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收缩乏力
概述
临产后子宫不能充分收缩,导致产程延长
主要表现为宫缩强度减弱、持续性腹痛等
与子宫肌源性因素、头盆不称或胎位异常、内分泌失调、精神源性因素等有关
协调性宫缩乏力应用缩宫素,不协调性宫缩乏力应用镇静剂,必要时可行剖宫产术
定义
子宫收缩乏力是指临产后子宫收缩功能出现异常,子宫不能正常收缩和缩复,子宫收缩力弱,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或不规则,导致产程延长。
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贯穿于分娩全过程的主要动力,临产后的宫缩可使宫口扩张、胎先露部下降,胎儿及胎盘和胎膜娩出。子宫收缩乏力则会导致产程延长甚至停滞。
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协调性与不协调性两种类型
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又称低张性子宫收缩乏力,特点为子宫收缩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均正常,仅收缩力弱。
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又称高张性子宫收缩乏力,宫缩失去正常的节律性、对称性,尤其是极性,宫缩的兴奋点来自子宫下段一处或多处,节律不协调。这种宫缩不能使宫口如期扩张,胎先露部不能如期下降,属于无效宫缩。
根据宫缩乏力的发生时期,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开始的时候即产程早期出现的宫缩乏力,往往为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
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产程早期宫缩正常,进展到第一产程活跃期或第二产程后宫缩强度开始减弱,产程延长或停滞,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协调性宫缩乏力。
病因
致病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与子宫肌源性因素、头盆不称或胎位异常、内分泌失调、精神源性因素等情况有关。
子宫肌源性因素
任何影响子宫肌纤维正常收缩能力的因素,如羊水过多、巨大胎儿、多胎妊娠、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经产妇、高龄产妇等均可导致子宫收缩乏力。
头盆不称或胎位异常
由于胎头下降受阻,先露部不能紧贴子宫下段及宫颈内口,不能有效刺激子宫收缩,就会出现子宫收缩乏力。
内分泌失调
分娩启动后,产妇体内乙酰胆碱、缩宫素及前列腺素合成及释放减少,生产时会导致子宫收缩乏力。
精神心理因素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恐惧、紧张、信心不足等心理障碍,或者体力消耗过大、过于疲劳,均可导致原发性子宫收缩乏力。
其他
临产前或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镇静剂、宫缩抑制剂等,也会造成子宫收缩乏力。
症状
主要症状
协调性子宫收缩
宫缩<2次/10分钟,持续时间短,间歇期较长。宫缩高峰时,子宫没有隆起,按压时有凹陷。
不协调性子宫收缩
产妇可出现持续性腹痛、腹部拒按、烦躁不安,严重时可出现水及电解质紊乱尿潴留、肠胀气、胎盘-胎儿循环障碍及静息宫内压升高,胎心异常。
就医
就医科室
妇产科
产妇临产应提前在医院产科待产,如果出现生产过程中的宫缩乏力应积极处理,必要时应及时转到上级医院。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注意家人陪同。
最好把孕期检查的记录复印件带来,便于医生诊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宫缩频率如何?宫缩时腹部是否有隆起?
是否出现宫缩乏力?何时发现的?
是否出现持续性腹痛?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否出现精神紧张、体力疲惫的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难产史?
是否有过量使用镇静药物史?
是否有子宫病变史,如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体格检查:腹部检查、阴道检查、宫颈检查。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
其他检查:产力检测、胎心监护。
诊断
诊断依据
子宫收缩乏力主要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宫缩的特点综合进行诊断。
病史
为经产妇或高龄产妇,既往有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病史,或检查发现头盆不称或胎位异常、内分泌失调等情况。
临产前或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镇静剂、宫缩抑制剂等情况。
临床表现
分娩时出现宫缩强度减弱、持续性腹痛、产程进展缓慢甚至停滞等情况。
产妇因产程延长出现血压下降、皮肤干燥、心律加快、头晕、头痛等症状。用手指按压腹部疼痛加剧。
评估宫缩强度
可通过触诊子宫、电子胎心监护、宫腔内导管测量子宫收缩力等方法评估宫缩强度。
根据宫缩的频率、周期、强度以及宫腔压力等判断是否存在宫缩乏力。
阴道检查
阴道检查可以查看宫口扩张、胎儿下降等情况,及时发现有无头盆不称或胎位异常等情况。
并可用来判断是否能够经阴道分娩。
其他检查
检查名称:产力检测、胎心监护。
检查目的:产力检测可以检测产妇子宫收缩的开始、高峰、结束以及宫缩的强度。​胎心监护可以监护胎儿的心率。
检查意义:产力检测出现收缩力减弱,提示子宫收缩乏力。胎心监护可以判断胎儿宫内情况,是否有宫内窘迫等异常表现。
检查注意事项:注意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
诊断标准
宫缩周期
开始收缩至下次开始收缩为一个宫缩周期,随分娩进展不断变化,如周期延长(>5分钟)可诊断宫缩乏力。
宫缩程度
分娩开始为30mmHg,第二产程为50mmHg,如宫缩在25mmHg以下,并且反复、持续较长时间,可诊断为宫缩乏力。
鉴别诊断
假临产(不规律宫缩)
相似点:假临产与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均可出现不规律宫缩: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
不同点:与宫缩乏力不同,假临产的不伴随出现宫颈管消失和宫颈口扩张;常在夜间出现,白天消失;给予镇静剂能将其抑制。
治疗
治疗目的:在保障母儿安全的前提下,恢复正常宫缩并顺利分娩,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生命。
治疗原则: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处理原则为调节子宫不协调收缩,使其恢复正常节律性及极性。协调性子宫收缩应先明确病因,估计能经阴道分娩者,应加强或协调宫缩,评估不能经阴道分娩者,应及时行剖宫产术。
一般治疗
适用于宫颈扩张期的产妇。
解除对分娩的心理顾虑和紧张情绪,多休息,及时补充膳食营养及水分,必要时可静脉补充营养并且进行导尿。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缩宫素
药物的作用:针对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可加强宫缩。
适应证
第一产程:对于协调性宫缩乏力患者,若胎心良好、胎位正常、头盆相称者,静脉滴注缩宫素加强宫缩。
第二产程:无头盆不称者静脉滴注缩宫素加强宫缩。
第三产程:胎肩娩出后立即静脉推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
用药注意事项:应用缩宫素时,应有医师或助产士在床旁守护,监测宫缩、胎心、血压及产程进展等状况。出现明显产道梗阻或伴瘢痕子宫者不宜应用。
镇静剂
常用药物:哌替啶、吗啡。
适应证:适用于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
药物的作用:调节子宫不协调收缩,恢复宫缩的正常节律性及极性。
用药注意事项:对伴有胎儿窘迫征象及头盆不称者,或应用镇静剂后宫缩仍不协调的患者,需考虑行剖宫产术。
人工破膜
目的:加强宫缩。
适应证: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患者第一产程,宫口扩张≥5cm 、胎头已衔接、无头盆不称但产程延缓者。
并发症:人工破膜后宫缩增强,可能会导致毛细血管损伤,羊水从破损的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注意事项:在宫缩间歇期进行人工破膜,破膜后需注意检查有无脐带脱垂的情况,同时还要观察羊水量、性状和胎心变化情况。如果破膜后宫缩还是没有改善,需考虑应用缩宫素加强宫缩。
剖宫产术
目的:挽救孕妇生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适应证:估计不能经阴道分娩者,或出现胎儿窘迫征象时,应及时行剖宫产术。
并发症:部分患者会出现盆腔感染、伤口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问题,需及时做好防治措施。
注意事项:应做好各种抢救产妇和新生儿的准备,同时预防感染及新生儿窒息等问题。
预后
治愈情况
未治疗
子宫收缩乏力会导致产程进展缓慢或停滞,母体会因体力大量消耗、肠胀气、排尿困难、脱水、酸中毒,感染和产后出血发生率高。
还会导致胎儿窘迫、胎儿宫内感染,手术率和死亡率增加,最终危害母亲和孩子。
治疗后
大部分子宫收缩乏力产妇经过整个治疗可以恢复正常宫缩并顺利分娩。
估计不能经阴道分娩者,及时行剖宫产术后,可以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生命。
危害性
对产程的影响
造成产程延长甚至停滞。
对产妇的影响
消耗体力,容易出现精神疲惫、乏力、排尿困难及肠胀气等,严重者需要通过手术助产。另外,产道长时间遭受压迫,组织缺血、坏死,软产道受损,容易形成生殖道瘘,同时还易导致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
对胎儿的影响
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会影响子宫胎盘循环,易发生胎儿窘迫。此外,产程延长,手术助产几率增加,易导致新生儿窒息、产伤、吸入性肺炎等。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产后应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适当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保持营养均衡。
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卫生管理
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换洗内裤、卫生巾。
术后要避免产道或手术切口感染。
心理支持
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随诊复查
复查的重要性:定期复查有助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子宫恢复情况,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
复查的时间:42天左右复查子宫恢复情况,剖宫产三个月复查创面愈合情况。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等。
预防
做好孕前检查,如发现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子宫肌源性疾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避免过多的使用镇静剂、宫缩抑制剂等。
做好产检工作,发现头盆不称或胎位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