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粉刺
概述
一种因毛孔堵塞而形成白色丘疹的封闭性粉刺
表现为面部多处小丘疹,可出现脓疱、脓肿等红肿、疼痛症状
由于雄激素升高、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及痤疮杆菌感染等导致发病
注意日常护理,并配合药物治疗
定义
白头粉刺也称为白头,是指多发于面部或颈部的白色丘疹
因角质层细胞在毛囊漏斗部堆积、堵塞,角质物和皮脂充塞在其中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由于表面覆盖表皮,与外界不相通,也被称为封闭式粉刺。
发病情况
本病全年龄段皆可发生,多发于15~30岁青年人,尤其是青春期的青少年。
病因
致病原因
与雄激素水平升高等内分泌因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和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感染有关。
内分泌因素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多数病例在青春期发病,而青春期后症状可有明显减轻,甚至自愈。
体内雄、雌激素水平失衡也可导致皮脂腺增大和皮脂分泌增加,从而形成白头粉刺。
皮脂分泌增多
皮脂可成为微生物生长的场所,如为痤疮丙酸杆菌提供油脂和厌氧环境。
毛囊和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
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会导致管口逐渐变小、狭窄,甚至引起堵塞,影响毛囊壁的上皮细胞脱落,对皮脂的正常排出产生阻碍,导致粉刺的产生。
微生物感染
痤疮丙酸杆菌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导致毛囊导管处细胞增殖、角质过度,从而形成粉刺。
痤疮丙酸杆菌可使低分子多肽趋化中性粒细胞产生水解酶,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引起毛囊皮脂腺周围的炎症反应,出现粉刺、丘疹等皮肤损害。
高危因素
本病的发生还与情绪、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不良情绪
生活中的不良情绪若没有及时妥善处理、排解,出现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机体神经及内分泌系统,从而引起白头粉刺的发生。
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
过甜、过油食物的摄入,影响皮肤代谢,致皮脂腺功能紊乱,导致白头粉刺的形成。
睡眠不足、机体生物钟紊乱或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也可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诱发白头粉刺的形成。
症状
主要症状
白头粉刺主要发生在面部,也可发生在胸、肩、背部,少数病例可见于上半身。
白头粉刺通常呈对称性分布,远看不明显,但近看较多情况下可见密集成片,外观如米粒或针头大小的白色或乳白色丘疹。若挤压白色粉刺可见白色脂栓。
一般没有痛感、瘙痒等不适症状。
白头粉刺可发展为炎性丘疹,致患者出现疼痛、红肿。
轻症者白头粉刺可在3~4天内消失而自愈,也有病例自愈时间需要数周,甚至数月。
其他症状
色素沉着
本病病程慢性,时轻时重,部分患者至中年期病情逐渐缓解。部分患者会在患处遗留数量各异的色素沉着
脓疱、囊肿
白头粉刺可演变为脓疱、脓肿甚至囊肿等,造成严重皮肤损害,伴随触痛、红肿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面部或躯干部出现白色或乳白色丘疹一般较为直观明显,若数量少、症状轻时多数情况可短期自愈,无需就医治疗;若数量多、症状明显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清洁面部或其他患处,保持患处干净清爽。
就医前应避免用手抓挠患处,防止发生感染,加重病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哪个或哪些部位出现白色或乳白色丘疹?在脸上、胸背还是其他部位?
这些白色或乳白色丘疹出现多久了?
是否有红肿、疼痛等症状?
病史清单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饮食及生活作息如何?
使用化妆品后是否注意清洁?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内分泌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类:红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内分泌紊乱、饮食不良、精神压力大等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明显且直观,多为集中在面部的白色或乳白色丘疹,严重者有脓疱、结节、囊肿或瘢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及内分泌检查
主要检查性激素、肾上腺素水平,确定白头粉刺是否与潜在的疾病有关,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肾上腺肿瘤等。
鉴别诊断
白头粉刺常易与粟丘疹混淆,应予以鉴别。
粟丘疹
原发性粟丘疹好发于颜面(如眼睑周围)及女性外阴,继发性粟丘疹则发生于皮肤受损或病变部位。
典型皮损为黄白色、坚实性丘疹,直径1~2毫米,表面光滑,不发生融合,挤压可排出坚实的角质样球状颗粒。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白头粉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原则:控制病情,对症处理。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类药物治疗
维A酸类
浓度为0.025%~0.05%维A酸乳膏或凝胶,可以通过抑制细胞角化增生、减少皮脂分泌,适用于白头粉刺的外用治疗。
每日使用一次,明显好转后可转为每周使用一次,需要注意避光使用,同时注意防晒。
第一次使用可能有轻度刺激反应,为防止刺激反应可从低浓度逐步开始使用。
常用药物有异维A酸软膏、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等。
过氧苯甲酰
过氧苯甲酰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轻度溶解粉刺,适用于白头粉刺的外用治疗。
使用时将过氧苯甲酰配制成洗剂、乳剂或凝胶,因其有一定刺激性,尽量用在皮损处。
壬二酸
壬二酸可配制成15%~20%的外用霜使用,对痤疮丙酸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并能有效减少患处的细菌。
壬二酸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局部轻度的红斑与刺痛,应遵循医嘱使用。
其他
二硫化硒洗剂可抑制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减少皮肤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硫磺洗剂、水杨酸制剂也具有杀菌、抑制毛囊口角化异常等作用。
系统药物治疗
抗生素
适应证:治疗中重度白头粉刺合并炎症者。
常用药物: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注意事项:保证规定剂量的足疗程服用,避免间断使用。
异维A酸
适应证:异维A酸适用于白头粉刺、结节、囊肿等,有减少皮脂分泌、减少异常角化、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
不良反应:异维A酸有皮肤黏膜及口唇干燥、脱屑、肌肉骨骼疼痛、血脂升高、肝酶异常及眼睛干燥等可能的不良反应。故肥胖、血脂异常肝病患者应慎用,必要时定期检测肝功能和血脂。
禁忌证:禁止用于孕妇或即将妊娠的妇女。育龄期妇女或其配偶在开始服用异维A酸治疗前3个月、治疗期间及停药后三个月内应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维生素A过量患者禁用。
抗雄激素药物
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由醋酸环丙孕酮和乙炔基雌二醇构成,具有抗雄激素和避孕的作用,适合患有本病且月经异常的患者,应遵循医嘱服用。
螺内酯:具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故可适用于本病的患者。但其有高钾血症、月经不调、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故服用后应定期进行血钾的检查。。
物理治疗
痤疮瘢痕的激光治疗
在白头粉刺得到基本控制的阶段,利用激光对瘢痕进行治疗。萎缩性瘢痕可考虑使用铒激光或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磨削术。
果酸治疗
果酸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的黏着性,加快表皮细胞的脱落与更新,并刺激真皮胶原合成,可改善皮脂腺增生导致的出油过于旺盛、毛孔堵塞等问题,从而达到治疗白头粉刺及较严重痤疮的目的。
使用果酸治疗时,应注意果酸浓度应逐步提高,每半月至一月进行一次果酸治疗,4次治疗为一个疗程。
预后
治愈情况
轻症患者在合理清洁面部后,可在3~4天或数周自愈。
重症患者或未正确处理患处的患者,白头粉刺可演变为疱疹、结节、囊肿甚至瘢痕。治疗可缓解病情,避免病情的发展。
危害性
白头粉刺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但发生在面部等暴露部位易造成心理压力、社交压力等影响心理健康。
日常
日常管理
皮肤护理
宜用温水清洁面部或患处,可适量使用中性肥皂等温和清洁剂,减少附着在面部或患处的油脂,以防止油脂分泌过多堵塞毛孔,保持面部或患处干净、清爽。
禁止用手抓挠患处,并尽量减少化妆品的使用。
饮食管理
建议限制高油脂、甜食及脱脂牛奶的摄入,其他无特别饮食注意,建议健康饮食。
健康饮食方面建议营养均衡,刺激、辛辣食物需注意适量。
生活管理
维持适宜的体重,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长时间日晒。
心理调节
本病患者若因为容貌原因出现焦虑和抑郁,需配合心理疏导。
预防
选用正确的清洁方式清洁面部,保持颜面等部位干爽、卫生,同时避免过度清洁。
选择合适的化妆品,对发生不良反应的化妆品应立即暂停使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