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缝脱皮
概述
足部脚趾缝外层表皮逐步脱落的过程
以足部脚趾缝外层表皮逐步脱落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肤瘙痒、糜烂、脱屑等
常与湿疹、足癣等疾病因素或不良的生活因素等有关
注意足部卫生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症状产生
定义
脚趾缝脱皮是指足部脚趾缝外层表皮逐步脱落的过程,可伴有皮肤红肿、瘙痒、刺痛、糜烂、浸渍等。
脚趾缝脱皮是许多不同疾病(如湿疹、足癣、汗疱疹等)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也可能与足部长期暴露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经常穿不透气的鞋子袜子等有关。
发生机制
人体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正常情况下,表皮细胞新陈代谢,不断产生新的皮肤细胞,以取代衰老的细胞;表皮细胞死亡后会变成细小的皮屑脱落,通常不会出现明显脱皮。
皮肤作为人体的外部屏障,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如高温、细菌及真菌感染等)所影响,当外界温度过高、环境潮湿时,或感染真菌、细菌后,足部皮肤尤其是脚趾缝间最容易受损,出现脚趾缝脱皮的情况。
部分患者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自身皮肤组织甚至全身器官受到破坏,外层表皮剥脱,可出现足部皮肤脱皮、糜烂、溃疡等。
表现
足部脚趾缝脱皮以外层表皮逐步脱落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肤瘙痒、糜烂、脱屑等。由于发病原因不同,其发病程度及伴随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
症状特征
脚趾缝脱皮一般表现为足部脚趾缝外层表皮的逐渐脱落。
脚趾缝脱皮程度较轻时,一般无其他明显的症状,并且能够自行好转。
脚趾缝脱皮程度较重时,可伴有皮肤瘙痒,抓挠后可能会有出血、破溃,可伴有糜烂、脱屑等症状,可因环境闷热潮湿、鞋子袜子不透气等加重。
伴随症状
伴足部红斑、丘疹、水疱、渗出、脱屑等,可见于湿疹。
伴足部水疱、鳞屑皲裂等,可见于足癣。
伴散布或成群的深部水疱、烧灼感、剧烈瘙痒,可见于汗疱疹
伴水疱、脓疱、灼痛等,可见于掌跖脓疱病
伴足底出汗增多、擦烂性红斑等,可见于多汗症
伴瘙痒、红肿和水疱,皮损增厚,可见于接触性皮炎
原因
脚趾缝脱皮是一个症状而非疾病,导致脚趾缝脱皮的原因众多,可能是疾病(如湿疹、足癣、汗疱疹等)所致,也可能与足部长期暴露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经常穿不透气的鞋子袜子等非疾病因素有关。
通常需要结合脚趾缝脱皮的特征、伴随症状、辅助检查,综合分析脚趾缝脱皮的原因。以下为脚趾缝脱皮的常见原因,并不代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就医。
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导致的全身疼痛可见于湿疹、足癣、汗疱疹、掌跖脓疱、多汗症等。
湿疹
脚趾缝的皮肤在多种内外因素作用下,出现过敏性炎症反应,会出现脱皮的症状。
常见的内在因素包括胃肠道功能性障碍、精神神经因素、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常见的外在因素包括环境变化、不良刺激等。
除脱皮外,急性湿疹多表现为伴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瘙痒等,慢性湿疹通常伴红斑、脱屑、苔藓样变、瘙痒等。
足癣
足癣是皮肤癣菌侵犯足部皮肤引起的疾病,足癣多累及双侧,往往由一侧传播至对侧,通常分为水泡型和鳞屑角化型足癣等。
水疱型足癣好发于足跖及足侧缘,表现为脱皮、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不易破溃等。鳞屑角化型足癣好发于足跟,表现为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皲裂等症状。
汗疱疹
汗疱疹是容易复发的瘙痒性水疱,有时是大疱。除脚趾缝等部位脱皮外,表现为深部水疱、烧灼感、瘙痒等。
掌跖脓疱病
掌跖脓疱病是手足部有持久的脓疱性损害,该病病因不明,且容易反复发作。通常表现为瘙痒、水疱、脓疱等,脓疱干涸后变为脱屑,出现脱皮,皮疹通常在手足部位对称性分布。
多汗症
多汗症是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皮肤汗腺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通常表现为手部、足部、腋窝等部位汗出,汗出后可出现脚趾缝脱皮等。
接触性皮炎
皮肤接触致敏物后,皮肤细胞产生一些化学介质,刺激皮肤产生手心痒的症状,抓挠后会出现红斑、脚趾缝脱皮等。通常表现为瘙痒脱皮伴界限清楚的红斑、水疱等,少数严重的患者可能伴发热、恶心等症状。
非疾病因素
主要包括生活因素引起的脚趾缝脱皮。如足部长期暴露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经常穿不透气的鞋子袜子等,可能会出现脚趾缝脱皮。
就医
如脚趾缝脱皮确因生活因素所致,且除去上述因素后脚趾缝脱皮好转,并且无明显不适感时,可无需处理,定期复查即可。
如脚趾缝脱皮长期不能缓解,特别是伴有其他不适,常常需要就医进行诊疗。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医:
脚趾缝脱皮长期不能缓解,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自查不到明显诱因时。
伴足部红斑、丘疹、水疱、渗出、脱屑等。
伴足部水疱、鳞屑皲裂等。
伴散布或成群的深部水疱、烧灼感、剧烈瘙痒。
伴水疱、脓疱、灼痛等。
伴足底出汗增多、擦烂性红斑等。
伴瘙痒、红肿和水疱,皮损增厚。
就诊科室
出现脚趾缝脱皮时,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皮肤性病科、全科医学科。
当伴有其他伴随症状时,建议就诊于相应科室:
伴足底出汗增多、手心腋窝等部位出汗者,应就诊于皮肤科或内分泌科。
伴失眠,出现焦虑抑郁等时,应就诊于精神心理科。
由于导致脚趾缝脱皮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脚趾缝脱皮有无诱因(如环境闷热潮湿、鞋子袜子等不透气)?
脚趾缝脱皮出现的时间?症状是否加重?
脚趾缝脱皮的持续时间?可以自行缓解吗?
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红斑、水疱、脓疱等)?
全身其他部位有无皮疹
全身其他部位是否瘙痒?
全身其他部位是否出汗?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皮肤疾病,如湿疹、荨麻疹、足癣、接触性皮炎等?
近期是否有服药?是怎么服用的?效果怎么样?
近期有没有采取过相关治疗?是否可以改善症状?
既往是否有类似症状发作?如何缓解?
家族成员是否存在相同或类似的病史或症状?
近期是否精神压力过大?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补充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视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步态,体型,有无浮肿,巩膜是否有黄染、皮肤是否有皮肤病变、皮肤病变表面是否光滑、界限是否清晰、分布特点,手部是否有肝掌、关节是否肿胀,有无杵状指等。
触诊:医生会触诊脱皮区域,检查有无疼痛、压痛、麻木、感觉是否异常,邻近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甲状腺大小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抬举样搏动;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肝脏有无肿大;双下肢有无肿胀等。
叩诊:叩诊心界大小是否正常;肝区、肾区有无叩击痛;是否有移动性浊音;叩诊膀胱充盈程度。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听诊甲状腺部位是否有血管杂音、心音是否正常;有无奔马律,是否有心包摩擦音;双肺有无干湿啰音;肠鸣音是否正常;有无腹主动脉、肾动脉血管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主要是明确是否存在感染等。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或者比例升高,通常提示细菌感染。
C反应蛋白:可明确是否存在炎症。如出现C反应蛋白升高,常提示存在炎症反应。
血清IgE:明确是否存在过敏反应性疾病,若IgE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过敏反应性疾病,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尿常规:主要明确有无蛋白尿、血尿等,若出现蛋白尿、血尿,则提示可能存在肾脏疾病。
血生化: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等。肝功能包括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升高可能提示肝功能异常等;肾功能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升高常提示存在肾功能异常。
真菌检查:通过检查皮屑或分泌物的性状,可明确是否存在真菌感染,若发现真菌菌丝,提示可能存在足癣。
一般细菌培养:可明确是否存在细菌感染。若细菌培养阳性,提示存在细菌感染,若细菌培养阴性,提示未发现细菌感染。
其他检查
斑贴试验或点刺试验:主要于筛查可能存在的过敏原,可以明确过敏物质。
病理活检:病变严重时,从病变部位取一小块皮肤组织,送病理科活检,以明确病变的具体性质,指导治疗。
缓解与治疗
出现脚趾缝脱皮,需明确诱因。如与生活因素(如足部长期暴露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经常穿不透气的鞋子袜子等)有关,去除相关因素后常可缓解。
如脚趾缝脱皮持续存在,且伴有不适症状(如红斑、水疱、鳞屑、瘙痒等),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要勤洗勤换袜子,保持足部干燥,洗完脚后要擦干,尽可能穿透气的鞋子;出汗较多者,可放置防臭鞋垫等。
饮食方面
规律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致敏食物,可适当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心理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调整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较大,防止出现悲观、焦虑等。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应用药物对症治疗。伴随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外用药物
保护剂:如炉甘石洗剂,能够保护皮肤,减少摩擦,缓解脱皮的症状。
糖皮质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丁酸氢化可的松、卤米松等,有抗炎止痒的作用。
抗感染药物:如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可以防止感染。
口服药物
维生素:如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可改善脱皮的症状。
组胺药物:适用于伴瘙痒的患者,包括氯雷他定、氮卓斯汀、卢帕他定、依巴斯汀等。
对因治疗
针对引起脚趾缝脱皮的不同病因,治疗方案会有较大的差异,以下列常见疾病为例:
湿疹
湿疹主要治疗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复发,通常以口服药物与外用药物联合治疗为主。
常用的口服药物有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常用的外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卤米松乳膏)或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乳膏)等。
足癣
足癣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对于外用药疗效不佳者,可考虑系统口服药物治疗。
常用的外用药膏包括硝酸咪康唑、特比萘芬等;口服的抗真菌药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汗疱疹
汗疱疹常是一种癣菌疹,治愈足癣等后,汗疱可自然消失。
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类固醇激素霜剂、5%水杨酸的酒精液、3%氯碘羟喹霜等;口服药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多汗症
多汗症治疗应首先明确病因,包括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
常用的外用药物有1%氢溴酸东莨菪碱溶液、戊二酸醛溶液、氯化铝溶液等;口服药物根据病因选择,如糖尿病口服药物包括瑞格列奈、二甲双胍、罗格列酮等。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治疗原则是寻找病因、迅速脱离接触物并积极对症处理。
常见外用药物包括卤米松软膏、丙酸氟替卡松等;常用口服药物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