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概述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在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过程,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可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早期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监测肝素等药物的治疗
延长见于血友病、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缩短见于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等
检查结果异常时可咨询医生,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进一步检查
定义
在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过程,以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由此可判断受检者内源性凝血机制是否正常。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机体凝血过程中的主要途径,血管壁损伤后,激活凝血因子XIIa,随后依次激活凝血因子XI、IX、VIII、X、V、II,最后激活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血栓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APTT常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相关出血性疾病的初步诊断,以及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时的监测。
参考范围
男性:33.7~40.3秒
女性:34.7~40.3秒
儿童:25~37秒
检测值较正常值延长超过10秒才有临床意义。
新生儿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尚不完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较成人偏高。
温馨提示
APTT明显延长或缩短时,应高度重视,及时到血液科检查排除相关血液病或积极诊治原发病。
APTT受试剂、检测环境、仪器、检测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医院和检测机构的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若标本出现溶血,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磷脂,具有促凝成分,可导致结果偏低。
如果标本处理时血小板去除不彻底,血小板具有促凝血的作用,可能会导致其结果偏低。
标本处理时应在36~38℃的恒温状态,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试验结果,导致结果偏高。
受检者在采血前需空腹,采血前30分钟内不可进行剧烈运动,采血后轻压采血部位2~3分钟直至其不出血。如有晕血、晕针史,建议检查时有家属陪同。
结果解读
指标升高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正常值上限称为血浆APTT延长,报告单常用“↑”标示。
检测值较正常值延长超过10秒才有临床意义(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APTT延长常见于内源性凝血因子中一种或两种减少或缺乏,部分药物的使用亦可导致APTT延长。
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水平减低或缺乏:如血友病A、血友病 B及凝血因子Ⅺ、凝血因子Ⅻ缺乏症等。
严重的凝血因子Ⅱ、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见于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第X因子缺乏症、维生素K缺乏等。
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血浆中凝血因子抑制剂增多: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等。
药物因素:肝素或肝素类药物、长期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大量输注库存血等。
危害
凝血因子主要参与体内的凝血过程,APTT延长多有出血表现。
APTT延长超过正常值7秒,提示内源性凝血因子水平大约在正常水平的30%~40%,通常无自发性出血。
APTT延长超过正常上限10秒,则内源性凝血因子水平可能降低至正常水平20%~30%以下,患者通常表现为皮肤出血点、鼻出血、齿龈出血、关节血肿等,严重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或脑出血。
诊疗建议
如果为体检或偶然检查发现,检查者本身无其他出血症状,延长超过10秒者可前往血液科就诊。
如果患者有相关出血症状,可前往对应科室如消化科、皮肤科、骨科等科室就诊,明确病因,出血量较多者应直接前往急诊科就诊。
若为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等,可予补充凝血因子治疗,如输注血浆、冷沉淀、重组人凝血因子等。
维生素K缺乏者可补充维生素K治疗,或积极治疗影响维生素K合成的原发病。
若为肝脏疾病、继发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原因引起的APTT延长,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使用肝素及其类似物治疗引起的APTT延长,若APTT延长未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不用调整其剂量,但仍需定期监测该指标;如果APTT延长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长期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导致的APTT延长可考虑补充肠道益生菌或者补充维生素K治疗。
指标降低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正常值下限称为血浆APTT缩短,报告单常用“↓”标示。
APTT缩短的特异性较差,如果结果低于正常值下限,通常表示患者可能处于高凝状态,可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但不能明确提示体内有血栓形成
原因
APTT缩短常提示体内高凝状态或可能患有血栓性疾病,亦可由药物引起。
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凝期)、手术后状态、血小板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妊娠、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胃癌、肺癌、乳腺癌等)。
血栓性疾病:脑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药物因素:雌激素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长期口服含有雌激素的药物可导致凝血因子活性增高,从而引起APTT缩短。
危害
APTT缩短主要提示体内高凝状态或可能患有血栓性疾病。
血液长期高凝状态可形成血栓,进一步引起脑梗死、心肌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甚至危及生命。
妊娠时,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第Ⅶ、Ⅷ、Ⅸ、Ⅹ因子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因此可引起APTT缩短,处于高凝状态。可导致妊娠相关并发症或产科意外的发生,如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期剥离、宫内死胎、羊水栓塞等。
诊疗建议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的检查发现,若无明显胸闷、头晕、头痛等特殊症状,建议血液科就诊,进一步查明原因。
如果有明显的胸闷、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呼吸困难等不适,可前往相应科室如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等科室就诊;若有明显的胸痛症状,请立即前往急诊科,需排除心肌梗死、肺栓塞等重症。
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的患者,需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钙利伐沙班等治疗。
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并注意监测凝血功能。
药物引起的APTT缩短,一般停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手术后需卧床休息者,建议在家人的辅助下活动双下肢,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妊娠期女性如果没有禁忌,尽量避免久坐、久躺,适量活动,并按时产检。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参考范围
结果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