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发热
概述
指因脚部血液循环加快或神经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症状
可表现为自觉脚部发热,触摸皮肤时有烫感
常见于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
药物对症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但查明病因,对因治疗是治愈关键
定义
脚发热是指因脚部血液循环加快或神经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以脚部皮肤温度升高为特征的症状。一般而言,患者通常自觉脚部发热,触摸皮肤时会有烫感。
脚发热是许多不同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见的临床表现,也可能与处于高热环境、精神压力过大、不良生活习惯(如鞋子不透气、鞋袜过厚)等有关。
发生机制
一般情况下,脚部皮肤保持正常温度,若脚部频繁遭受各种刺激,导致产生炎症反应,当炎症因子通过毛细血管时,毛细血管会充盈、扩张,从而造成脚发热。另外,若血管中血液循环不畅,瘀血阻滞,长此以往也会引起脚部温度升高。
除此之外,脊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导致脚部感觉障碍,亦可出现脚发热。
表现
脚发热患者一般表现为脚部皮肤温度升高。由于发病原因不同,其发病程度及伴随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
症状特征
脚发热程度较轻时,患者表现为自觉脚部发热,触摸皮肤时有烫感,症状是暂时性的,通常无其他明显不适,可因处于高热环境、精神压力过大、不良生活习惯(如鞋子不透气、鞋袜过厚)等因素所致,去除诱因后症状能缓解或消失。
脚发热程度较重时,症状持续存在,通常不会自行缓解。可伴皮肤瘙痒、糜烂、水疱、肢体红肿、疼痛、行走受限、烦躁失眠、多汗、关节畸形、皮肤结节等症状。
伴随症状
伴皮肤增厚、脱屑、瘙痒、糜烂、水疱等,可见于感染性疾病,如足癣。
伴下肢麻木、放射痛、腰部疼痛、僵硬感、肢体无力、行走受限等,可见于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
伴患肢红肿、疼痛、瘙痒、局部可触及硬块、皮肤色素沉着等,可见于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静脉曲张静脉炎
伴易激动、烦躁失眠、潮热、多汗、消瘦、食欲亢进、向心性肥胖、多毛等,可见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
伴皮肤发红、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关节畸形、皮肤结节等,可见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
原因
疾病因素
脚发热是一种症状而非疾病,导致脚发热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疾病因素所致,也可能是处于高热环境、精神压力过大、不良生活习惯(如鞋子不透气、鞋袜过厚)等非疾病因素所致。
通常需要结合脚发热的特征,如诱因、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伴随症状等,并结合各种检查手段,综合分析脚发热的原因。以下为脚发热的常见病因,并不代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感染性疾病
如果脚部受到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感染,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局部发热。
好发于足趾间、足跟、足侧等部位,往往是单侧起病,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可伴皮肤感染的基础表现,如皮肤增厚、脱屑、瘙痒、糜烂、水疱等。常见于足癣等。
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
由于椎体或关节发生病变,脊神经(如坐骨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引起肢体感觉障碍,出现脚发热的症状。
表现为感觉异常,自觉脚部有烧灼感,常伴下肢麻木及放射痛,有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而影响睡眠。可伴神经受到压迫的基础表现,如腰部疼痛、僵硬感、肢体无力、行走受限等。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
周围血管疾病
下肢血管问题(如血栓、炎症)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瘀血阻滞,长此以往会引起脚部温度升高,导致局部发热。
表现为患侧肢体的脚部皮肤有灼热感,通常伴有红肿、疼痛等症状,行走时加剧,亦可伴下肢血管疾病的其他表现,如患肢瘙痒、局部可触及硬块、皮肤色素沉着等。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静脉曲张静脉炎等。
内分泌系统疾病
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紊乱,机体内环境处于亢奋状态,激素分泌过多,导致代谢率和产热量增加,从而引起脚发热的症状。
表现为脚部潮热,皮肤表面温度升高,多伴有出汗,持续数十分钟。可伴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基础表现,如易激动、烦躁失眠、潮热、多汗、消瘦、食欲亢进、向心性肥胖、多毛等。常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等。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当疾病发作时,脚部关节处于炎症状态,持续的炎症反应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充血,造成不同程度的炎性发热。
表现为脚部受累关节皮肤发红、发热,同时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可伴有其他特征性表现,如晨僵关节畸形、皮肤结节等。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
非疾病因素
环境因素
机体处于高热环境中或从寒冷环境进入到温暖环境中,易引起脚部的小血管扩张、充血,可出现脚发热的症状。
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的状态下(如过度紧张、焦虑、抑郁),而且没有及时进行缓解,可能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脚发热,可伴有心慌、失眠等表现。
生活因素
鞋子不透气、鞋袜过厚,会引起脚部散热受限,可能导致皮肤温度偏高。
运动或长时间行走,可导致脚部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出现脚发热。
就医
如脚发热明确因处于高热环境、精神压力过大、不良生活习惯(如鞋子不透气、鞋袜过厚)等非疾病因素所致,且除去上述因素后症状消失,一般可无需特殊处理。
如脚发热症状明显,且持续不缓解,同时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诊疗。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医:
脚发热症状较重,且持续不缓解,自查未能明确诱因。
伴皮肤增厚、脱屑、瘙痒、糜烂、水疱等症状。
伴下肢麻木、放射痛、腰部疼痛、僵硬感、肢体无力、行走受限等症状。
伴患肢红肿、疼痛、瘙痒、局部可触及硬块、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
伴易激动、烦躁失眠、潮热、多汗、消瘦、食欲亢进、向心性肥胖、多毛等症状。
伴皮肤发红、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关节畸形、皮肤结节等症状。
出现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出现脚部剧烈疼痛难忍时。
出现关节肿胀、剧烈疼痛难忍时。
就诊科室
出现脚发热时,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全科医学科、普通内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出现皮肤增厚、脱屑、瘙痒、糜烂、水疱等症状,可能需就诊于皮肤科。
出现下肢麻木、放射痛、腰部疼痛、僵硬感、肢体无力、行走受限等症状,可能需就诊于骨科。
出现患肢红肿、疼痛、瘙痒、局部可触及硬块、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可能需就诊于血管外科。
出现易激动、烦躁失眠、潮热、多汗、消瘦、食欲亢进、向心性肥胖、多毛等症状,可能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出现皮肤发红、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关节畸形、皮肤结节等症状,可能需就诊于风湿免疫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儿科。
由于导致脚发热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脚发热出现时有无诱因(如处于高热环境、精神压力过大、鞋子不透气、鞋袜过厚)?
脚发热是何时开始出现的?随时间推移症状有加重吗?
脚发热出现的急缓程度(是突然出现,还是慢慢出现加重的)?
脚发热持续多长时间?
什么情况下会诱发症状出现或加重?什么情况下症状会缓解?
是否有其他症状(如皮肤瘙痒、糜烂、水疱、肢体红肿、麻木、疼痛、行走受限、烦躁失眠、潮热、多汗、关节畸形、皮肤结节等)?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如感染性疾病(如足癣)、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
近期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与往常相比是否有明显变化?
近期是否采取针对性药物治疗?是怎么服用的?效果怎么样?
家族成员是否存在脚发热的症状?是否有感染性疾病(如足癣)、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病史?
相关检查
在医生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补充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检查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
视诊:医生会观察患者脚部皮肤黏膜颜色有无改变,皮肤有无发红,有无出现皮肤增厚、脱屑、糜烂和水疱;有无出现色素沉着;毛发有无异常增多。
触诊:医生会用手触诊脚部皮肤温度有无改变;皮下有无结节、肿块;腹部有无包块;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是否可触及肝脏、脾脏;肌肉、关节有无疼痛。
叩诊:肺部叩诊有无叩诊音变化;腹部叩诊判断是否有腹水;双侧肋脊角叩诊有无肾区叩击痛;肝脾等脏器叩诊判断其大小是否异常。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用听诊器聆听患者呼吸音是否正常;心音有无异常、有无心脏杂音肠鸣音是否正常。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用于检测患者体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明确是否存在炎症反应。若检查结果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肝肾功能:用于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肝肾功能损害情况。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肝功能受损;如出现血肌酐、尿酸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肾脏损害,常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可明确是否存在血糖代谢异常。若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检测:可明确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若FT3、FT4升高,TSH降低,提示可能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
自身抗体检测:如类风湿因子(RF)、瓜氨酸相关蛋白抗体、抗核抗体(ANA)等检查,有助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若RF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类风湿关节炎。
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判断炎症性疾病活动程度和病情缓解的指标。若血沉或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性疾病。
D-二聚体测定:是纤维蛋白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可以反映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若D-二聚体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血栓性疾病。
真菌培养检查:可判断有无真菌感染,并根据菌落的形态进行菌种鉴定。若培养基中见皮肤癣菌生长,提示可能存在真菌感染。
影像学检查
超声:包括下肢血管、甲状腺超声。血管超声可观察血管内径、管壁结构及血栓情况。若结果示腔内强回声、无血流等,有利于协助诊断血栓形成。甲状腺超声可清晰地观察甲状腺形态结构,若发现甲状腺结节、形态及体积变化,有利于协助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
X线:包括腰部、关节X线等。腰部X线可观察有无腰椎退行性改变。若结果示椎间盘突出、腰椎侧弯、椎间隙狭窄等,有利于协助诊断腰椎病变。关节X线可评估有无骨质破坏。若出现关节软组织肿胀、骨关节侵蚀等畸形,多提示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CT:包括腰部、关节CT。腰部CT能更好地显示脊柱骨性结构。若结果示椎间盘后缘变形突出、神经根鞘受压移位等,有利于协助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关节CT有助于发现X片不宜显示的骨关节侵蚀、关节脱位等,可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
MRI:包括腰部、肾上腺MRI。腰部MRI可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若结果示椎间盘信号减低,硬膜囊呈蜂腰状狭窄,有利于协助诊断腰椎病变。肾上腺MRI可观察肾上腺形态特征,若发现肾上腺内外肢增粗延长,有利于协助诊断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其他检查
如真菌直接镜检,可直接观察病损的皮肤,明确是否存在真菌感染。若镜检可见菌丝及孢子,提示可能存在真菌感染。
缓解与治疗
出现脚发热,需明确诱因。如与处于高热环境、精神压力过大、不良生活习惯(如鞋子不透气、鞋袜过厚)相关,去除诱因即可缓解。
如脚发热症状较重,且持续存在,并伴有其他表现,如皮肤瘙痒、糜烂、肢体红肿、疼痛、行走受限、烦躁失眠、多汗、关节畸形、皮肤结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勤通风,勤洗澡,勤洗手,洗浴后注意及时擦干。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久坐久站,规律作息,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
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并勤于更换、烫洗及晾晒,注意根据温度及时增减衣物。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饮食方面
建议清淡饮食,忌食肥腻、刺激性食物。
痛风患者应减少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产品)摄入,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及水果。同时,保证大量饮水(每日2000ml以上),并需戒酒。
心理护理
日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调整情绪,注意避免紧张及情绪过度波动。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给予对症药物治疗。以下治疗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可用于治疗由真菌感染而致的脚发热。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能抑制炎症反应,达到降温退热的目的。
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甲钴胺等,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起到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末梢的作用。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案会有较大的差异。以下列常见疾病为例:
足癣
目标是清除病原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足癣较为顽固,需要长期坚持用药才能彻底去除,方案以外用药、口服药或二者联合治疗为主。
外涂药物是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咪唑类(如咪康唑乳膏)、丙烯胺类(如特比萘芬乳膏)、吗啉类(如阿莫罗芬乳膏)。
口服抗真菌药适用于受累面积较大、局部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的患者,常用药物为伊曲康唑、特比萘芬。
联合用药可以是外用药联用口服药,也可选择两种不同的外用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措施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80%-90%的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而痊愈。
非手术治疗目的是使椎间盘突出的部分和受到刺激牵拉的神经根的炎性水肿得以消退。常用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牵引疗法、理疗(如推拿、按摩)、痛点封闭疗法(如普鲁卡因)、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及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
腰腿痛的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经半年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
痛风
包括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治疗方案根据发病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急性发作期应迅速控制关节炎症,无需降尿酸治疗,但已服降尿酸药物者不需停用。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缓解期以降尿酸为主,治疗药物包括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碱化尿液的药物(如碳酸氢钠)、尿酸氧化酶药物(如重组黄曲霉菌氧化酶)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