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黄
简介
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入药,常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还可用于保健食品中
气滞痰多、胃部与腹部胀痛、食少、大便不成形者慎用
中药介绍
熟地黄(Prepared Rehmannia Root)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的加工炮制品。
用于血虚导致的面色黄、没有光泽,心跳剧烈,惊恐不安,月经不调,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治疗肝脏和肾脏的阴液不足导致的腰部和膝部酸软无力,眩晕,耳鸣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河南武陟、温县、孟州、沁阳、博爱等地。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以块肥大、断面乌黑色、味甜者为佳。
性状特征
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
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
储存方法
贮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古籍记载
《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
《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主治病证
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作用分析
补血滋阴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入肝、肾经,是治疗血虚证的常用药物。能用于治疗血虚导致的面色黄、没有光泽,头晕心悸,耳鸣,月经不调或闭经等。
益精填髓
熟地黄味甘,药性滋润,入肝、肾经,能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导致的腰部和膝部酸软无力的感觉、骨蒸潮热(发热像潮汛一样有固定时间,感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而来),盗汗(夜间睡眠时出汗,醒来不出汗),遗精,多饮、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等。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所以可以治疗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导致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早衰,脱发等症。
临床应用
肝肾亏虚
治疗肝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部酸软无力的感觉,头目眩晕,视物昏花,耳鸣耳聋,盗汗(夜间睡眠时出汗,醒来不出汗),遗精,多饮、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常与山药、山茱萸牡丹皮等同用。
治疗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导致的须发早白,常与制何首乌同用。
血虚证
治疗血虚导致的面色黄、没有光泽,头晕目眩,心悸,月经不调或闭经等,常与当归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熟地黄有促进造血、增强记忆、增强免疫、降血糖等作用。
使用方法
熟地黄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熟地黄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9~15克。
熟地黄可入丸、散,或熬膏、浸酒。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以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酒熟地黄
取净生地黄,加黄酒拌匀,放置在蒸制容器内,密闭隔水炖至酒吸尽,药物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黏液稍干的时候,切厚片或块,干燥。
每100千克生地黄,用黄酒30~50千克。
蒸熟地黄
取生地黄,放置在蒸制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
熟地炭
取熟地黄片,放置在炒制容器内,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取出,放凉,或用闷煅法煅炭。
常见配伍
熟地黄配山茱萸
熟地黄擅长滋补肝肾,养血填精;山茱萸擅长温补肝肾,巩固精液和尿液,防止随意外泄。
两药配伍,可增强滋肾养阴、固涩精气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部和膝部酸软无力的感觉、阳痿遗精、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来后汗出停止)等。
熟地黄配山药
熟地黄擅长补血养阴,补充精气,促进骨髓发育;山药善于补肾来固摄肾精,补脾益阴。
两药配伍,可增强滋阴补肾,固精止遗的作用,适用于肾虚遗精、遗尿等。
熟地黄配白芍
熟地黄擅长补血滋阴,补充精气,促进骨骼发育;白芍善于养血敛阴,治疗肝阴虚、肝血不足引起的疼痛。
两药配伍,可增强滋阴补肾、补血养血的作用,适用于肝血不足、肝脏和肾脏功能虚弱所致的月经不调,两目昏花,视物不明等。
熟地黄配细辛
熟地黄擅长补血养阴,细辛善于祛风散寒。
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肾散寒的作用,适用于肾虚腰痛。
熟地黄配桑寄生
熟地黄擅长补血滋阴,填精益髓;桑寄生擅长补益肝肾,养血安胎。
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肾填精,养血安胎的作用,适用于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孕妇腹中胎儿频频躁动,甚至出现阴道流血等。
组成方剂
四物汤
药物组成: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功能与主治:补血调血。适用于营血虚滞证,症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脐腹疼痛,或者腹部出现有形或无形的积块,有胀痛感。
六味地黄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适用于肝肾阴虚证,症见腰膝酸软无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夜间睡眠时出汗,醒来不出汗),遗精,发热像潮汛一样有固定时间,感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而来,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漓,以及小儿囟门不合等。
地黄饮子
药物组成:熟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炮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菖蒲、远志
功能与主治: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适用于下元虚衰(主要指肾脏功能减弱),痰浊上犯导致的喑痱证,症见舌头僵硬不能言语,下肢无力不能行走,口干不欲饮水,下肢发冷、脸红。
左归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
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肾,填精益髓。适用于真阴不足证,症见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白天不自主地汗出,稍动出汗就加重),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来后不出汗),口燥舌干。
大补阴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龟板、黄柏知母
功能与主治: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证,症见发热像潮汛一样有固定时间,感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而来,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来后不出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痛发热等。
制成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部酸软无力的感觉,发热像潮汛一样有固定时间,感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而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来后不出汗,遗精等。
十全大补丸
药物组成:党参、茯苓、当归、酒白芍、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川芎、熟地黄、肉桂。
功能主治:温补气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白天不自主的出汗,体倦乏力,四肢发冷,月经量多。
八珍丸
药物组成:党参、炒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
功能主治:补气益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黄、没有光泽,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
桂附地黄丸
药物组成:肉桂、附子、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顺畅或者反而增多,痰饮喘咳等。
杞菊地黄片
药物组成:枸杞子、熟地黄、牡丹皮、茯苓、菊花、酒萸肉、山药、泽泻。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导致的眩晕耳鸣,眼睛怕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药膳食疗
血虚导致的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色淡,及肾阴不足所致的遗精、脱发等
熟地黄15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将熟地黄切片,用纱布包裹,用文火煎到药汁成棕黄色,放入粳米煮熟,煮熟后去掉熟地黄,再加冰糖融化就可以食用。
气血两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熟地黄、白芍各5克,当归3克,黄芪6克,猪肉、猪骨各750克,母鸡1只。
将鸡肉、猪肉、猪骨及药包一同入锅加适量的水,煎煮到鸡肉脱骨熟烂,捞去药包。放入适量姜、葱、料酒、食盐等佐料,晾温。分次食用,吃肉喝汤。
肝肾亏虚所致的脱发、健忘、不孕
熟地黄、枸杞子各60克,沉香6克,白酒1升。
上药浸泡于酒中,封盖10天后即可服用。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熟地黄时,需要关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熟地黄与一些药物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胃部与腹部胀痛、食少、大便不成形者不宜使用熟地黄。使用应遵医嘱,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熟地黄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本品味甘、药性滋腻,容易妨碍消化,所以脾胃虚弱、腹部胀满、大便不成形、气机阻滞、痰多的患者慎用。
若重用(用量较大)、久服熟地黄,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以免滋腻妨碍消化。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清蒸熟地黄、酒制熟地黄、熟地黄炭
生地黄经蒸制后的熟地黄,质地较厚、味浓,药性由寒转温,药味由苦转甘,功能由清热转向补益,以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主,但还有滋腻碍脾的弊端。
酒制熟地黄,其性转温,主补阴血,还可借酒力行散,起到行药势、通血脉的功效,更有利于补血,并使得补而不腻。
熟地黄炭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或者虚性出血。
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
三药都能养阴生津,治疗阴虚津亏等证。
地黄味甘、苦,性大寒,滋阴之力较弱,但滋腻性较小,擅长清热凉血、生津止渴,多用于治疗血热阴亏属于热邪较盛者。
生地黄味甘、性寒,清热凉血的功效稍逊于鲜地黄,但养阴生津的药效强于鲜地黄,滋腻之性也较小,擅长治疗热邪侵入人体营分、血分,热病伤阴,阴虚发热等证,滋阴的功效不及熟地黄。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滋腻之性大,入肝、肾经,功效专于补血滋阴、填精益髓,擅长治疗血虚证及肝肾亏虚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