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叶胆
简介
具有清肝利胆、清热利湿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虚寒的人慎服
中药介绍
青叶胆(Mile Swertia Herb)取自龙胆科植物青叶胆的干燥全草。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可用于治疗肝胆湿热、黄疸尿赤、胆胀胁痛等。
主要药性
味苦、甘,性寒。归肝、胆、膀胱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云南。
秋季花果期采收,除去泥沙,晒干,切段。
以色绿、花多、味苦者为佳。
性状特征
长15~45厘米。根长圆锥形,长2~7厘米,直径约0.2厘米,有的有分枝;表面黄色或黄棕色。茎四棱形,棱角具极狭的翅,直径0.1~0.2厘米;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下部常显红紫色,断面中空。
叶对生,无柄;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条形或狭披针形,长1~4厘米,宽0.2~0.7厘米。圆锥状聚伞花序,萼片4,条形,黄绿色;花冠4,深裂,黄色,裂片卵状披针形,内侧基部具2腺窝;雄蕊4。蒴果狭卵形,种子多数,细小,棕褐色。
气微,味苦。
储存方法
放置在阴凉干燥处。
古籍记载
《云南中草药》:“清肝胆湿热,除胃中伏火。治肝炎,尿路感染。。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清肝利胆,清热利湿。
主治病证
肝胆湿热,黄疸尿赤,胆胀胁痛,热淋涩痛。
作用分析
清肝利胆
青叶胆味苦能燥湿,入肝、胆经,具有清除肝胆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胆湿热、黄疸尿黄、胆胀胁痛。
清热利湿
青叶胆苦寒降泄,入膀胱经,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引起的热淋,症见小便不顺畅、尿道灼热涩痛。
临床应用
淋证
青叶胆具有清肝利胆、清热利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的小便次数增多,淋漓涩痛。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青叶胆具有保肝、解痉、镇静、镇痛、消除水肿、抗炎、降血糖血脂、刺激胃肠蠕动及中枢抑制等药理作用。
青叶胆的功效和作用
青叶胆的功效是清肝利胆,清热利湿。用于肝胆湿热,黄疸尿赤,胆胀胁痛(胁肋部位疼痛),热淋(因湿热蕴结下焦而成)涩痛。
青叶胆是中药,别名胆炎草,为龙胆科植物青叶胆的干燥全草,性寒,味苦,归肝、胆、膀胱经。青叶胆的功效有清肝利胆,清热利湿。
如患者有湿热泻痢(感受湿热邪气引起的腹泻),热淋涩痛,湿热黄疸,赤白带下(白带异常,夹有血丝或血块),疟疾发热等证候,可用青叶胆。青叶胆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目前尚不明确;注意虚寒者慎服。
药物要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切不可自行用药,避免引起不良的后果。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青叶胆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青叶胆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0~15克。
外用适量,用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以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微湿润,切段,干燥。
常见配伍
青叶胆配茵陈
青叶胆具有清肝利胆、利湿退黄的功效;茵陈具有利湿退黄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黄疸
两药配伍,能够增强清热燥湿、利胆退黄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湿热黄疸。
制成中成药
黄疸肝炎丸
药物组成:滇柴胡、茵陈、栀子(炒)、青叶胆、延胡索(醋)、郁金(醋)、香附(醋)、枳壳(麸炒)、槟榔、青皮佛手白芍(酒)、甘草
功能与主治:疏肝理气,利胆退黄。用于治疗肝气不舒、湿热蕴结(湿邪和热邪在体内互相结聚)导致的黄疸,症见皮肤黄染、胸胁胀痛、小便短黄;以及出现上述证候的急性肝炎、胆囊炎患者。
青叶胆片
药物组成:青叶胆。
功能与主治:清肝利胆,清热利湿。用于治疗黄疸尿黄,以及热淋(小便时灼热刺痛明显,伴尿频尿急,小腹部牵引不适)所致的尿道涩痛。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青叶胆时,需要关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青叶胆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虚寒的人慎服青叶胆,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青叶胆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虚寒的人慎服。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青叶胆与金钱草
两药都归属于肝、胆、膀胱经,都具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改善小便淋漓不尽、小便量少不通的问题)的功效,能够治疗湿热黄疸及热淋。
但青叶胆擅长清肝利胆、清热利湿,尤其适用于治疗肝胆湿热、黄疸尿赤、胆胀胁痛。
金钱草能够清热利湿、排石退黄,擅于消结石,尤其适用于治疗石淋(小便时排出砂石,或小便突然中断,尿道疼痛,腰腹绞痛难忍)及肝胆结石所致的黄疸;金钱草还有解毒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痈肿疮毒、毒蛇咬伤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