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壳
简介
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本品还可以用于保健食品中
脾胃虚弱的人、孕妇慎用
中药介绍
枳壳(Orange Fruit)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常被制作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等。
主要药性
味苦、辛、酸,性微寒。归脾、胃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江苏。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切薄片。
以外皮色绿褐、香气浓者为佳。
性状特征
枳壳
呈不规则弧形条状薄片。
切面外果皮是棕褐色至褐色,中果皮黄白色至黄棕色,近外缘有1~2列点状油室,内侧有的有少量紫褐色瓤囊。
麸炒枳壳
麸炒枳壳是枳壳的炮制品。
形如枳壳片,色较深,偶有焦斑。
储存方法
储存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防蛀。
古籍记载
《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壅塞。”
《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呃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癥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
《开宝本草》:“味苦、酸,微寒,无毒。。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主治病证
治疗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
作用分析
理气宽中
枳壳味辛、苦。辛的特点是善于行走,苦的特点是善于降下,枳壳的归经为脾经和胃经,因为枳壳的这些特性,在临床应用中枳壳具有行气开胸,宽中的功效,适用于胸部和肋骨部位胀满。
此外,枳壳常与益气升阳药同用,又能治疗气虚下陷导致的脱肛、子宫下垂等脏器下垂。
行滞消胀
枳壳性味的特性还可以用于治疗胸中胀满疼痛、食积不化。又因为本品还能兼顾消痰,因此可以用于痰饮内停证。
临床应用
气滞证
枳壳辛散苦降,擅长破气消积,行气宽中。治疗中满下虚、腹胁胀满,常与茴香同用。
枳壳治疗心腹壅滞,两胁肋胀满,常与大黄白芷桑白皮等同用。
结胸,咳嗽胸痹
枳壳善于破气结而通痞塞,是治气结胸痞塞满的常用药。
治上气胸满、喘息气绝,常与厚朴黄芩桂枝等同用。
治疗结胸、心下痛欲死者,常与桔梗同用。
治疗痰郁证,常与瓜蒌、香附苍术等同用。
治痰热结胸之胸脘痞闷疼痛,常与茯苓、陈皮、半夏等同用。
治痰涎壅盛之胸痛痞塞、咳嗽痰多,常与前胡防风、桔梗等同用。
大便秘结
治气虚便秘,常与白术同用。
治阳虚便秘,常与肉苁蓉同用。
治血虚便秘,常与当归桑椹同用。
治热结便秘,常与芦荟、火麻仁等配伍
治肠腑气滞明显,常与木香同用。
治产后虚羸、大便秘涩,常与阿胶同用。
气虚下陷
枳壳治疗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内脏下垂等,常配伍黄芪升麻、柴胡等补气升阳药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表明,枳壳具有调节胃肠道运动、心血管系统、子宫平滑肌,抗溃疡、抗血栓、降脂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枳壳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
用法用量
枳壳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10克。
外用需适量,可以煎水洗或炒热熨。
行气宽胸宜生用,健脾消食宜炒用或蜜炙用;下利便血宜炒炭用。
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炮制方法
枳壳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然后把药材用湿物遮盖或者喷洒适量清水,保持湿润状态,使药材外部的水分缓缓渗透到药物组织内部,切薄片,干燥,最后筛去碎落的瓤核。
麸炒枳壳
先将锅烧热,均匀撒入定量麦麸,用中火加热,待烟起投入枳壳片,不断翻动,炒至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每100千克枳壳片,用麦麸10千克。
常见配伍
枳壳配升麻
枳壳辛行苦泄,性善走下,尤可化痰除湿而开通痞塞;升麻辛散上行,微寒清热,入脾胃经,既能清解阳明热毒,又能升脾胃清阳之气而举陷。
两药相伍,一升一降,调脾胃气机,使之升降有序,共奏升清降浊、宽肠下气的功效。
用以治疗胸腹痞满胀闷,大便秘结;及久泻久痢大便黏滞不爽,肛门坠胀。
枳壳配郁金
枳壳行气消胀,宽胸利膈;郁金行气化瘀,凉血止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
枳壳行于气分,功擅理气消胀;郁金既入气分,又入血分,功偏行气解郁,凉血散瘀。
两药合用,一气一血,气血并治,行气活血以增强解郁止痛之力。
用以治疗气滞血瘀,胁肋胀痛、刺痛,胁下痞块等。
枳壳配荆芥穗
枳壳长于行气消积,荆芥穗性发散,引枳壳入血,借枳壳之力行气活血,通利肠胃,以收逐瘀定痛止便血之效。
治疗产后恶露不下,以致坏血渗入大肠而便血。
枳壳配枳实
枳壳、枳实来自同一物种,功效相似,皆能破气散结,行气消痞。
枳壳为接近成熟果实,力缓;枳实则为幼果,气锐力峻。
枳壳性浮而主上,枳实性沉而主下,枳壳主入脾肺,以行气宽中除胀为主;枳实主入脾胃,破气的功效较强,能消积除痞,导滞通便。
两药合用,相须为用,使行气破结之力增强,并直通上下,气机得畅,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痞胀除,气利则后重除。
两药合用共治三焦气机壅实之证,表现为消化不良,胸腹胀满疼痛,大便不畅等。
枳壳配白术
枳壳下气宽中,降浊泻秽;白术益气健脾,升阳化湿。
两药相伍,清升浊降,气机舒畅。用于治疗霍乱、脾胃气攻、腹胀满不下食。
组成方剂
血府逐瘀汤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桔梗、枳壳、柴胡、赤芍川芎牛膝、生地、当归甘草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适用于胸中血瘀证,症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喑黑,舌质喑红,或舌有瘀斑、瘀点。
槐花散
药物组成:槐花侧柏叶、荆芥穗、枳壳。
功能与主治:清肠止血,疏风行气。适用于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症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苔黄。
柴胡疏肝散
药物组成: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赤芍、甘草。
功能与主治:疏肝行气,活血止痛。适用于肝气郁滞证,表现为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
蒿芩清胆汤
药物组成:青蒿黄芩半夏竹茹、枳壳、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赤茯苓
功能与主治:清胆利湿,和胃化痰。适用于少阳湿热证,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
制成中成药
解肌宁嗽丸
药物组成:紫苏叶葛根前胡苦杏仁、桔梗、浙贝母、陈皮、半夏(制)、茯苓、木香、枳壳、玄参天花粉、甘草。
功能与主治:解表宣肺,止咳化痰。用于外感风寒、痰浊阻肺所致的小儿感冒发热、咳嗽痰多。
参苏丸(胶囊)
药物组成:紫苏叶、葛根、前胡、半夏、桔梗、陈皮、枳壳(炒)、党参、茯苓、木香、甘草。
功能与主治: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用于身体虚弱、外感风寒所致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呃逆、乏力气短。
小儿百部止咳糖浆
药物组成:蜜百部桑白皮、黄芩、知母、苦杏仁、桔梗、制天南星、陈皮、枳壳(炒)、麦冬、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肺,止咳,化痰。用于小儿痰热蕴肺所致的咳嗽、顿咳。症见咳嗽、痰多、痰黄黏稠、咳吐不爽,或痰咳不已,痰稠难出;百日咳见上述证候者。
止咳宝片
药物组成:紫菀、桔梗、前胡、百部、橘红、陈皮、枳壳、五味子干姜、罂粟壳浸膏、荆芥、薄荷素油、甘草、氯化铵
功能与主治:宣肺祛痰,止咳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咳嗽,痰多清稀,咳嗽的厉害甚至喘;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的人。
气滞胃痛颗粒(片)
药物组成:柴胡、香附(炙)、白芍延胡索(炙)、枳壳、甘草(炙)。
功能与主治: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药膳食疗
胃痛(肝气犯胃)
小茴香30克,枳壳15克。
将两者微炒研末,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
痿证(脾胃虚弱)
党参30克,白术、山楂各10克,麦芽、六曲各15克,陈皮12克,枳壳20克,鸡蛋500克,面粉350克,白糖450克,熟猪油50克,熟芝麻2克。
将党参、白术、陈皮、六曲、枳壳、山楂、麦芽等择选干净,粉碎成细粉备用。取鸡蛋去壳打入缸内,搅匀。
将模型莲花蛋糕浆盒洗净,每个盒内抹上熟猪油,舀入糕浆料,放入笼内,用武火蒸熟,趁热撒上芝麻,取出蛋盒,翻入盘内即可。随量食用。
中气下陷
带鱼1000克,炒枳壳15克,黄芪50克,盐、姜、葱、味精、食盐、料酒各适量。
将黄芪、炒积壳洗净碎细,用白纱布包好,扎紧;将带鱼去头,除去内脏,切成5指长的段,洗净,放入油锅中略煎片刻,再放入药包及葱、姜、料酒、盐,注入清水适量,加入味精调好味即成。佐餐食。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枳壳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枳壳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孕妇、脾胃虚弱的人慎用枳壳,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孕妇慎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枳壳过敏史的人禁止使用。
脾胃虚弱的人慎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枳壳与枳实
二者皆能理气行滞,虽功效相似但强弱不一。
枳壳行气力缓,以理气宽中,行气除胀为主,多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
枳实行气力猛,以破气消积,化痰散痞为主,多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阻气滞、胸痹、结胸以及脏器下垂。
生枳壳与麩炒枳壳
枳壳生品较峻烈,偏于行气宽中除胀,用于气实壅满所致之胃脘部及腹部胀痛或胁肋胀痛、瘀滞疼痛,及子宫下垂、脱肛、胃下垂。
枳壳炒后可缓和烈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多用于宿食停滞、呕吐、打嗝、风疹瘙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