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
简介
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炮制后可入药,常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还可应用于保健食品中
血虚有寒、月经过多者不宜用
中药介绍
牡丹皮(Tree Peony Root Bark)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用于治疗温热病邪侵入血分所导致的斑色紫黑、身热、吐血、鼻血,还可以治疗瘀血导致的经闭痛经、跌打伤痛,治疗温病后期出现的夜间发热、早晨退烧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安徽、四川、湖南、湖北、陕西。
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和泥沙,剥取根皮,晒干或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晒干。前者习称“连丹皮”,后者习称“刮丹皮”。切片。
以皮厚、切面粉白色、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
性状特征
牡丹皮
本品为圆形或卷曲型薄片。连丹皮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刮丹皮外表面红棕色或淡灰黄色。内表面有时可见发亮的结晶。
切面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牡丹皮炭
牡丹皮炭是牡丹皮的炮制品,呈黑褐色,气香,味微苦而涩。
储存方法
贮存在干燥容器内。丹皮炭密闭,放置在阴凉干燥处。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
《药性论》:“能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
《本草纲目》:“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主治病症
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 痈肿疮毒。
作用分析
清热凉血
牡丹皮味苦、性寒,能清热凉血止血,适用于温病热邪侵入营分、血分所导致的皮肤出现斑点、斑块,以及血分有热导致的出血,如吐血、鼻血等。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入血分,善于清透血液、津液中的热邪,治疗退热后没有汗出,感觉有热从骨头向外透发,也可治疗温病后期,温热邪气损伤血液、津液,引起夜间发热、早晨退烧等症。
活血化瘀
牡丹皮味辛,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治疗瘀血阻滞导致的经闭、痛经,腹部出现有形或无形的积块,有胀痛感,以及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牡丹皮味苦、性寒,善于清热凉血,散瘀消痈,治疗火热毒邪炽盛导致的皮肤红、肿、热、痛,以及感觉右腹部疼痛、发热、可以摸到肿块等症。
临床应用
温毒发斑,血热出血
治疗温病热邪侵入营分、血分所导致的皮肤出现斑点、斑块,斑色紫黑,身体发热,舌色绛红等,常与水牛角地黄赤芍等同用。
治疗血热妄行导致的吐血、鼻血等,常与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白茅根等同用。
血瘀证
治疗瘀血阻滞导致的经闭、痛经,可与桃仁、赤芍、桂枝等同用。
治疗月经不调伴有肝气郁结、化火病证的患者,常与栀子、白芍、柴胡等同用。
治疗跌打伤痛,可与血竭当归、红花、乳香没药等同用。
治疗火热毒邪炽盛导致的皮肤红、肿、热、痛等,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等同用。
治疗右腹部疼痛、发热、可以摸到肿块等症,常与大黄芒硝、桃仁等同用。
虚热证
治疗温病后期,温热邪气损伤血液、津液,引起夜间发热、早晨退烧等症,常与青蒿鳖甲、生地黄等同用。
治疗阴虚发热,像潮汛一样定时发热,感觉热从骨内向外透发而来等症,常与知母黄柏熟地黄等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牡丹皮具有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牡丹皮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牡丹皮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2克。
本品也可入丸、散。
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化瘀宜酒炙用,止血宜炒炭用。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牡丹皮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浸润透彻,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
牡丹皮炭
取净牡丹皮片,放置到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到表面黑褐色,内部黄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炒到微干,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常见配伍
牡丹皮配赤芍
二者都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牡丹皮具有凉血不留瘀血,活血不扰动血液的特点;赤芍以凉血散瘀见长。
两药配伍,可以增强凉血活血的作用,适用于温病热邪侵入营分、血分所导致的皮肤出现斑点、斑块,吐血、鼻血,妇女血热、血瘀、血虚导致的闭经、月经不调等。
牡丹皮配丹参
牡丹皮能凉血祛瘀,善于清除血液中伏藏的火邪;丹参能活血祛瘀,凉血消肿,清热除烦,具有祛除瘀血、使新血再生的特点。
两药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凉血活血,祛瘀生新,清透邪热的功效。适用于瘀血与虚热相合并的病症,以及血热瘀滞导致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少腹疼痛等症。
组成方剂
十灰散
药物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导致的上部出血证,症见呕血、吐血、咯血、鼻血等,血色鲜红,病势比较急暴。
青蒿鳖甲汤
药物组成:青蒿鳖甲、生地黄、知母、牡丹皮。
功能与主治:养阴透热。适用于温病后期,温热邪气损伤血液、津液,引起夜间发热、早晨退烧,热退无汗等症。
桂枝茯苓丸
药物组成: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适用于瘀血阻滞子宫,症见妇人腹部出现有形或无形的积块,有胀痛感,妊娠早期出现阴道少量出血。
也可治疗孕妇腹中胎儿频频躁动,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者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排不干净而引起的腹痛、拒绝按压。
大黄牡丹皮汤
药物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功能与主治:泻热破瘀,散结消肿。适用于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症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压感觉疼痛,甚至局部胀满,或者右足弯曲、不能伸展,伸腿疼痛加剧,小便正常,或者间断发热,白天不自主地出汗,怕冷。
制成中成药
血美安胶囊
药物组成:猪蹄甲、地黄、赤芍、牡丹皮。
功能与主治:清热养阴,凉血活血。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血热伤阴挟瘀证,症见皮肤紫癜、牙龈出血、鼻血、妇女月经过多、口渴、心烦发热、睡觉时出汗。
双丹颗粒(口服液)
药物组成:丹参、牡丹皮。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用于瘀血痹阻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痛。
归芍地黄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当归白芍(酒炒)、山茱萸(制)、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
功能与主治: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用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导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像潮水般发热,腰膝酸痛,足跟疼痛。
加味逍遥丸
药物组成:柴胡、栀子(姜炙)、牡丹皮、薄荷、白芍、当归、白术(麸炒)、茯苓、甘草
功能与主治:疏肝清热,健脾养血。用于肝郁血虚,肝脾不和所导致的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发力,食欲不振,月经不调,脐腹胀痛。
药膳食疗
尿血
牡丹皮30克,乌龟2只(重约500克)。
乌龟处理后与牡丹皮一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的水,中火烧开,加黄酒2匙、食盐半匙,小火慢煨2~3小时,煮到龟肉酥烂,龟板易于脱落,吃龟肉喝汤,每次1小碗,日2次。
夜热早凉,无汗骨蒸
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黄12克,知母6克,牡丹皮9克。
上述药物用小火慢煨2~3小时,至鳖甲酥烂,喝汤,每次1小碗,日2次。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牡丹皮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牡丹皮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血虚有寒、月经过多者不宜用。使用应遵医嘱,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孕妇慎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牡丹皮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本品性寒能清泄血热,味辛能行散活血,所以血虚有寒、月经过多以及脾胃虚寒泄泻者不宜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生丹皮、炒丹皮与丹皮炭
三者均为牡丹皮的不同炮制品,功效偏重有异。
生丹皮长于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热病邪侵入营分、血分所导致的皮肤出现斑点、斑块,感觉有热从骨头向外透发,退热后不出汗,右腹部疼痛、可以摸到肿块,皮肤红肿热痛,闭经痛经,跌仆损伤。
炒丹皮寒凉的药性减弱,偏于活血散瘀,用于瘀血阻滞导致的经闭,痛经,腹部出现有形或无形的积块,有胀痛感,跌打损伤。
丹皮炭清热凉血的功效较弱,但是止血的作用比较好,常用于血热妄行导致的吐血、血等出血证。
牡丹皮与地黄
两药均属于清热凉血药,都味苦、性寒,归心、肝经,都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治疗温病热邪侵入营分、血分所导致的高热昏迷、舌红口干,血热妄行导致的斑疹、吐血、鼻血,以及温病后期余热未尽引起的夜间发热、早晨退烧、热退无汗。
牡丹皮味辛、性寒,入肾经,善于清透血液中的伏藏火邪,又能活血散瘀,治疗瘀血引起的经闭,腹部出现有形或无形的积块,有胀痛感,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皮肤红肿热痛,右腹部疼痛、可以摸到肿块。
地黄味甘、性寒,入肺经,长于养阴生津,多用于温热病邪损伤津液、血液导致的口渴、饮水多、尿多、乏力、消瘦、肠燥便秘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