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恶劣
概述
以慢性心境低落、情绪紊乱为特征的一种轻度抑郁障碍
悲伤沮丧、疲劳乏力、睡眠障碍及食欲改变等抑郁症状持续2年以上未缓解
病因不明确,可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相关
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二者的联合治疗
定义
心境恶劣又称持续性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慢性持续抑郁心境为特征的轻度抑郁障碍,相比重性抑郁障碍,其症状更轻、特征症状条目数更少,但持续时间更长。
心境恶劣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新增的诊断类别,是DSM-Ⅳ所定义的慢性重性抑郁障碍和恶劣心境障碍的综合。
分类和分型
根据症状发作特点分型
单纯心境恶劣:也被称为“轻度慢性抑郁”,症状表现为在过去至少2年内出现抑郁发作的特征症状,但未达到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持续性重性抑郁发作:在过去2年内,始终符合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间歇性重性抑郁发作(目前为发作状态):当前符合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但过去至少2年内,至少有8周未达到此诊断标准。
间歇性重性抑郁发作(目前为未发作状态):目前未达到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但在过去至少2年内,至少有一次或多次重性抑郁发作。
根据发病年龄分类
早发型心境恶劣:通常在21岁前起病,为更常见的一种亚型,更容易合并人格障碍和物质滥用。
晚发型心境恶劣:在21岁或之后起病。
根据严重程度分级
根据患者抑郁症状的条目数、症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社会功能受损的程度,本病在诊断中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发病情况
欧美国家的调查显示,心境恶劣的终身患病率为3%~6%;目前尚缺乏国内的相关调查数据。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比例约为2∶1。
症状
主要症状
心境恶劣通常为早期和隐匿性起病,具有慢性病程,患者在至少2年(儿童和青少患者为至少1年)中的大部分日子、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里表现出抑郁心境,同时可能伴随重性抑郁发作
抑郁心境
几乎每天都感到沮丧、悲伤或心情低落。
兴趣降低,难以享受生活乐趣,回避社交活动。
出现食欲下降或过量进食的问题,体重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一个月内变化超过5%)。
出现失眠或嗜睡等睡眠障碍症状。
长期持续的疲劳感、力不从心感,工作效率低下。
经常感到无助、绝望,或有负罪感。
很难集中注意力,在做决策方面存在困难。
自卑,低自尊水平。
伴有焦虑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坐立不安等症状。
儿童、青少年患者可表现为易激惹。
本病患者通常仅存在以上症状的其中几种,症状数量持续波动,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4~5年,但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能持续数十年。
重性抑郁发作
伴重度抑郁发作的心境恶劣也被称为“双重抑郁”。除上述抑郁心境外,患者在重性抑郁发作时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即思维活动速度过快(联想过度,无法集中注意力等),或思维迟缓、反应迟钝。
精神病性症状:出现视听幻觉和妄想,或陷入木僵状态(不语、不动、不食)等。
反复出现关于自伤、自杀的想法、冲动或尝试具体的自伤、自杀行为。
共病情况
精神障碍
在伴重性抑郁发作的患者中,超过半数者至少共病(指同时满足两种疾病的诊断标准)一种精神障碍,主要涉及几种:
焦虑障碍:多种焦虑障碍亚型均可能涉及,包括社交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等。
人格障碍:主要为回避型、边缘型、依赖型和强迫型,常见于儿童期、青少年期起病的患者。
强迫症。
物质(酒精和药物)使用障碍。
躯体疾病
与一般人群相比,心境恶劣患者更常合并一些躯体疾病,主要涉及以下几种:
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共病率约为20%。
肌肉骨骼疾病:如关节炎,共病率约为41%。
呼吸系统疾病:如季节性过敏、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共病率约为33%。
其他重大、慢性躯体疾病:如糖尿病、癌症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病因
心境恶劣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家族中有患重性抑郁症、心境恶劣的成员,则其他成员患心境恶劣的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提示本病存在一定的遗传性。
神经生化因素
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心境恶劣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种单胺类能量传递异常有关,涉及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多种神经递质。
本病患者也可能存在异常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主要涉及甲状腺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改变,以及肾上腺功能异常。
脑结构及脑功能因素
有研究认为,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杏仁核和大脑岛叶(脑岛)等脑区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可能与心境恶劣发病有关。
本病患者可能存在杏仁核(与处理负面情绪有关)的过度激活,以及大脑岛叶(与处理悲伤情绪有关)和扣带回(与连接注意力和情绪有关)的活动增加。
其他生理因素
有研究发现,心境恶劣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的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较低。
有文献报道,心境恶劣患者的睡眠结构存在异常,其REM(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较短,夜间早期的REM阶段有分布过度和异常的情况。
另有文献报道,心境恶劣常伴随免疫功能失调和体循环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变化。
心理因素
病前性格特质
抑郁质人格特征:行为孤僻、不合群、情绪敏感、羞怯、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神经质人格特质:倾向于对事件产生过分消极的情绪反应,对拒绝和批评过于敏感,追求完美,常有不安全感,思虑过多。
认知模式
不合理的认知模式也会影响情绪,可能导致抑郁。如极端思维、过度关注自己的缺点、以偏概全、乱贴标签、罪责归己等。
社会环境因素
童年期遭遇创伤,或与父母分离、丧失父母等。
成年期遭遇消极的生活压力事件、缺乏社会支持以及家庭内部的压抑氛围。
高危因素
有抑郁症及其他精神障碍家族史。
有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症、进食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病史。
有童年期创伤暴露史,或近期遭遇负性生活事件等。
有孤僻、敏感、过度内向、高度情绪化等性格特质。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若情绪低落、疲劳感、生活兴趣显著减退已持续2周以上,且无缓解迹象,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认为自己可能实施自伤或自杀行为时,请立即拨打120或当地的紧急求助电话,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精神心理疾病很常见,问诊时详细描述、不隐瞒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
特别提醒:如果出现自杀念头,可考虑拨打自杀干预热线电话或心理援助热线。全国各地均有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或心理援助热线,请搜索当地城市的电话,进行免费的心理咨询。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情绪症状?
最严重的表现是什么?
情绪低落时,是否有过自杀念头?
有其他心理或身体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抑郁类药: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
心境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
诊断
诊断流程
由于目前心境恶劣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诊断心境恶劣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疾病致病的情况,然后由精神专科医生通过精神访谈根据症状和临床表现来诊断。
具体来说,医生会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情绪相关情况
包括检测意识、定向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感觉、知觉、智力及自知力水平。
情感活动、意志及日常行为表现
评估是否伴有躁狂、认知缺陷和精神病性症状;是否有自杀和暴力风险。
是否有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共病的情况。
医学诊断标准
基本诊断标准
根据DSM-5,心境恶劣的诊断标准如下:
A. 至少在2年内的多数日子里,一天中的多数时间中出现抑郁心境,既可以是主观的体验,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
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心境可以表现为易激惹,且持续至少1年。
B. 抑郁状态时,有下列2项(或更多)症状存在:
食欲不振或过度进食。
失眠或睡眠过多。
缺乏精力或疲劳。
自尊心低。
注意力不集中或犹豫不决。
感到无望。
C. 在2年的病程中(儿童或青少年为1年),个体从未有2个月以上没有诊断标准A和B的症状。
D. 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可以连续存在2年。
E. 从未有过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且从不符合环性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
F. 这种障碍不能用一种持续性的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其他特定的或未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G. 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
H. 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特别附注
因为在持续性抑郁障碍(心境恶劣)的症状清单中,缺乏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所含的4项症状,所以只有极少数个体持续存在抑郁症状超过2年却不符合持续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如果在当前发作病程中的某一个时刻,符合了重性抑郁发作的全部诊断标准,则应该给予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否则,有理由诊断为其他特定的抑郁障碍或未特定的抑郁障碍。
对基本诊断的补充标注
为后续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医生在诊断心境恶劣时会对患者的症状特征进行补充标注。
除标注是否处于重性抑郁发作期外,还需要标注如下几种情况:
是否伴焦虑痛苦。
是否伴焦虑与抑郁混合特征。
是否伴其他非典型特征。
是否伴心境协调性精神病性特征(患者存在与抑郁心境相协调的幻觉或妄想,如以自罪、死亡、虚无为主题)。
是否伴心境不协调性精神病性特征(患者存在与抑郁心境不协调的幻觉或妄想,如被害妄想、被控制妄想等)。
是否为围生期起病。
鉴别诊断
重性抑郁障碍
重性抑郁发作常出现在心境恶劣患者中,但二者仅就症状而言是可以区分的,主要鉴别点如下:
重性抑郁障碍在发病前的“情绪基线”是正常的,存在较为明显的抑郁症状发作与正常状态的区分,且发作时抑郁症状程度更严重。
心境恶劣则以慢性病程为特征,患者通常在确诊前已存在数月至数年不等的抑郁心境,特征性的抑郁症状较少,且很可能被患者个人视为其个性特征,而非病态表现,由此常导致就诊时机延误。
精神病性障碍
心境恶劣的抑郁症状可能与部分慢性精神病性障碍(如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的症状混淆。
心境恶劣以心境低落为原发症状,精神病性症状是继发的;在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上,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受到的损害会更加严重,可据此鉴别二者。
器质性心境障碍
器质性心境障碍是指由躯体疾病引起的心境障碍,这些躯体疾病可能是诱因或者和抑郁伴随出现,在诊断上需要先排除器质性病变。
心理量表
临床常用标准化患者自评量表和临床他评量表来评估心境恶劣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性。其中,自评量表对于在人群中筛查抑郁症及评估方面有重要作用。
常用的自评量表
患者抑郁自评工具(PHQ-9)
PHQ-9是广泛应用于重性抑郁症识别、诊断和临床处理指导的评估工具。
PHQ-9一共有9个项目。评分结果0~4为没有抑郁症,5~9可能有轻微抑郁症,10~14可能有中度抑郁症,15~19可能有中重度抑郁症,20~27可能有重度抑郁症。
抑郁自评量表(SDS)
SDS通过对测试者自我管理方面的调查,量化测试者可能的抑郁水平,被广泛用作抑郁症筛选工具。
SDS由20项自我评估题目组成,涵盖与抑郁症相关的情感、心理和躯体症状。问卷约需10分钟完成,项目以正面和负面陈述的形式构成。
贝克抑郁问卷(BDI)
BDI主要用于评价受测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
BDI将抑郁表述为21个“症状-态度类别”,每个条目代表一个类别。
主要评估项目涉及心情、悲观倾向、失败感、自责自罪感、自杀意向、易激惹状态、社会退缩性、睡眠障碍、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
常用的临床他评量表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
治疗
治疗目的: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并预防复发。
治疗原则:心境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心理疗法。具体选择需要根据症状、药物耐受情况和患者的个人意愿,由医生进行选择;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一般首选心理治疗,有些患者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是针对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目前抑郁症的治疗药物有新型抗抑郁药物、传统抗抑郁药物等。
新型抗抑郁药物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兰。
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s):米氮平
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再摄取抑制剂(SARIs):曲唑酮。
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s):安非他酮。
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RMAOI):吗氯贝胺
传统抗抑郁药物
主要有三环类、四环类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临床应用时间久,但不良反应较重,目前作为二线抗抑郁药使用。
心理治疗
心境恶劣的心理治疗与抑郁症类似,通常需结合药物治疗使用,且需长期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倾听、安慰、解释、指导和鼓励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通常由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治疗重点为:
积极倾听。
引导释放情绪。
疾病健康教育。
鼓励,增强信心。
人际心理治疗(IPT)
人际心理治疗的内容是识别抑郁症状、负性心境的促发因素,处理心境恶劣患者当前面临的人际问题,使其学会把情绪与人际交往联系起来,通过人际关系调整和改善来减轻抑郁。
认知行为治疗(CBT)
认知行为治疗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并矫正自身的错误信念,缓解情感压力,达到减轻症状、改善患者应对能力,最终达到降低疾病复发率的目的。
常用的干预技术包括:
识别自动性想法、认知错误和逻辑错误。
真实性检验:让患者在现实生活中检验自己的一些假设,认识到一些消极认知与现实的不相符。
记录情感和活动情况的日记。
婚姻和家庭治疗
心境恶劣患者常有婚姻和家庭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增加疾病易感性的因素,还可能延误康复。
婚姻和家庭治疗的特点为聚焦于家庭成员或配偶间的互动,从家庭系统角度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或婚姻关系的整体改变。
其他治疗
辅助运动治疗
辅助运动治疗包括有氧项目和/或力量训练,有证据表明其对于稳定患者情绪状态、改善患者情绪调节能力有较好效果。
研究表明,结合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辅助运动治疗也有缓解睡眠障碍症状的效果。
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
对于伴有重性抑郁发作的心境恶劣患者,MECT对减轻抑郁症状、自伤自杀冲动等较为有效。
在具体操作中,医生会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给予电刺激,并给予静脉麻醉及注射适量肌肉松弛剂减少抽搐发作,患者会在此过程中短暂丧失意识,治疗后会有短暂的近事记忆丧失,但会随着时间恢复至正常。
预后
治愈情况
心境恶劣自发缓解率很低;大部分患者经及时、有效干预后病情能得到有效缓解,但仍有较高复发的可能性。
心境恶劣通常没有明显的发作期,和正常状态的界限也不明显,因此,常由于诊断和干预时机的延误而导致病情迁延数年乃至数十年,约1/3患者可能发展为重度抑郁,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危害性
心理上的痛苦:最常见的危害就是持续性的痛苦、恶劣的心境,本病患者长期处于无明显原因的悲观情绪,心理上饱受折磨。
躯体不适:患者可能会出现睡眠质量下降、乏力、食欲减退、疼痛等躯体不适。
影响工作和生活:患者工作能力下降,很难胜任日常工作,也可能出现婚姻不和谐、亲子关系问题及社交隔离等,生活质量下降。
自杀:重性抑郁发作会危及生命,这是本病最严重的后果。
日常
个人护理
坚持治疗计划,遵医嘱服用药物,并定期接受心理治疗。
日常注意情绪的变化,增强心理弹性。学习有效、正确的情绪疏解方法。
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或压力事件时,及时与家人、朋友沟通,也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注意饮食卫生,注重营养均衡,避免多度偏食、挑食导致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可适当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提升自身的挫折耐受性,锻炼意志品质。
家庭护理
家属应注意对患者的陪护,避免苛求责备,充分表达支持。
可以进行适当的开导,帮助患者客观看待自身疾病,辩证地看待问题。
保持对未来的乐观心态,增强患者信心。
识别、关注危险信号或求救信号,当患者明示或暗示自杀意图、计划,甚至做出准备行动,或有向亲属、朋友做最终告别的行动,赠送大量珍贵物品等时,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预防
由于目前心境恶劣病因尚不明确,因此无确切、直接的方法可预防本病。做到以下几点对本病的预防有积极意义:
注意压力调控,疏导情绪。
保持一定的社交活动,维护人际关系,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了解疾病知识,对持续性的、难以缓解的负性心境症状不要忽视或讳疾忌医,及早咨询心理专业人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