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
简介
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中成药中,还可应用于保健食品中
邪气实者禁服,正气不虚者慎用
中药介绍
太子参(Heterophylly Falsestarwort Root)取自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气虚所致的体倦、食欲不振、自汗,燥热伤肺、气阴两虚或热病后期,气津两伤所致的口渴、干咳等。
主要药性
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肺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江苏、山东。
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
以肥厚、黄白色、无须根者为佳。
性状特征
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3~10厘米,直径0.2~0.6厘米。
表面黄白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顶端有茎痕。
质硬而脆,断面平坦,淡黄白色,角质样;或类白色,有粉性。
气微,味微甘。以条粗、色黄白、无须根者为佳。
储存方法
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防潮,防蛀。
古籍记载
《中国药用植物志》:“治小儿出虚汗为佳。”
《本草再新》:“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咳。”
《饮片新参》:“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主治病证
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作用分析
益气健脾
太子参味甘,性平,入脾经,有近似人参的益气生津的功效,但功效较人参弱,适用于病后脾胃虚弱,不能承受进补的患者。
可用于气虚所致的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白天汗出,活动后加剧,尤其对小儿虚汗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生津润肺
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偏寒凉,入肺经,既能益肺气,又能润肺燥,常用于燥热伤肺、气阴两虚或热病后期,气津两伤所致的口渴、干咳等。
临床应用
脾肺气阴两虚证
治疗脾气虚弱、胃阴不足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厌食、口干口渴、大便久泻、面黄体弱、精神不振、入睡汗出,醒后汗止等,常与北沙参白扁豆、山药等同用。
治疗肺燥干咳,可与沙参、麦冬等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太子参具有增强免疫、延缓衰老、抗肺损伤、抗心肌缺血、降血糖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太子参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太子参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9~30克。
多饭前服用,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0.5~1小时,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炮制方法
采挖后洗净,除去须根,放在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
常见配伍
太子参配石斛
太子参味甘苦性平,既可补脾气,又能养胃阴;石斛味甘性微寒,善于养胃阴,生津液,消除由于疾病日久而导致的津伤口渴。
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脾气,养胃阴,生津液,止烦渴的功效,适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所致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咽干口渴等。
太子参配黄芪
太子参擅长补气生津,健脾益肺;黄芪善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两药配伍,可增强补气生津,固表止汗的功效,适用于热病后期、气阴两伤所致自汗、心悸、发热伴有烦躁、口渴等。
太子参配山药
太子参擅长补气生津,山药善于益气养阴。
两药配伍,可增强补气生津养阴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被伤或素体虚弱所致的乏力、白天汗出,活动后加剧、饮食减少。尤其适用于初期使用补剂的人。
太子参配北沙参
太子参味甘性平,擅长益气生津、润燥;北沙参味甘性微寒,善于养阴清肺、生津。
两药配伍,可增强养阴润肺止咳的功效,适用于燥邪或热邪在肺中停留、气阴两伤所致的肺虚燥咳、气短痰少等。
太子参配青蒿
太子参擅长补气生津,青蒿善于退虚热、除骨蒸。
两药配伍,具有补气生津、退热除蒸的功效,适用于气阴两虚,虚汗较多者。
组成方剂
桂枝参耆煎
药物组成:桂枝、太子参、生黄芪、白芍白术、新会皮、炙甘草、浮小麦麻黄根
功能与主治:止汗固脱。适用于伤寒过汗、误汗导致的自汗、元气极度亏虚所致的气息微弱、汗出不止等危重证候。
制成中成药
健胃消食片
药物组成:太子参、山药、陈皮、山楂、炒麦芽
功能与主治:健胃消食。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表现为不思饮食、腹部胀满不适。
肾衰宁胶囊
药物组成:太子参、大黄茯苓、法半夏、陈皮、黄连、丹参、红花、牛膝甘草
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活血化瘀,通腑泄浊。适用于脾胃气虚、浊气和瘀血停留在体内阻碍正常的气血运行所致的面色萎黄、腰痛、疲乏困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大便黏滞等。
儿宝颗粒
药物组成:太子参、北沙参、麦冬、炒白芍、茯苓、炒白扁豆、山药、炒山楂、炒麦芽、陈皮、葛根(煨)。
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生津开胃。适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厌食、口干口渴、大便久泻、面黄体弱、精神不振、盗汗。
小儿康颗粒
药物组成:太子参、白术、茯苓、山楂、葫芦茶、麦芽、白芍、乌梅榧子、槟榔、蝉蜕、陈皮。
功能与主治:健脾开胃,消食化滞,驱虫止痛。用于脾胃虚弱、食物积滞在体内停留所致的腹泻、虫积,表现为饮食积滞不消化,吃不下饭、心情烦躁不安定、精神疲倦、腹部胀满不适、面色萎黄、大便稀薄不成形。
药膳食疗
气虚肺燥,咳喘气短,口干渴饮
太子参100克,百合50克,罗汉果半个,田鸡500克,猪瘦肉150克。
太子参、百合、罗汉果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到沸腾滚开后,放猪瘦肉、田鸡煮到滚开,改小火煲2小时,调味食用。
劳力损伤
太子参15克,黄酒、红糖适量。
放到一起蒸汁服用。
病后气血亏虚
太子参15克,黄芪12克,五味子3克,嫩白扁豆9克,大枣4枚。
用水煎煮,作代茶饮。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太子参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太子参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邪气实者禁服太子参,正气不虚的患者慎用太子参,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太子参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邪气实者禁服,正气不虚者慎用。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太子参与人参
两者均味甘、微苦,入脾、肺经,均具有补气生津、补脾益肺的功效,可用于脾肺气虚,气津两伤的证候。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性质平和,补益的功效远不如人参,且没有人参大补元气的功效,以益气生津的功效为主,可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性微温,除入脾、肺经,还归心、肾经,补益功效强,能大补元气,补气范围广,且有安神益智、补血的功效,可用于惊恐心悸、失眠,阳痿宫冷。
太子参与西洋参
两者均有补气生津的功效,均可用于治疗气阴两伤证。
太子参源于石竹科,性平,补益功效薄弱,补气、益阴、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参,且没有清火的功效,常用于脾虚气弱、胃阴不足。
西洋参源于五加科,性凉,有清火的功效,善于养阴清肺,可用于热病气阴两伤所致的烦躁疲倦、口渴,火热的症状表现明显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