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胆子
简介
具有清热解毒、截疟、止痢,外用腐蚀赘疣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孕妇、小儿、胃肠出血及肝肾疾病患者禁用或慎用;外用不可接触正常皮肤
中药介绍
鸦胆子(Java Brucea Fruit)取自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因形态似乌鸦的胆囊,因此被称为“鸦胆子”。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热毒血痢、疟疾、赘疣鸡眼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苦,性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广东、广西。
秋季果实成熟时釆收,除去杂质,晒干。以颗粒大、饱满、种仁色白、油性充足者为佳。
性状特征
呈卵形,表面黑色或棕色,有隆起的网状皱纹,网眼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两侧有明显的棱线,顶端逐渐变尖,基部有凹陷的果梗痕。
果壳质地硬而脆,种子呈卵形,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具有网纹;种皮较薄,子叶呈乳白色,富含油性。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的地方。
古籍记载
《岭南釆药录》:“治冷痢,久泻。又能杀虫。”
《本草纲目拾遗》:“治痢、治痔。”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极苦,性凉,为凉血解毒之要药,善治热性赤痢,二便因热下血,最能清血分之热及肠中之热。。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清热解毒,截疟,止痢;外用腐蚀赘疣。
主治病症
用于痢疾,疟疾;外治赘疣,鸡眼。
作用分析
清热解毒、止痢
鸦胆子味极苦,药性寒凉,归属大肠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最擅长清解大肠的热毒。
可用于治疗热毒所致的痢疾,表现为便中含有脓血,大便不爽伴下腹痛、肛门下坠等。
尤其擅长治疗长久不愈和时止时发的痢疾。
截疟
鸦胆子还归属于肝经,有清肝胆湿热和杀虫、抗疟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疟疾,尤其擅长治疗间日疟及三日疟。
腐蚀赘疣
鸦胆子外用有腐蚀赘疣的作用, 局部涂敷可以治疗鸡眼、赘疣等。
临床应用
热毒血痢
治疗热毒血痢,脓血便,大便不爽伴下腹痛、肛门下坠等,可单用去壳取仁,以龙眼肉包裹后吞服。
治湿热型长久不愈和时止时发的痢疾,可与黄连、椿皮木香等同用。
疟疾
治疗胆道寄生虫、疟疾等,可单用去壳取仁,以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后服用。
赘疣鸡眼
治疗赘疣、鸡眼,可用鸦胆子仁捣烂涂敷患处,或者用鸦胆子油局部涂抹。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鸦胆子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消化道溃疡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鸦胆子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鸦胆子有较小的毒性,不宜入煎剂,需要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也可以压去油后制成丸剂、片剂服用,饭后服用最佳。成人每天常规用量为0.5~2克。
外用适量,捣敷或制成鸦胆子油局部涂敷。
治痢疾时用浸出液做保留灌肠,可减轻口服时的不良反应。
多饭后服,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炮制方法
取原药,除去果壳及杂质。
常见配伍
鸦胆子配木香
鸦胆子药性苦寒,归属大肠经及肝经,主凉血,能清热解毒,尤其擅长清解大肠蕴藏的热毒,具有燥湿杀虫、凉血止痢的功效。
木香味苦、辛,归属胃、大肠及胆经,主行气,擅长治疗气机阻滞、食积不化等病症,如腹部胀痛,痢疾,大便不爽伴下腹痛、肛门下坠。
两药相配伍,气、血共同治疗,使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行气止痛效果更好,适用于痢疾泄泻,大便不爽伴下腹痛、肛门下坠等。
组成方剂
解毒生化丹
药物组成:金银花白芍甘草三七末、鸦胆子。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止痢。用于治疗毒热郁滞的久痢,表现为腹痛,大便不爽伴下腹痛、肛门下坠,大便形似烂肉,且有腐败臭味 。
制成中成药
鸦胆子油软胶囊(口服液)
药物组成:鸦胆子油、豆磷脂。
适应证:是抗癌药。用作肺癌,肺癌脑转移,消化道肿瘤及肝癌的辅助治疗剂。
久痢丸(丹)
药物组成:椿皮(醋)、黄连、厚朴(姜)、鸦胆子(仁)、枳壳(麸炒)、木香、党参茯苓白术(麸炒)、甘草、当归
功能与主治: 健脾益气,除湿化滞。用于治疗湿热型长久不愈和时止时发的痢疾。
鸦胆子油乳注射液
药物组成:精制鸦胆子油。
适应症:抗癌药。用于肺癌、肺癌脑转移及消化道肿瘤。
慈丹胶囊
药物组成:莪术山慈菇马钱子粉、蜂房、鸦胆子、人工牛黄、僵蚕丹参黄芪、当归、冰片
功能与主治:化瘀解毒,消肿散结,益气养血。为原发性肝癌辅助治疗药。适用于原发性肝癌属于瘀毒蕴结证,合并介入化疗,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病灶缓解率。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鸦胆子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鸦胆子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孕妇、小儿、胃肠出血及肝肾疾病患者应禁用或慎用,外用不可接触正常皮肤,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胃肠出血及肝肾疾病患者禁用或慎用。
孕妇及小儿慎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鸦胆子有较小的毒性,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口服时勿直接吞服或嚼服,且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
外用时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不可接触正常皮肤,以免腐蚀刺激而引起皮肤发炎溃烂。
脾胃虚弱的人禁服。
有鸦胆子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鸦胆子具有毒性,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对肝肾实质有损害作用,中毒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昏,乏力,腹痛,便血, 胃肠道充血,尿量减少,体温增高,眼结膜充血,四肢麻木或瘫痪,昏迷,抽搐等。
局部应用鸦胆子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个别人会发生过敏反应。
鉴别用药
鸦胆子与白头翁
两药药性均苦寒,归属大肠经,都善于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都能治疗热毒所致的便血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疟疾
鸦胆子药性苦寒有较小的毒性,归属肝经,擅长干燥除湿,杀虫、止痢、截疟,治疗痢疾、截疟的效果较好,是治疗热毒所致的便血性痢疾、寒积所致的久痢及各种类型疟疾的重要中药,同时外用还有腐蚀赘疣的作用。
白头翁药性苦寒,尤其擅长清肠胃湿热及血分热毒,是治疗热毒所致的便血性痢疾的优良中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