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
概述
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无妊娠物排出
主要表现为妊娠期出现少量阴道流血,伴有阵发性下腹痛、腰背痛
发病与胚胎因素、母体因素、父亲因素等有关
可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必须时采取手术治疗
先兆流产是什么?
定义
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无妊娠物排出,伴有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是自然流产的一种类型。
经休息及治疗后,若流血停止或下腹痛消失,妊娠可继续进行;若流血增多或下腹痛加剧,则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妊娠难以继续。
分类
根据发病时间分类
早期先兆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12周之前,较为多见。
晚期先兆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12周以后。
发生了先兆流产,流鲜血和褐色血哪个更严重?
如果发生了先兆流产,流鲜血比流褐色血更严重。
流褐色血说明两种情况:首先出血的量并不大,其次出血的时间较早,血液为陈旧性。而鲜血则说明刚刚发生了出血。
但是,无论鲜血还是褐色血都需要保胎,注意休息,如果出血量逐渐增多,都有可能出现难免流产的情况。
先兆流产保胎成功生下来的孩子,会有问题吗?
先兆流产保胎后生下来的孩子,一般不会有什么异常。
先兆流产可能跟胚胎因素、母体因素、父亲因素有关。如果是胚胎因素造成的先兆流产,如染色体异常,很难通过保胎存活下来,基本都会发生难免流产。保胎成功的绝大部分是因为内分泌问题、免疫性因素造成的先兆流产。
出现了先兆流产症状,平躺好还是侧躺好?
出现了先兆流产,对卧位姿势无特殊要求,平躺和侧躺均可。
先兆流产的原因有免疫异常、内分泌异常、情绪波动或者创伤等,建议注意休息,放松心情,适当补充孕激素等药物。无论侧躺或平躺均是为了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对于睡觉的姿势无特殊要求,侧躺或平躺均可以。
病因
致病原因
先兆流产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主要与胚胎因素、母体因素、父亲因素等有关。
胚胎因素
胚胎因素是最常见的原因,主要为胚胎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流产发生越早,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概率越高。
文献报道,胚胎染色体异常与母体年龄增加有关,年龄>35岁的女性胚胎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达78%。
染色体异常的胚胎多数结局为流产,极少数可能继续发育成胎儿,但出生后也会发生某些功能异常或合并畸形。
母体因素
免疫因素
免疫因素是先兆流产,特别是复发性先兆流产的重要原因。包括自身免疫异常和同种免疫异常。
同种免疫因素:母体对胚胎产生排斥反应,导致妊娠失败。
生殖道解剖异常
内分泌因素
生殖器或宫内感染
生殖器感染及宫内感染,与流产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某些侵入性产前检查,如绒毛穿刺取样、羊膜腔穿刺术等,易增加感染风险。
其他因素
过量吸烟、酗酒、过量饮浓茶或咖啡,或吸食毒品等。
使用药物不当,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
暴露于恶劣环境,如过多接触放射线;过多接触砷、铅、甲醛、苯、氯丁二烯、氧化乙烯等化学物质。
受到手术、直接撞击腹部、性交过频等躯体刺激;或者过度紧张、焦虑、恐惧、忧伤等。
父亲因素
精子的染色体异常可导致自然流产。
精子畸形率异常增高可能与自然流产有关,但尚无确切证据证实。
高危因素
高龄妊娠:35岁之后,流产发生风险较年轻女性明显增高。
既往流产:既往两次或多次流产的孕妇,再次发生流产的风险较高。
超重或肥胖:是产妇发生先兆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30的孕妇更易发生流产。
症状
主要症状
停经。
阴道流血:可出现少量阴道流血,量比月经量少;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
下腹痛:有时有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
并发症
感染:长时间出血可导致宫腔感染,可出现发热、寒战、阴道分泌物有臭味等。
难免流产:先兆流产通常出血量较少,但若持续进展至难免流产,则表现为阴道流血量增多,阵发性下腹痛加重,有时可见妊娠物堵塞于宫颈口。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215
先兆流产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产科
月经延后或妊娠28周以前出现少量的阴道流血、阵发性下腹痛或腰痛等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月经延后或妊娠28周以前出现大量的阴道流血、剧烈下腹痛情况,建议尽快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记录最后一次月经开始时间,携带既往病例资料等,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开始时间、程度、特殊表现等
最后一次月经开始时间是什么时候?
是否有阴道出血、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下腹痛、持续时间是多久?
病史清单
是否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
是否有妇科炎症、流产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化验检查:血常规、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影像学检查:妇科超声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孕激素: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215
先兆流产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流产(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史。
进行过宫腔内操作,或腹部受到撞击等。
临床表现
症状
出现停经、阴道流血、下腹痛等。
妇科检查
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了解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等的变化情况。
有助于判断出血程度、有无感染等情况。
检查前无须空腹。
激素测定
尿、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
尿hCG测定:多采取试纸法测定,主要用于诊断妊娠。
血hCG定量测定:有助于判断妊娠预后。hCG增长速度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胚胎发育异常或出现流产。
孕酮:降低提示先兆流产预后不良。但由于人体内孕酮呈脉冲式分泌,血孕酮的测量值波动较大,因此结论可能并不完全准确。
其他激素测定:促甲状腺素(TSH)、游离T3和T4检测,有助于判断孕妇甲状腺功能,以确定病因。
超声检查
具有无创伤、可重复等优点。
可明确妊娠囊的位置、大小、形态及胎儿心管是否搏动,确定胚胎或胎儿是否存活。
鉴别诊断
与其他自然流产类型鉴别
类型 | 先兆流产 | 难免流产 | 不全流产 | 完全流产 | 稽留流产 |
---|---|---|---|---|---|
出血量 | 少 | 中→多 | 少→多 | 少→无 | 少 |
下腹痛 | 无或轻 | 加剧 | 减轻 | 无 | 无或轻 |
组织排出 | 无 | 无 | 部分排出 | 全部排出 | 无 |
宫颈口 | 闭合 | 扩张 | 扩张或有组织物阻塞 | 闭合 | 闭合 |
子宫大小 | 与妊娠周数相符 | 与妊娠周数相符或略小 | 小于妊娠周数 | 接近正常大小 | 小于妊娠周数 |
葡萄胎
相似点:都可出现停经后阴道流血、腹痛症状,与先兆流产的症状、病史基本相似,容易混淆。
不同点:葡萄胎时多数子宫大于相应孕周的正常妊娠,血hCG水平持续高值,超声检查可鉴别。
急性阑尾炎
相似点:都有腹痛症状。
不同点:急性阑尾炎无阴道流血、停经史,腹痛为持续性,一般疼痛从脐周开始,转移到右下腹。超声检查无妊娠囊。
治疗
一般治疗
应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量。严禁性生活,加强营养,保持排便通畅,保持情绪稳定。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其他:出血时间较长者,可选用无胎毒作用的抗生素,预防感染,如青霉素等;维生素E为抗氧化剂。
手术治疗
经治疗,症状不见缓解或反而加重者,进行超声检查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提示胚胎发育异常,表明流产不可避免时,需终止妊娠。
手术方法
包括刮宫术(曾称钳刮术)或吸宫术等。
孕12周内可行刮宫术或吸宫术。
孕12周以上可先使用催产素,促使胚胎组织排出,注意胚胎组织是否完整,必要时可行刮宫术。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手术相关并发症
术后注意事项
两周内或阴道流血未净前禁止盆浴,应每日清洁外阴。
1个月内禁止性交。
1个月后应复诊。如有阴道多量流血、发热、腹痛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妊娠12周以上患者,术后应休息3周。
其他治疗
如心理治疗,先兆流产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增强信心,有利于胚胎的健康发育。
预后
治愈情况
经休息及治疗,症状消失者,可继续妊娠;如症状加重,则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
危害性
孕妇会因担心胎儿健康产生焦虑等情绪,也可能会因失去胎儿出现悲伤、抑郁等情绪。
可能发生感染、难免流产等并发症。
出血量多的患者,即使保胎成功,胎儿出生后也可能合并先天畸形或功能异常。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忌食煎、炸、甜腻的食物。
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禽肉、鸡蛋等。
多吃新鲜的蔬菜(做熟约两碗的量)和水果;水果可切成小块食用,约一个拳头大小的量。
建议将燕麦、小米、黑米、藜麦等粗粮和大米一同烹煮做饭。
避免食用冰淇淋、咖啡、咖喱、辣椒等生冷、辛辣食物,以免刺激胃肠道。
每日应摄入温白开水1500~1700毫升(7~8杯)。
稳定情绪
亲属应注意观察孕妇情绪反应,加强心理护理,从而稳定孕妇情绪,加强其保胎信心。
患者自己也应放松心情,积极治疗,避免悲伤、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强保胎信心。
生活管理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应注意加强会阴部的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以免引起感染。
注意保暖。
注意休息,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但也要进行适当的活动。
预防
做好孕前检查
备孕夫妇应先到医院做孕前检查,筛查是否存在某些可能影响生育或导致流产的疾病或因素。发现异常者,需要积极干预。
子宫畸形者需在妊娠前先进行矫治手术,如宫颈内口松弛者,可在未妊娠前做宫颈内口松弛修补术。已经妊娠的宫颈功能不全者,可于妊娠14~16周进行宫颈环扎术。
有甲状腺疾病者,要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再怀孕,孕期也要服用药物。
及时控制并治疗慢性基础性疾病。
注意生殖道健康,保持外阴清洁,及时治疗生殖道炎症。
其他
避免劳累和重体力劳动,如熬夜、提重物等。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染发剂、指甲油;不滥服药物。
孕早期避免进行性生活,否则腹部受到挤压,宫颈受到刺激后容易引发宫缩,导致流产。
保持愉快的情绪状态,有利于胎儿的健康发育。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