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麻
概述
足部皮肤的感觉减退、丧失或异常
各种原因导致足部皮肤、血管及神经受损均可引起
突发足部麻木,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肢体无力、疼痛、大小便失禁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就诊
避免诱因,通过药物、手术等方法治疗原发病,配合康复治疗
定义
脚麻的规范医学名称为足部麻木,是指足部皮肤的感觉减退、丧失或异常,也可出现足部皮肤过度敏感。
麻木症状可出现在双足、单足,还可以伴随小腿、大腿麻木,甚至双手、全身麻木。发生部位不同,原因和机制也有所差异。本篇重点阐述局限在足部的麻木。
其他类型的麻木,可详见四肢麻木
发生机制
足部皮肤可以感知触觉、温度、疼痛等多种感觉,足部皮肤接受不同类型的感觉刺激后分别由对应的神经纤维传向脊髓、大脑。
负责足部感觉的神经主要是足底内侧神经、足底外侧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
简单来说足底内侧神经负责足底部内侧,足踇趾,第二、第三足趾处皮肤感觉;足底外侧神经负责足底外侧,第四、第五足趾处皮肤感觉。这两支神经是胫神经的分支。
腓浅神经负责足背,第二到第五足趾背侧;腓深神经负责第一、二足趾背侧皮肤感觉。这两支神经是腓神经的分支。
胫神经、腓神经向上汇入坐骨神经,坐骨神经汇入骶丛,向腰骶部脊髓上传。
感觉信号进入脊髓后向上传输,其中传导痛觉、温度觉的感觉纤维与精细触觉的纤维走行并不一致,二者在脑干逐渐汇合,并向上传递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顶部内侧。
以上传导通路的任意部位出现损毁或受激惹,均可出现足部麻木。
此外,部分系统性疾病如电解质紊乱,使得周围神经内外生物电平衡的破坏,出现皮肤感受器“信号识别异常”,也可以出现全身性的麻木感,包括足部。
而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癔症的患者,常自觉身体各部位的麻木、不适,包括足部,目前病因尚不明确。
类型
足部的感觉从神经末梢到脊髓、脑,存在多处神经纤维的融合交叉,因此可按照麻木范围进行分类,常见类型如下:
末梢型:表现为双足部对称型末端麻木,呈袜套样分布,远端重于近端,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见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神经干型:表现为受损害的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内的足部麻木,如胫神经、腓神经、坐骨神经等,麻木范围可涵盖小腿、大腿。
骶神经丛型:表现为多根神经分布区内的麻木,麻木范围可涵盖整个下肢、会阴部。
神经根型:表现为单侧节段性感觉障碍,麻木范围与神经根的分布一致,常伴有剧烈的放射性疼痛神经痛),如腰椎间盘突出、腰骶部脊髓肿瘤等。
中枢神经系统型:进入脊髓后的神经传导通路受累,包括脊髓、脑干、大脑。单纯的足部麻木较为少见,多为整个下肢、同侧上肢麻木。
其他:包括癔症、皮肤病变等,麻木范围常不符合神经分布,可不固定,部分患者中伴有明确的诱因,如精神紧张、睡眠等。
表现
症状特征
患者多感觉足部皮肤感觉减退、丧失,不能凭借触摸物品识别、不能感知冷热等。
患者可以无法感知自己是否穿鞋而出现穿鞋上床的现象。
常伴有“蚂蚁爬行”“触电样”“发胀感”“硌脚”“足底变厚”“足心烧灼”等异常感觉。
部分患者无法准确地描述足部感觉异常的性质。
伴随症状
如为皮肤病变,可伴随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皮损。
如为血管受累引起,可伴随局部皮肤发绀、苍白、淤血。
如为周围神经受累引起,可伴随足部、小腿无力、足背下垂、肌肉萎缩、皮肤苍白、变薄、粗糙、汗毛稀疏等。
如为坐骨神经受累引起,可伴随臀部疼痛不适,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感常由特定动作诱发,如跷二郎腿。
如为脊髓受累引起,可伴随四肢瘫痪、大小便障碍、剪刀步态。
如为颅内病灶引起,多伴随同侧上肢麻木、无力、面部麻木、认知功能下降等。
原因
疾病因素
足部麻木多由局部皮肤病变、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全身系统性疾病所致。
局部皮肤病变
物理损伤:局部外伤、手术等。
化学刺激:皮肤接触刺激性有机溶剂、过敏性物质,如接触三氯乙烯、辣椒素等。
感染:各类病毒、细菌性皮肤感染。
局部血管病变
动脉病变:如股动脉、腘动脉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足部供血不足。
静脉回流受阻: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曲张等。
周围神经病变
单侧足部麻木:最常见为腓总神经损伤,可由长时间压迫、外伤、手术造成;其次还包括踝管综合征挤压足底内侧神经或足底外侧神经引起麻木。
双足麻木:需考虑急性、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神经根周围神经病的变异型;糖尿病引起糖尿病足等。
坐骨神经、骶神经丛病变:包括梨状肌综合征压迫坐骨神经;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等引起腰神经根损伤;神经纤维瘤;急性、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神经根周围神经病等。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炎、外伤性脊髓损伤脊髓肿瘤、脑出血、脑梗死、多发性硬化等疾病通常出现全身性、大面积、多部位的麻木。
罕见情况下如局灶感觉型癫痫、临床孤立综合征可表现为单纯的足部麻木。
全身系统性疾病
多见于糖尿病、电解质紊乱、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等。
其他包括锌缺乏、药物过敏等。
非疾病因素
姿势:长期坐位、蹲位,可因足部血液回流不畅、神经受压出现足部麻木。
精神心理因素: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过大,存在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可出现足部麻木。
就医
就医指征
足部麻木合并以下症状时通常建议及时就医:
突然出现的麻木、持续存在、逐渐加重、范围逐渐扩大。
合并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皮疹
合并躯干、下肢、面部麻木。
合并肢体无力、疼痛、痉挛、大小便异常。
合并口角歪斜、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不清、听力下降。
合并发热、头晕、头痛。
就诊科室
出现不能自行缓解的足部麻木时,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或骨科就诊。
如为突发足部麻木,尤其是伴有肢体无力、口角歪斜、大小便失禁时可能为脑卒中或颈部脊髓病变,建议急诊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麻木什么时候出现的,持续多长时间?
麻木的部位、范围,部位是否固定?
是否伴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皮疹?
是否伴随足部、小腿或大腿的疼痛、无力?
是否伴随同侧上肢、面部麻木、肌肉无力?
是否伴随腰骶部、臀部疼痛、有大小便障碍吗?
与情绪紧张有关吗?
病史清单
近期服用什么药物?
近期是否进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
近期是否接触过敏性、刺激性物质?
近期是否存在脊柱、下肢外伤、手术操作?
以往有什么慢性疾病?
家庭成员是否有类似表现?
相关检查
身体检查
下肢皮肤温度是否降低,足背动脉是否减弱或消失,可进行如下血管功能检查:Buerger试验、直腿伸踝试验(Homan征)、压迫腓肠肌试验(Neuhof征)。
全身皮肤是否存在皮疹、破溃、红肿、脱屑、皮肤划痕征。
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需重点关注感觉异常分布的范围;足部、小腿肌肉体积、肌力、腱反射、病理征。
常规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等:排查有无感染等全身系统性疾病。
抗核抗体、代谢筛查:排查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
有毒物质的检测:各种有毒物质的特殊检测能确定外源性中毒。
专科检查
皮肤科检查
如存在明确的皮肤病变,应行皮肤镜,必要时行皮肤活检。
神经科检查
磁共振检查:重点检查脊髓、骶丛神经、坐骨神经,有助于发现神经的结构异常,如炎症、水肿、出血、肿瘤、断裂等。
周围神经超声:用于判断胫神经、腓神经等是否存在神经结构性病变;下肢体血管超声判断是否存在动脉闭塞、静脉血栓等。
神经电生理检查: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针极肌电图、皮肤交感反射等,用于判断足部、下肢神经的功能状态。
必要时需行腰椎穿刺、神经活检。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去除可能的诱因,避免对下肢、足部神经的压迫,平时保持良好的坐姿,不要长时间保持蹲位,不要跷二郎腿,不要将钱包或手机放在后裤兜内。
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
戒烟、戒酒、预防脊柱、臀部及下肢受伤、受冷、受潮。
通过按摩、热敷有助于缓解足部麻木的不适感。
情绪焦虑、抑郁的患者注意缓解精神压力,可尝试冥想、瑜伽等方法,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
专业治疗
病因治疗
皮肤病变:可应用局部外用药、抗感染治疗等。
周围血管性疾病:动脉疾病使用妥拉唑林尼卡地平地巴唑血管扩张剂;静脉血栓使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必要时可行介入治疗。
周围神经损伤、受压:应急诊手术解除压迫,恢复神经周围供血、神经连续性。
腰椎退行性疾病:减少脊柱大范围活动,佩戴腰托,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脑、脊髓出血、肿瘤: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解除神经压迫。
自身免疫所致神经系统病变:可尝试地塞米松、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治疗,丙种球蛋白治疗等。
对症治疗
营养神经治疗:包括B族维生素、鼠神经生长因子等,可促进损伤神经修复。
其他药物:如伴有明显疼痛,可尝试阿米替利、加巴喷丁等药物,起到止痛的效果。
因严重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引起症状的患者,可进行规范的抗焦虑、抑郁用药,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
微波、红外线、经皮神经电刺激等物理因子治疗,感觉训练,可改善神经营养状态,缓解麻木症状,改善感觉减退。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