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汗症
概述
汗腺异常分泌,或体表微生物分解汗液产生特殊气味的一种皮肤病
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多汗,汗有臭味等
病因与细菌感染、性激素、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环境、精神心理等有关
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进行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臭汗症汗腺异常分泌,或体表微生物分解汗液产生特殊气味的一种皮肤病。
流行病学
多发生于青春期,老年时可减轻或消失。
男女均可患病,女性相对较多。
分型
按照发生病变的汗腺类型分为顶泌汗腺性臭汗症、小汗腺性臭汗症。
顶泌汗腺性臭汗症
发生在腋窝、乳晕、脐窝、外阴、肛门及外耳道等部位的大汗腺。
微生物将顶泌汗腺分泌的汗液分解,产生臭味。
发生在腋窝处的称为狐臭、腋臭。
小汗腺性臭汗症
发生在足底和趾缝等小汗腺。
微生物将小汗腺分泌的汗液分解,产生臭味。
大蒜、生葱等物质中的某些成分,砷剂等可以通过小汗腺排泄,出现臭味。
病因
致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
亲属中有臭汗症患者的人,患病概率会增高。
性激素
顶泌汗腺臭汗症与性激素有关。
青春期性激素分泌旺盛,患病的概率会增高。
环境
环境炎热、潮湿,会增加本病发生风险。
着装
穿着不透气的衣服、鞋袜等,会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饮食
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或饮料,会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食物中含有生葱、生蒜等会增加小汗腺性臭汗症的发生风险。
运动
运动会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精神心理因素
经常情绪激动、紧张、焦虑会增加本病发生风险。
药物
含砷的药物产生的汗液会有异常的气味。
发病机制
遗传、性激素的使汗腺分泌功能增强,环境、着装、饮食、运动等因素促进汗液分泌,都会使汗液分泌增多,产生相应的症状。
生葱、生蒜等食物,含砷药物产生的带有异常气味的物质会随汗液排出体外,从而产生异味。
症状
典型症状
臭汗
排出的汗液带有异味。
顶泌汗腺性臭汗症产生异味的汗腺多在腋下,也可发生在女性乳晕、脐窝、外阴、肛门及外耳道等部位。
小汗腺性臭汗症多发生在足底或足趾间。
伴随症状
多汗
产生臭汗的部位汗腺分泌旺盛,汗液明显增多。
汗液颜色改变
腋下的汗液可呈黄色。
流质耵聍
腋下臭汗症可伴有耳内出现可以流动的耵聍(俗称耳屎)。
腋下臭汗程度分级
根据腋下气味与闻到气味的距离进行分级,可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信息。
具体的治疗方案须结合症状、检查等多种因素。
分级 | 表现 |
---|---|
0级 | 没有异味。 |
1级 | 只有在体力活动后,才会出现轻微的异味。 |
2级 | 距离腋下1米以内时,可闻到轻微的异味。 |
3级 | 距离腋下1米以上时,可闻到异常气味。 |
就医
需要就医的情况
出现腋下、足部汗液发臭等异味,伴有出汗增多时,须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皮肤性病科)、普通外科。
就诊准备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医前需要通过医院的官网、官方App、114等正规渠道挂号,准备好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异地就医的病人还要办理备案手续。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哪里不舒服?
是身上有特殊的臭味吗?
哪里臭味比较严重?
经常穿什么鞋?(针对有脚臭的人)
家里人有类似的问题吗?
去医院看过吗?治疗过吗?效果如何?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为什么汗液会发臭?
怎么治疗汗液发臭?
治疗后会复发吗?
日常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诊断
疾病诊断
本病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基本可以诊断。有时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等明确病因,或排除其他疾病。
病史
处于青春期。
家中有患臭汗症的人。
经常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
经常穿着不透气的衣服或鞋袜。
经常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服用含砷的药物。
经常运动并大量出汗。
临床表现
有汗液异味、出汗增多、汗液颜色改变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可能会进行激素水平等检查,以明确病因或排除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本病具有典型的表现,一般不需与其他疾病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减轻症状、减少复发。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用药方法包括外用或局部注射药物。以下所有药物均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抑制汗液
局部涂抹可以减少出汗,从而减少异味。
抑制细菌
通过湿敷腋下、清洗足部等部位抑制细菌繁殖,从而减少异味。
局部清洁
足部汗臭者可每天用药物稀释后泡脚、用药物涂擦足部、肥皂洗脚等。
常用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铝溶液、抗菌肥皂等。
肉毒素
狐臭者可腋下局部注射肉毒素,减少神经汗腺活动,减少出汗,从而缓解症状。
其他药物治疗
严重者也可考虑局部注射硬化剂。
须定期注射,且应在正规医疗机构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注射使用。
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治疗顶泌汗腺性臭汗症,且其他治疗效果不佳时。
常用的手术方法为小切口微创直视下清除术;搔刮术、吸脂术等复发率较高。
微创直视下清除术
是目前治疗腋臭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可达到根治效果。
在腋下皮肤切一小切口,然后将汗腺直接清除。
其他手术
包括毛区梭形切除“Z”形成形术、腋臭剥离刮除术、小切口微创直视下清除术等。
通过手术将汗腺通过搔刮、修剪等方式去除。
手术后的并发症
血肿
手术后止血效果不佳时,血液可在手术部位的皮肤下堆积,出现肿胀。
发生血肿后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及时进行处理。
皮肤坏死
手术时皮肤下的组织被破坏,皮肤会出现缺血坏死。
可表现为皮肤颜色变深等。
发生皮肤坏死需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异味残留
手术时汗腺未彻底切除,可引起复发。
必要时须再次进行手术。
瘢痕形成
手术创口正常愈合后可形成瘢痕。
局部感染
手术创口会发生细菌感染。
手术后按照医生指导进行消毒、用药、注意生活方式等,可以避免和减少感染发生。
发生感染后及时按照医生指导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辨证论治)。
可能会用到方剂等治疗方法。
应按照医生指导进行治疗,或由医生进行操作。
避免相信秘方、土方、偏方,或自行配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物理治疗
多用于治疗腋臭。
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微波、射线、高频电针等。
通过以上治疗方法破坏局部皮肤的毛囊和(或)汗腺,控制汗液分泌,达到治疗腋臭的效果。
预后
治愈情况
有些小汗腺性臭汗症在去除病因后可以自愈,有些可通过治疗痊愈。
顶泌汗腺性臭汗症通过治疗缓解症状,部分可治愈。
危害性
因身体的异常气味会影响社交,或产生自卑、抑郁等异常的心理;自卑、抑郁的心理会进一步影响社交能力。
本病不影响寿命,也不影响外观。
日常
手术后注意事项
注意活动
手术一侧上肢避免提重物、过度伸展、频繁活动,以免牵拉手术创口。
创口愈合后可进行正常的活动,但要循序渐进。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进行换药、拆线等操作。
一般复诊时间为手术后的第10~14天。
不适及时就诊
如果手术部位出现出血、剧烈疼痛、红肿、流脓等情况,及时就诊。
适当加强营养
适当增加营养丰富的食物,促进恢复。
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少糖、少油、少盐,多吃蔬果、全谷物等。
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葱姜蒜、辣椒、炸物、熏烤腌制食品等。
戒酒。
日常生活
改善饮食
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或调味品,如生姜、生蒜、生葱、辣椒、芥末、咖喱等。
避免刺激性的饮料,如浓茶、咖啡、酒等。
注意个人卫生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洗澡,洗澡后擦干身体。
尤其是运动后,应及时洗澡。
注意着装
穿棉质、透气的衣裤、袜子,透气的鞋。
避免穿不透气的衣裤、袜子或鞋。
改善环境
远离炎热、潮湿的环境。
通过空调改善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舒缓情绪
避免紧张、焦虑等情绪,避免压力过大。
可通过适量运动、听舒缓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定期复查。
不适及时就诊
如症状加重,或产生新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改善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调味品、饮料。
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洗澡。
避免穿着不透气的衣裤、鞋袜。
远离炎热、潮湿的环境。
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