绒,是麻黄的炮制品,呈松散的绒团状,黄绿色,体轻。
蜜麻黄绒
蜜麻黄绒,是麻黄的炮制品,呈黏结的绒团状,深黄色,略带黏性,味微甜。
储存方法
放置于干燥的容器内,蜜麻黄、蜜麻黄绒密闭,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疼,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名医别录》:“通腠理,解肌。”
《本草纲目》:“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
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作用分析
发汗散寒
麻黄味辛温,具有发散之性,能够使肺气布散到头面肌表,使汗孔张开,疏散风寒以达到发汗解表的功效,治疗感冒、咳嗽等疾病。
麻黄可通过发汗达到疏散寒邪的目的,并且可疏散留着在关节的寒邪,所以可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导致的关节痹痛。
麻黄可通过疏散寒邪打破机体内的郁结和阻滞,《神农本草经》称它可以“破坚积聚”,因此还可用于治疗阴疽痰核等疾病。
宣肺平喘
麻黄归肺经,具有宣发肺气平咳喘的作用,能够治疗因外感风寒、外有寒内有饮、热邪郁闭肺内导致的咳嗽、喘和哮等疾病。
利水消肿
麻黄归膀胱经,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疾病。
临床应用
风寒表实证
治疗外感风寒邪气导致的怕冷、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脉象轻浮,紧绷弹指),每与桂枝相须为用。
气喘咳嗽
治疗外感风寒邪气导致的肺气不能宣发,出现的咳嗽、气喘,常与苦杏仁合用。
治疗咳嗽气喘,痰多且形状清稀者,常与细辛干姜等同用。
治疗高热喘急者,常与石膏配伍使用,如麻杏甘石汤。
风水浮肿
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兼有外感证者,常与甘草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麻黄具有解热、发汗、止咳、平喘、镇痛、抗炎、利尿、兴奋心脏、升高血压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麻黄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麻黄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2~10克。
入丸、散剂时用量为2~9克,外用时适量,研末调敷。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麻黄
取原药材,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
蜜麻黄
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加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至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千克麻黄段,用炼蜜20千克。
麻黄绒
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蜜麻黄绒
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加人麻黄绒内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千克麻黄绒,用炼蜜25千克。
常见配伍
麻黄配桂枝
麻黄辛开苦泄,能够沟通皮毛,擅长宣发肺气,发汗散邪;桂枝辛甘温煦,能够沟通营卫之气,善于解肌发表。
两药配伍,可增强发汗解除表邪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配干姜
麻黄长于发汗解表,宣发肺气止咳平喘;干姜性温,善于温肺化痰饮。
两药配伍,可增强散寒解表,化饮平喘的功效,多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水饮停留的咳喘证。
麻黄配射干
麻黄长于宣发肺气,止咳平喘;射干功效善于祛痰清利咽喉。
两药配伍,一起起到宣发肺气、祛痰止咳、平喘的功效,适用于感受寒邪内有痰饮,气逆而喘、喉中痰鸣如水鸡(青蛙叫)声、胸膈满闷等症。
麻黄配白术
麻黄功效善于发汗解表;白术功效长于健脾燥湿。
两药配伍,肺脾同治,使得肺气得以宣发畅通,脾气强健能够运化水湿,水湿得以下行。
共奏发汗解除表邪,散发寒气,祛除湿气的作用,适用于风邪侵袭导致肺的宣发功能下降,水液正常代谢失常导致的风水证。
麻黄配附子
麻黄善长疏散外寒,宣通经络;附子善祛除在里的寒邪,使经脉温暖通畅。
两药配伍,有散在内的寒邪,宣通邪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的患者。
组成方剂
麻黄汤
药物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能与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症状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三拗汤
药物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生姜。
功能与主治:宣肺解表,止咳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症见鼻塞身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舌苔薄白、脉浮(脉象轻浮,若稍微用力按脉则会显得力度不足)。
小青龙汤
药物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适用于外寒里饮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越婢加术汤
药物组成:麻黄、石膏、生姜、甘草、白术、大枣。
功能与主治:发汗解表,散寒祛湿。适用于水气泛溢与皮肤的水肿症,全身及面目发黄肿胀,脉沉(脉象沉需用力按脉才能感受到)、小便不利。
制成中成药
感冒软胶囊
药物组成:羌活、麻黄、桂枝、荆芥穗防风白芷川芎石菖蒲葛根、薄荷、当归苦杏仁黄芩桔梗
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可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鼻塞流涕、骨节痛、咳嗽、咽痛。
伤风停胶囊
药物组成:麻黄、荆芥、白芷、苍术(炒)、陈皮、甘草。
功能与主治:发散风寒。用于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鼻流清涕、肢体酸重、喉痒咳嗽、咳痰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感冒、鼻炎、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通宣理肺丸(口服液、胶囊、片、颗粒、膏)
药物组成:麻黄、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甘草、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陈皮。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
药物组成:麻黄、前胡、黄芩、炒紫苏子、石膏、苦杏仁(炒)、葶苈子竹茹
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用于小儿风热犯肺所致的咳嗽,症见呼吸气促,咳嗽痰喘,喉中作响。
疏风活络片
药物组成:马钱子(炒)、麻黄、桂枝、防风、秦艽菝葜、木瓜、虎杖桑寄生、甘草。
功能与主治: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用于风寒湿闭阻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疼痛、局部畏恶风寒、四肢麻木、腰背疼痛。
药膳食疗
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咯痰不爽等
薄荷叶30克,生姜2片,人参5克,生石膏30克,麻黄2克。
把药材共同研成为粉末状,用水煎,滤汁,代茶饮。
用于由体虚或年老者风热感冒导致的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咯痰不爽等症状。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麻黄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麻黄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运动员慎用。高血压、头痛、失眠、心功能不全的人禁服。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运动员慎服。高血压、头痛、失眠、心功能不全的人禁服。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麻黄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慎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口服麻黄过量时可能会产生头痛、头晕、耳鸣、颜面潮红、出汗、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震颤、心悸、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前区痛、瞳孔散大而视物不清、排尿困难尿潴留、体温升高(38~39℃)和上腹疼痛、吞咽不畅等症状。
鉴别用药
麻黄与蜜麻黄
两者均为同药,炮制方法不同。
发汗解表最好用生麻黄,止咳平喘多用蜜麻黄
麻黄善于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及风水水肿;蜜麻黄偏于温润,长于宣肺止咳平喘,多用于久病肺气虚损的咳嗽气喘。
麻黄与麻黄绒
两者均为同药,炮制方法不同。
麻黄善于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及风水水肿;麻黄绒发汗作用缓和,宜用于小儿、老人及体虚之人而外感风寒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