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
简介
具有收敛止血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炮制后可入药,常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出血兼有瘀滞,且瘀滞未完全消除者不宜单用。湿热所致的痢疾初起者慎用
中药介绍
棕榈(Windmill Palm)是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干燥叶柄。
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尿血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苦、涩,性平。归肺、肝、大肠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湖南、四川、江苏、浙江。
采摘棕榈时,割取旧叶柄下延部分及鞘片,除去纤维状的棕毛,晒干。切段。
以颜色红棕、质地厚者为佳。
性状特征
棕榈
呈长条板状,一端较窄而厚,另一端较宽而稍薄,大小不等。
表面呈红棕色,粗糙。有纵直皱纹;一面有明显的凸出纤维,纤维的两侧有较多棕色茸毛。
质地较硬而有韧性,不易折断,断面呈纤维性。以片大、皮厚、棕红色、陈久者为佳。
棕榈炭
棕榈炭是棕榈的炮制品。
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呈黑褐色至黑色,有光泽,有纵直条纹;触摸有黑色炭粉。内部呈焦黄色,有纤维性,略有焦香味,味苦涩。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处。
古籍记载
《本草拾遗》:“烧作灰,主破血止血。”
《本草纲目》:“棕皮性涩,若失血去多、瘀滞已尽者,用之切当,所谓涩可去脱也。与乱发同用更良,年久败棕入药尤妙。。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收敛止血。
主治病证
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作用分析
收敛止血
棕榈药性平和,味苦涩,是收敛止血的主要药物。可用于治疗吐血,鼻出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等多种出血症状,尤其多被用于治疗崩漏。
因其收涩的作用比较强,适合治疗出血但没有瘀滞的患者。
止泻止带
棕榈味苦涩,擅于收敛,能够止泻,减少白带,可以用于治疗腹泻痢疾,妇女白带过多。
临床应用
出血证
治血热导致的妇人经血不止,症见月经量多,血色深红,质地粘稠,可配伍侧柏叶等。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棕榈有止血、收缩子宫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棕榈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等。
用法用量
棕榈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9克。
棕榈一般炮制后使用。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棕榈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成段,放置干燥后,筛去灰屑。
棕榈炭
煅炭
取干净的棕榈放置锅内,上面再扣一个小锅,两锅结合处用盐泥或细砂封固,上面压重物,并贴一块白纸条或放大米数粒,用文武火加热,煅至白纸或大米呈现深黄色时,停火,等锅凉后,取出。
炒炭
取干净的棕榈,用武火炒至黑棕色,喷淋少量清水,取出干燥。
常见配伍
棕榈配侧柏叶
棕榈收敛止血,侧柏叶凉血、收敛止血。
两药配伍,止血作用增强,适用于血热所致的出血证,尤其多用于治疗崩漏(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症见血色深红,质地粘稠等。
棕榈配艾叶
棕榈收敛止血,艾叶温通经脉,止血。
两药配伍,可以温通经脉,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出血证,如崩漏,症见月经量过多或出血不止,血色晦暗,白带稀、量多,脐腹部发冷,四肢冰凉等。
组成方剂
棕榈皮散
药物组成:棕榈皮、侧柏叶。
功能与主治:凉血收敛止血。适用于治疗血热所致的妇人经血不止。
如圣散
功能与主治:温通经脉,止血。适用于治疗冲任二脉虚寒所致的妇人血崩。
棕艾散
药物组成:棕榈灰、艾叶。
功能与主治:温通经脉,止血,收涩肠道,止泻。适用于治疗肠风泻血(风邪损伤肠络引起便血,可呈滴血或喷射状出血)等。
制成中成药
血安胶囊
药物组成:棕榈。
功能与主治:收敛止血。用于治疗月经过多、血崩不止,或产后恶露排不尽等。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棕榈时,需要关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棕榈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出血兼有瘀滞,且瘀滞没有完全清除者,不宜单独使用;湿热引起的痢疾初起者慎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棕榈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棕榈收涩作用较强,出血兼有瘀滞,且瘀滞未完全消除者不宜单独使用。
湿热引起的痢疾初起者慎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生棕榈与棕榈炭
生的棕榈不入药,经过炮制之后的棕榈炭可以收涩止血,是止血常用药,用于治疗吐血,呕血,尿血,便血,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等多种出血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