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
概述
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
体温多超过40℃,同时出现抽搐、昏迷等
需要立即降温并紧急送医,治疗并发症
限制在高温环境中的时间、多喝水等可预防
定义
热射病是由于暴露于热环境和/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以核心温度升高(>40℃)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害的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
属于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病死率极高。
分型
根据病人发病时的状态和发病机制,热射病可分为以下两型。
劳力型热射病
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
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
尽管劳力型热射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更容易发生,但环境条件并非必需。
经典型热射病
主要由于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发病情况
疾病分布
高发时间:主要发生于夏季。
地区分布:世界各地均有热射病暴发的情况。
在美国,热浪期中暑死亡人数约为非热浪期的10倍。
我国热带、亚热带面积相对较大,是热射病的高发地区。
随着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产生“城市热岛效应”,城镇居民热射病的发病率也逐步上升。
发病率
国内研究显示,部队官兵在训练或战争中劳力型热射病发病率可达43.6%。
病死率
热射病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免疫功能紊乱,造成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可高达 60% 以上。
病因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高温高湿的气候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体温调节功能容易失衡,各种原因引起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并出现神经系统障碍。
致病原因
目前相关研究认为热射病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
环境温度过高
处于高温、高湿环境。
产热增加
重体力劳动、发热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使用某些毒品、饮酒可使产热增加。
散热障碍
环境湿度大、通风不良或无风天气、肥胖、穿透气不良衣服等可引起散热障碍。
汗腺功能障碍
系统性硬化病、广泛皮肤瘢痕、先天性无汗症、抗胆碱能药或滥用毒品可抑制出汗。
易患因素
低龄(如婴幼儿)。
年龄在65岁以上。
肥胖。
患有系统性硬化病、先天性无汗症,或存在广泛烧伤的皮肤瘢痕。
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
饮酒。
服用使人体产热增加或抑制散热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等。
高温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症状
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一般超过40℃,早期就会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嗜睡、昏迷、说胡话、幻觉等。还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呼吸急促、肌肉痉挛、无力等症状。
主要症状
高热
体温升高,多超过40℃。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常有抽搐、谵妄、行为异常、昏迷等症状。
皮肤温度升高或持续出汗
热射病可伴大量出汗或无汗。
肝损伤
重度肝损伤是劳力型热射病的重要特征。
可有肝转氨酶明显升高。
严重热射病发病24小时后肝转氨酶可升至数万单位,可出现黄疸。
不同分型的症状
劳力型热射病
可有心率快(160~180次/分),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增大。
可有虚弱、发热、多汗、昏沉、混沌、饥饿感或眩晕等低血糖症状。
可有乳酸酸中毒。
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经典型热射病
84%~100%患者无汗,皮肤干热和发红。
可出现行为异常或癫痫性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
可有头痛、头晕,快浅、短促的呼吸等呼吸性碱中毒症状。
可有尿量减少症状。
并发症
劳力型热射病
横纹肌溶解症
表现为肌肉酸痛、僵硬,肌无力,茶色尿或酱油色尿,后期可出现肌肿胀。
急性肾衰竭
尿量异常:少尿或无尿,之后多尿。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乏力、口干、呕吐、腹泻、抽搐、呼吸深长等。
全身各系统症状:一般最早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急性肝衰竭
消化道症状:腹部胀气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明显出血倾向:可出现皮肤紫癜或淤斑、自发性齿龈出血、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
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典型表现为多部位出血。
黑便、血便、咯血、血尿、心肌出血、颅内出血。
术中、术后伤口不断渗血及血液不凝固。
微血栓栓塞,可导致皮肤末端出血性斑点,手指或足趾坏疽。
可与多脏器功能受损合并出现。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短时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者系统同时或陆续发生功能障碍。
可累及呼吸系统、肝脏、肾脏、胃肠道、血液、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
经典型热射病
低血压
可有精神疲倦、健忘、头晕、头痛、甚至晕厥等表现。
休克
可有血压下降。
可有头晕、乏力、神志淡薄或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等精神神经症状。
可有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快而弱或消失,少尿或无尿等周围器官灌注不足的症状。
心律失常
可出现心悸、心慌、气短、胸痛、胸闷、烦躁不安等症状。
心力衰竭
可出现呼吸急促、严重的呼吸困难、咯血等心力衰竭症状。
肺水肿
可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发绀等症状。
脑水肿
可出现嗜睡、烦躁或嗜睡烦躁交替表现。
同时还有面色苍白、口唇发灰。
伴有惊厥、血压升高、呼吸增快、频繁或呈喷射状呕吐。
凝血功能障碍
典型表现为多部位出血。
皮肤紫癜、瘀斑、穿刺或注射部位出血点、结膜出血。
黑便、血便、咯血、血尿、颅内出血。
术中、术后伤口不断渗血及血液不凝固。
可有多脏器功能受损表现。
可诱发休克。
就医
一般就诊于急诊科。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出现头痛、头晕、发热、面色潮红、心跳加快、呕吐、大量出汗、体温高等表现,建议及时就医。
出现抽搐、嗜睡、意识不清、休克、昏迷等危急症状时,应由身边的人立即将其送到急诊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热射病可严重危及生命,不要忽视,应及时就诊。
就诊前应及时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之处平卧休息。
及时补充水分,除去过多衣物。
有条件者可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或用适量凉水喷洒全身。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发病后是否有心慌、恶心、呕吐?
是否有四肢或全身抽搐?
是否有大汗或者无汗?
是否出现过意识丧失?
是否有排尿,尿量及尿液颜色是否有变化?
病史清单
是否在高温天气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是否有发热、甲亢、心脑血管疾病等?
是否有在夏季穿着不透气的衣服?
运动过程中是否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
出现症状前是否饮酒?
有没有药物过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CT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十滴水
抗胆碱能药: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碱
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及典型症状,一般便可作出诊断。但同时会进行多项检查,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
诊断依据
病史
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
有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或活动的经历。
患有系统性硬化病、先天性无汗症,或存在广泛烧伤的皮肤瘢痕。
有服用使人体产热增加或抑制散热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史。
低龄(如婴幼儿)或年龄在65岁以上。
有肥胖史。
有饮酒史。
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如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等)。
核心温度超过 40℃。
多器官(≥2个)功能损伤表现(肝脏、肾脏、横纹肌、胃肠等)。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DIC。
实验室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
检查血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度变化,判断是否存在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如果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pH值升高或正常,提示呼吸性碱中毒。
血常规
如果结果显示血红蛋白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贫血或失血。
如果结果显示白细胞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
血生化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肝酶升高,提示肝功能损伤。
肾功能: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提示肾功能损伤。
凝血功能检查
了解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明显延长,提示凝血功能障碍。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
有助于排除脑出血等疾病。
鉴别诊断
脑炎
相似点:都可有发热、意识障碍、抽搐。
不同点:脑炎由某种病原体感染引起,脑脊液检查可有助于鉴别。
脑膜炎
相似点:都可有发热、意识障碍、抽搐。
不同点:脑膜炎可有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检查可有助于鉴别。
脑出血
相似点:均可出现发热、昏迷、抽搐。
不同点:
脑出血常见诱因是高血压、微小动脉瘤等。
不会出现面部潮红、皮肤灼热等表现。
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
伤寒
相似点: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等症状。
斑疹伤寒
相似点:均有高热、神志改变等症状。
不同点:斑疹伤寒有在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发病后4~6日会出现皮疹,血清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脑恶性疟疾
相似点:均有高热、神志改变等脑炎症状。
不同点:脑恶性疟疾有在疟疾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由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疟原虫检查有助于鉴别。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相似点:均可出现发热、昏迷、呼吸急促。
不同点:
酮症酸中毒者有糖尿病病史。
为深快呼吸,吐出气体有烂苹果味。
血糖及血酮体检查有助于鉴别。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相似点:均可出现高热、大汗、心跳加快、恶心、呕吐、谵妄等症状。
不同点: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
多在未治疗、控制不良、感染、手术创伤或突然停药后出现。
甲状腺功能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抗胆碱能药物中毒
相似点:均可出现高热、皮肤干热、心动过速和精神异常。
不同点:抗胆碱能药物中毒有瞳孔散大,而很多热射病患者瞳孔缩小。
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
相似点:均具有特征性“铅管征”样强直。
不同点: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有服药史,以高热、肌紧张、意识障碍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出汗、心动过速、尿潴留)表现,可由此鉴别。
血清素综合征
相似点:均有体温升高、寒战和中枢神经系统改变。
不同点:
血清素综合征有典型精神改变三联征(自主神经过度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血清素活性增高和因此继发的神经肌肉异常)。
有近期违法接触药品史或治疗性用药史有助于鉴别。
治疗
首先需要进行快速、有效、持续的降温,同时进行紧急抢救,进行静脉输液,防治并发症。
治疗目的:轻症康复,重症减少死亡风险。
治疗原则:尽早脱离热环境,早降温补液、有效控制体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
一般治疗
迅速脱离高温环境
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平卧休息,除去衣物,并按摩皮肤、肌肉,促进散热。
快速降温
物理降温
用凉水喷洒全身,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扇风加快水分蒸发,对流散热。
入院后,需要继续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降低环境温度。
冷水或冰水擦浴降温。
使用冰帽、冰毯、冰袋等。
体内降温
体外降温无效时,可采用体内降温。
4℃生理盐水灌肠。
无菌生理盐水腹膜腔灌洗。
病情严重时,可以实施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至体内降温。
特别提示
热射病不推荐使用药物降温。
补充水、电解质
清醒者适量饮用清凉的电解质饮料。
意识不清者禁止喂水。
尽快输注平衡盐溶液,根据检验结果补充电解质。
气道保护与氧疗
将昏迷者头偏于一侧,及时清理口腔、气道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如有条件,可置入口咽通气道或留置气管插管。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高钾血和低钠血者,需静脉输注碳酸氢钠。
控制抽搐
抽搐者,可静脉输注苯二氮䓬类药物。
纠正低血压
补液: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或乳酸林格液,以恢复血容量。
升压药物
补液后低血压不恢复时,静脉输注异丙肾上腺素等提高血压。
忌用其他血管收缩药,以免影响皮肤散热。
防治应激性溃疡及出血
预后
未治疗者不能自愈,如果发病后30分钟内能将直肠内温度降至40℃以下,通常不会死亡。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后遗症。
治愈情况
未治疗
未治疗不能自愈,可出现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治疗后
发病30分钟内的降温速度与病死率直接相关。
如果发病后30分钟内能将直肠内温度降至40℃以下,通常不发生死亡。
治疗不及时,可出现休克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预后因素
主要与神经系统、肝、肾等器官衰竭数目及血乳酸浓度有关。
无尿、昏迷或心力衰竭病人病死率高。
昏迷超过6~8小时或发生DIC者预后不良。
血乳酸浓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危害性
热射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心血管功能不全
持续高温可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坏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呼吸功能不全
高热时,呼吸频率增快和通气量增加,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肺血管内皮损伤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肝肾功能损害
严重脱水、心血管功能障碍和横纹肌溶解等时,可发生急性肾衰竭、肝衰竭。
消化系统损害
由于热力损伤和胃肠道血液灌注减少,引起胃肠道缺血性溃疡,甚至消化道大出血。
发病2~3天后,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肝坏死和胆汁淤积。
血液系统损害
严重者,发病后2~3天可出现不同程度的DIC。
DIC又可促使重要器官(心、肝、肾)功能障碍或衰竭。
横纹肌溶解
劳力型热射病患者,常发生严重肌损伤,引起横纹肌溶解和血清肌酸激酶升高。
日常
尽量减少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的时间,多喝水。在阳光下活动时做好防晒。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车里。防暑降温药物可能会降低中暑的发生率,但不能完全避免。
日常管理
降温管理
不论使用何种方法,坚持、努力、迅速降温,直到体温降到38℃。
将患者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
将患者放在凉水淋浴下。
用浇花的凉水喷洒在患者身上。
用凉水擦拭患者的身体。
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
天气干燥时,将病人裹在凉水浸湿的单子或衣物里用风扇猛吹。
抽搐管理
热射病发生不自主的抽搐时,要阻止病人伤害到自己。
不要在病人的嘴里放任何东西,不要试图喂液体补充水分。
如果发生呕吐,应使患者侧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
病情监测
降温期间连续监测体温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呼吸、脉搏等)及尿量。
预防
热射病常由中暑加重导致,应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编写的《公众高温中暑预防与紧急处理指南》进行预防。
大量饮水
高温天气应少量多次饮水。
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
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如果正在进行低盐饮食,在喝运动饮料或服用盐片之前,应当咨询医生。
注意饮食及休息
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
摄取足够热量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
穿着合适的衣服并涂抹防晒霜
夏季应穿轻薄、宽松、浅色、透气衣服。
在阳光下活动时,戴宽边遮阳帽、太阳镜,使用SPF15或以上防晒霜。
仔细计划行程
炎热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11:00~15:00暴晒。
不要呆在日晒强烈的地方,比如广场、海滩。
如户外运动,需慢慢开始,逐渐增加强度,让身体慢慢适应外界的环境。
待在凉爽的环境里
尽量在室内活动,应开启空调,使用电扇。
如果家里没有空调,可以借助商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避暑。
尽量减少炉灶、烤箱等的使用。
结伴行动,互相关心
应互相留意彼此的健康状况。
热浪来袭时,建议65岁以上老人的家人或朋友,至少每天上下午两次电话确认老人的健康状况。
关心高危人群
对于高危人群中的成年人,请至少每天上下午两次确认他们的安危,密切关注他们是否有中暑的迹象。
婴幼儿及儿童应当给与更多更频繁的关注与照顾。
学会帮助自己适应环境
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生活的人,应当有意让自己接触一些高温环境。
适当关闭一段时间的空调,清晨或傍晚到户外活动。
如需去更炎热的地方出差或旅行,请用几天的时间适应当地的气候,再进行强度大的工作或运动。
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车里
在太阳照射下车内温度仍然会迅速升高并造成危险。
永远不要把婴幼儿或儿童留在停放好的车里。即使车窗留了缝隙,也不要这样。
请时刻提醒自己还有一个孩子需要照料。
当停好车辆准备离开时,请确认所有人都已经下车。不要忽视睡着的孩子。
充分利用常识,不要忽视生活中的小事
如果有饲养宠物,请为宠物准备好充足的淡水,并将水放在阴凉处。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