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状萎缩
概述
概述
斑状萎缩是指局限性皮肤松弛、柔软、菲薄伴细致皱纹、微凹陷或扁平隆起的皮肤萎缩。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皮肤性病科
别名
皮肤斑状松垂
临床症状
红斑、丘疹、局限性皮肤松弛、柔软、菲薄,伴细致皱纹、微凹陷或扁平隆起的皮肤萎缩等。
危害
患者出现红斑、丘疹、皮肤松弛、皮肤萎缩等皮肤损害,影响患者外貌外观,患者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
诊断
根据病史及红斑、丘疹、局限性皮肤松弛、柔软、菲薄,伴细致皱纹、微凹陷或扁平隆起的皮肤萎缩等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作出诊断。
治疗原则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试用药物治疗,辅助理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治愈性
疗效不肯定。
饮食建议
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病因
病因
病因不清,可能是由于弹力纤维组织先天性缺陷、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免疫等所致。外伤、感染、物理刺激可能是诱因。
流行病学
多见于20~30岁女性。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1.原发性斑状萎缩
根据萎缩发生之前有无炎症分为Jadssohn型和Schwenjnger-Buzzi型。
(1)Jadssohn型
常发生于正常皮肤或性质不明确的炎症后,无原发疾病,较常见。初起为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斑,直径0.2~2cm大小,逐渐增大,1~2周内扩展到2~3cm或更大,此时皮肤中央颜色变淡,呈淡黄或淡白色。经数周后或数月后,形成表面光滑有细皱纹的斑片,稍下陷或高出皮面,柔软,压之有疝样感觉。好发于肩、躯干、上臂,偶见面颊部。无自觉症状。皮损可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分布常对称,不累及黏膜。因病程缓慢,发展至一定程度病情不再发展。
(2)Schweninger-Buzzi型
特点为斑状萎缩发生前无炎症反应。初起为躯干及上肢近端突然发生多数正常肤色的圆形或卵圆形丘疹,逐渐增大至直径1~2cm,并逐渐隆起呈气球状,触之柔软,压之可变平,去指压后隆起复现。好发生于躯干、四肢伸侧、背、肩胛等皮肤。
2.继发性斑状萎缩
诊断依据
患者出现红斑、丘疹、局限性皮肤松弛、柔软、菲薄,伴细致皱纹、微凹陷或扁平隆起的皮肤萎缩等临床表现。
2.患者可能有梅毒、麻风、红斑狼疮、结核病、真菌病、萎缩性慢性肢端皮炎、结节病、败血症、肠伤寒等原发病。
治疗
治疗方针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试用药物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其他治疗
可以试用理疗,但疗效不确定。
预后情况
疗效不肯定。
护理
日常护理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抓挠感染。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劳逸结合,避免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消除紧张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严格预防感冒、胃肠炎。肌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肌萎缩患者一旦感冒,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饮食调理
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