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藤
简介
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有忍冬藤过敏史的人禁用
中药介绍
忍冬藤(Honeysuckle Stem)取自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茎枝。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热毒雍盛所致的疮痈肿毒、热毒血痢,风湿热邪侵袭引起的痹证。
主要药性
味甘、性寒,归肺、胃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浙江、四川、江苏、河南、陕西等地。
秋、冬二季采割,晒干。
性状特征
呈长圆柱形,多分枝,常缠绕成束,直径1.5~6毫米。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有的灰绿色,光滑或被茸毛;外皮易剥落。枝上多节,节间长6~9厘米,有残叶和叶痕。
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气微,老枝味微苦,嫩枝味淡。
储存方法
放在干燥的地方。
古籍记载
《别录》:“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
《本草经集注》:“煮汁以酿酒,补虚疗风”。
《药性论》:“主治腹胀满,能止气下降”。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主治病证
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疮疡,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作用分析
清热解毒
忍冬藤性寒可以清热解毒,又具轻宣疏散之性,既可以用于治疗热毒雍盛所致的疮痈肿毒、热毒血痢,又善于清肺经邪气、疏风透热,用于治疗外感风热表证或外感温热病等证。
疏风通络
忍冬藤可以疏风通络,又兼清热的功用,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热邪侵袭引起的痹证,常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等。
临床应用
外感风热
风湿热痹
热毒血痢
疮疡肿毒
用于疮疡肿毒,可单用本品煎汤内服,并捣烂外敷;或与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忍冬藤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保肝利胆、降糖降脂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忍冬藤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忍冬藤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9~30克;内服时还可以入丸、散,或浸酒。
外用时适量,煎水熏洗或捣敷。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段,干燥。
常见配伍
忍冬藤配地榆
忍冬藤能清热解毒,地榆能凉血止血、解毒。
两药配伍能增强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毒血痢。
忍冬藤配连翘
忍冬藤能清热、疏风,连翘能疏风散热。
两药配伍能增强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组成方剂
拔毒散
功能与主治:攻毒止痛化脓。适用于痈疽肿毒。
柴芩活血散结汤
功能与主治:清热疏肝,活血散结。适用于湿热蕴结、气滞血瘀。
制成中成药
中风回春丸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用于痰瘀阻络所致的中风,症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言语不清、口舌歪斜。
风痛安胶囊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用于湿热阻络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红肿热痛、肌肉酸楚;风湿性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
排石颗粒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通淋排石。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石淋,症见腰腹疼痛、排尿不畅或伴有血尿;泌尿系结石见上述证候者。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忍冬藤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 忍冬藤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有忍冬藤过敏史的人禁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忍冬藤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忍冬藤与金银花
忍冬藤与金银花是植物忍冬的不同入药部位,忍冬藤取自忍冬的干燥茎枝,金银花取自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二者均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痈肿疔疮、咽喉红肿疼痛、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
忍冬藤的解毒作用比金银花略差,但又有通络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