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胺嘧啶中毒
概述
概述
乙胺嘧啶又名息疟定,用于控制疟疾传播,对弓形虫和卡氏肺囊虫也有一定作用。口服易吸收,血浆半衰期4日,服药的有效抑虫浓度至少可以维持2周,是较好的长效病因预防药。毒性较低,使用时较为安全。该药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易发生中毒。服药量达防治量4~5倍时即可发生中毒。儿童一次内服25mg即可出现严重的中毒表现甚至致死。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急诊科
临床症状
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腹痛、口渴、烦躁不安、高热、惊厥、昏迷、发绀等。
危害
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循环衰竭,于3~6小时内死亡。
并发症
重症病人可出现眩晕,视物模糊,发绀,心悸,共济失调四肢震颤,反复抽搐,昏迷,心动过速、过缓或心律不齐,常因阵发性全身痉挛及呼吸循环衰竭而于3~6小时内死亡。
检查
血常规、肝功能、尿常规、毒物测定等。
诊断
依据服药史,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腹痛、口渴等表现,结合血常规、毒物测定等检查诊断。
治疗原则
去除毒物,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治愈性
经积极治疗可改善症状。
饮食建议
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病因
病因
本病由于服用乙胺嘧啶过量引起。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服药后30分钟~6小时可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腹痛、口渴、烦躁不安,严重者有高热、惊厥、昏迷、发绀,并可发生呼吸、循环衰竭。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误服或长期服用本品病史。
2.临床表现
表现为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腹痛、口渴、烦躁不安,严重者有高热、惊厥、昏迷、发绀,并可发生呼吸、循环衰竭。
3.辅助检查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或全血细胞减少,呕吐物及血液中可分析出毒物。
治疗
治疗方针
停药、及时催吐、洗胃及导泻,去除毒物,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1.惊厥者可用苯巴比妥钠、地西泮等。
2.血小板减少或有出血倾向者可输入新鲜血及使用止血药。
3.有继发性脑水肿和高血压者应予脱水剂。
4.有报道大剂量阿托品对乙胺嘧啶中毒治疗有效。
其他治疗
1.中毒后立即催吐、洗胃,高位结肠灌洗。
2.静脉输液,促进排泄。
3.对症治疗。
预后情况
轻者预后良好,重者预后较差,甚至导致死亡。
护理
日常护理
1.保持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
2.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
3.遵医嘱用药,若出现异常及时就诊。
4.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调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