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
简介
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的功效
土茯苓是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本品还可应用于保健食品中
肝肾阴虚者慎服,服药时忌饮茶
中药介绍
土茯苓(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因其外形像茯苓,故名“土茯苓”。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梅毒以及服用汞剂中毒而导致的筋骨疼痛,治疗湿热下注导致的泌尿系感染、阴道分泌物异常,也可治疗湿热毒邪蕴结导致的痈肿、皮肤溃疡、颈部淋巴结结核肿痛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安徽。
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以粉性大、筋脉少、切面淡棕色者为佳。
性状特征
土茯苓
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
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
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气微,味微甘、涩。
以淡棕色、粉性足、纤维少者为佳。
储存方法
放置在通风干燥处。
古籍记载
《本草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本草正》:“疗痈肿、喉痹,除周身寒湿,恶疮。”
《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4]”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主治病症
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作用分析
解毒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够针对性治疗梅毒、汞中毒。
除湿
土茯苓能祛除湿邪,可用于治疗湿邪和热邪侵犯肠道、膀胱、阴部、下肢等处而引起的小便时灼热刺痛明显、阴道分泌物异常、湿疹湿疮等。
也可治疗湿热毒邪蕴结引起的皮肤瘙痒,皮肤局部肿胀,颈部淋巴结结核肿痛等。
通利关节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可以通利关节,适用于治疗因服用汞剂中毒而导致的肢体拘紧挛缩、筋骨疼痛。
临床应用
梅毒及汞中毒
淋证,带下,湿疹疥癣
治湿疹、皮肤病伴有瘙痒,常与白鲜皮、苦参等同用。
瘰疬疮痈
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肿痛,由毒邪内侵引起气血凝滞而形成的皮肤红肿溃烂,可单用,或与黄柏、苦参、苍术等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土茯苓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降低血尿酸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土茯苓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土茯苓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60克。
土茯苓外用时适量。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浸泡,洗干净,浸润透彻,切成薄片,干燥。
常见配伍
土茯苓配萆薢
土茯苓擅长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萆薢擅长祛风除痹,利湿化浊。
两药配伍,可以解毒通淋,祛风除湿,适用于小便次数增多、小便不尽感、疼痛,尿液浑浊如白色浆液,风湿热邪引起的关节肌肉灼热、疼痛、红肿,或者湿邪为主导致的筋骨疼痛,关节屈伸受限。
土茯苓配白鲜皮
土茯苓味甘、性平,能解毒,淡渗利湿;白鲜皮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两药配伍使用,可以增强清热除湿,祛风止痒的功效,适用于皮肤湿疹湿疮,风疹瘙痒。
土茯苓配生地黄
土茯苓擅长解毒,又可以清热,利湿通络;生地黄能清热凉血,滋阴润燥。
两药配伍,可以起到凉血解毒,润燥止痒的功效,适用于血虚风燥所导致的皮肤瘙痒。
组成方剂
土萆薢汤
药物组成:土茯苓。
功能与主治:解毒,除湿,通利关节。适用于梅毒的各种皮肤病变,外形与杨梅相似,颈部淋巴结结核肿痛,治疗毒邪内侵导致气血凝滞而形成的皮肤肿胀溃烂,筋骨痉挛疼痛。
搜风解毒汤
功能与主治:解毒除湿,通络止痛。适用于梅毒侵犯骨髓,关节,或者流窜脏腑,症见皮肤结节、红肿,筋骨疼痛等。
制成中成药
风湿圣药胶囊
功能与主治:清热祛湿,散风通络。用于风湿热邪以及瘀血阻滞所导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肢体困重;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未变形者)见上述证候者。
乙肝解毒胶囊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用于肝胆湿热所导致的肝区疼痛、全身乏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量少色黄;乙型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湿毒清胶囊
功能与主治:养血润肤,祛风止痒。用于血虚风燥所导致的瘙痒,症见皮肤干燥、脱屑、瘙痒,伴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皮肤瘙痒症见上述证候者。
皮肤康洗液
妇炎康片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理气活血,散结消肿。用于湿热侵犯阴部、毒邪瘀血交织所导致的带下病,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气臭,少腹疼痛,腰骶疼痛,口苦咽干;阴道炎、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膳食疗
淋浊带下,疮疡肿毒,梅毒
土茯苓40克,糯米500克。
将土茯苓放于石臼内捣成细末,过100目筛备用;将糯米浸泡后,蒸熟;制作时将土茯苓末、酒曲末与熟糯米拌匀,酿制成醇酒备用。每次可取酒与糟50~100克饮用、食用,每日可以食用1~2次。
风湿骨痛,疮疡肿毒
土茯苓500克,猪肉适量。
土茯苓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用。
皮炎
土茯苓60~90克。
用水煎煮,当茶饮。
漆过敏
土茯苓、苍耳子各15克。
用水煎煮,泡六一散30克服。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土茯苓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土茯苓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土茯苓暂无配伍禁忌,肝肾阴虚者慎服。使用应遵医嘱,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肝肾阴虚患者慎服。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如果有土茯苓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土茯苓忌与铁器接触,服药时忌饮茶。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土茯苓与茯苓
二者名称相似,都是味甘、淡,性平的药品,有渗湿利水的功效,可以用于湿邪引起的相关症状。
土茯苓尤其擅长解毒除湿,常用于湿热引起的小便淋漓涩痛,尿液浑浊,阴道分泌物异常,湿疹湿疮,由毒邪内侵、气血凝滞引起的皮肤疾患等病症。又能通利关节,可用于梅毒及汞中毒而致肢体痉挛、筋骨疼痛。
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不损伤正气,是利水渗湿的常用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水肿。又能健脾,宁心,尤其适宜脾虚引起的饮食较少,大便不成形,以及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等。
土茯苓与白花蛇舌草
两者都能清热解毒,利湿,都能治疗热毒引起的皮肤红肿,湿热引起的小便不尽感、小便疼痛。
然而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擅长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尤其善于治疗梅毒及汞中毒所导致的肢体痉挛,筋骨疼痛,以及湿疹湿疮,阴道分泌物异常,皮肤疥癣等。
白花蛇舌草味苦,性凉,有较强的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热毒所导致的皮肤发红、肿胀,右腹部疼痛、可以摸到肿块,以及蛇虫咬伤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