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
概述
痱子是炎热、潮湿季节多见的一种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疾病
表现为皮肤密集的丘疹或水疱,出汗后增多,有瘙痒、刺痛感
病因是高温湿热环境下,大量汗液排泌不畅,汗腺导管堵塞
治疗以清凉、止痒为原则,采用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定义
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是小汗腺导管内阻塞引起的。
分型
根据汗管损伤及汗液溢出部位,可分为4型。
晶型粟粒疹(白痱)
汗液溢出部位:皮肤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以下的汗管。
好发人群:新生儿,高热环境中大量出汗者,长期卧床者,或衰弱者。
新生儿多为此类痱子。
红色粟粒疹(红痱)
汗液溢出部位:表皮内稍深处(棘层)汗管。
好发时间:多见于夏季,急性发病。
好发人群:幼儿、家庭妇女、高温作业者(如冶炼工人、印染工人、建筑工人)。
脓疱性粟粒疹(脓痱)
多由红痱发展而来。
深部粟粒疹(深痱)
汗液溢出部位:表皮-真皮交界处的汗管。
病因:红痱造成表皮中汗管闭塞。
好发人群:严重且反复发作红痱者。
发病情况
发病时间
本病为夏季、初秋高温和潮湿季节的常见病。
发病人群
好发于小儿、老年人,尤其是新生儿。
发病部位
容易发生在肘窝、腋窝、颈部、胸背部、妇女乳腺下、皮肤褶皱等部位。
病因
痱子主要是由汗液排出不畅、汗管阻塞引起。
人体在高温闷热、潮湿环境中,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在表皮角质层浸渍,致使汗腺导管口狭窄、阻塞。
汗液在汗腺导管内滞留,内压增高时汗管发生破裂,汗液就会外溢并渗入周围组织,刺激周围组织汗孔处发生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
皮肤表面葡萄球菌感染,或微球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加重炎症反应,也会造成汗孔堵塞,导致发病。
症状
痱子的典型皮损是躯干或皮肤褶皱部位密集分布的小丘疹、水疱或脓疱,出汗后增多,其他症状是皮肤瘙痒、刺痛等。
典型皮损
痱子的皮损主要有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具体皮损表现有所区别。
晶型粟粒疹(白痱)
好发部位
颈部、胸部、腹部。
皮损特点
密集多发、晶莹剔透的小水疱、鳞屑,有自限性,可自然痊愈。
水疱
皮肤上迅速出现密集分布的针尖至小米粒大小的透明水疱,疱液清亮,壁薄且轻微摩擦就会破,周围不发红。
水疱可相互融合,多在1~2天内自然吸收。
鳞屑:水疱吸收后,残留在皮肤上的干瘪疱壁形成极薄的细小鳞屑,鳞屑会自然脱落。
红色粟粒疹(红痱)
痱子的常见皮损类型。
好发部位
手背、肘窝、颈、胸、背、妇女乳腺下、小儿头面部、臀部等。
皮损特点
红色丘疹、小水疱。
丘疹:皮肤上迅速密集分布圆而尖、针头大小的丘疹,周围轻度发红。
水疱:部分丘疹顶端有细小水疱,破溃后形成小而薄的结痂,数日后消退并脱落。
其他症状
常伴有明显瘙痒,轻度烧灼感、刺痛感,可引起小儿抓挠皮肤、哭闹等。
脓疱性粟粒疹(脓痱)
多由红痱发展而来。
好发部位
皮肤皱襞部位(四肢屈侧、会阴等)、卧床者背部、小儿头部。
皮损特点
丘疹、针头大小脓疱。
丘疹:丘疹皮损类似于红痱,密集的小丘疹,周围皮肤发红。
脓疱:丘疹顶端有针头大小、浅表性小脓疱,疱内含脓液。
其他症状
瘙痒、刺痒,出汗后加重,引起小儿抓挠皮肤或哭闹。
深部粟粒疹(深痱)
多见于红痱反复发作后。
好发部位
成人躯干、四肢,面部及掌跖不发生。
皮损特点
深在丘疹、水疱:深在性丘疹、水疱与皮肤颜色一致,表面无光泽,高温或出汗后皮疹明显增大,不易擦破,刺破后有透明浆液流出。
其他症状
皮损广泛发作时,可有全身出汗减少或无汗。
严重时可导致头痛、眩晕、疲劳、食欲缺乏、嗜睡等。
并发症
无汗症
深痱皮损广泛发生,可有持续性汗腺损害,引发全身出汗减少或无汗。
热衰竭
深痱无汗症病情严重时,可引起热带性汗闭性衰竭、热衰竭,出现无力、头痛、眩晕、食欲缺乏、嗜睡等全身症状。
继发感染
可因抓挠皮肤而引起继发皮肤感染、脓疱等。
多汗症
深痱发生无汗症者,可能有代偿性的局部多汗症,表现为面部、腋窝、手足汗多。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在炎热环境中出现躯干或褶皱部位皮肤上的密集丘疹、水疱、脓疱,建议及时就医。
皮损破溃后红肿、疼痛、流脓,伴发热、寒战,建议立即就医。
小儿内科
小儿身上出现密集丘疹、水疱、脓疱,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避免剧烈搔抓皮肤病变,以免引起继发感染。
皮肤病变的形态可随时间发生变化,手机拍照保存既往皮肤病变的形态,可能会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肤病变出现在哪些部位?
皮肤病变出现多久了?
皮肤病变会在出汗后增多吗?什么情况下会减少?
病变部位有没有接触过特殊的物品或化妆品?
病史清单
是否对某些食物、药物及其他物质过敏?
家里或工作环境怎么样?有没有正常的通风和降温措施?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糖皮质激素(外用):氢化可的松曲安奈德曲安西龙
抗菌药(外用):莫匹罗星、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甲硝唑夫西地酸
其他外用药:薄荷酊、异维A酸炉甘石洗剂
抗菌药(口服):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甲硝唑、头孢拉定
抗组胺药(口服):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氯苯那敏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痱子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生活环境特点、症状、体格检查等,一般无需其他检查。
病史及生活环境特点
高温、湿热气候或环境下发病。
穿着化纤材料等不透气衣服。
长期卧床。
多汗,如发热、肥胖、剧烈运动等。
临床症状
发生于新生儿、幼儿或成人躯干或皮肤褶皱部位。
皮肤上密集分布的小水疱、丘疹,出汗后加重,降温后减轻。
轻微瘙痒、刺痛等。
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皮损分布部位及具体皮损形态特征。
皮肤褶皱部位(手背、肘窝、妇女乳腺下、会阴等)或颈、胸、背部密集分布的丘疹、水疱、脓疱。
实验室检查
医生怀疑为脓痱时可能要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检查。
检查结果通常为阴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
此项为有创检查,并非常规检查项目,一般仅适用于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者。
检查结果显示为汗管顶端内有角质层或角质层下水疱,中性粒细胞浸润;或与汗管相通的表皮生发层中有棘细胞层水肿性水疱,真皮及导管周围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或水疱内中性粒细胞;或真皮内导管破裂、淋巴细胞浸润,导管表皮内部分海绵形成。
皮肤镜检查
不是必做的检查,可观察到肉眼看不到的皮肤表面及皮下损伤情况。
鉴别诊断
新生儿脓疱病
相似点:新生儿常见病,皮肤水疱。
不同点:新生儿脓疱病发病急剧,传染性强,开始为红斑,快速出现水疱并增大,为豌豆至核桃大小,可见脓疱,容易在产科或婴儿室引发流行;痱子主要在夏季或高温闷热环境下发病。
新生儿中毒性红斑
相似点:新生儿容易发病,皮损为丘疹、脓疱,可自然消退。
不同点:新生儿中毒性红斑多在新生儿出生后4天内发病,皮损为红斑、丘疹、风团、脓疱。无痱子发病原因。
夏季皮炎
相似点:夏季高发,皮肤丘疹。
不同点:夏季皮炎多对称分布于四肢,皮疹为大片红斑基础上的丘疹、丘疱疹,一般有剧烈瘙痒症状;痱子好发于褶皱部位,瘙痒、烧灼等自觉症状不明显。
湿疹
相似点:皮肤上丘疱疹。
不同点:湿疹多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皮损主要为红斑基础上的丘疱疹,形态多样、对称分布,任何季节都可发生,瘙痒明显,多有遗传过敏史;痱子常见于夏季、高温闷热环境,轻度瘙痒。
毛囊炎
相似点:皮肤上丘疹、脓疱。
不同点:毛囊炎是由细菌感染毛囊口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见于头面、颈部、臀部、会阴,皮损初期为红色丘疹,后出现丘疹中央脓疱,周围发红;湿疹是由于人在高温闷热环境汗液排出不畅引起的浅表性炎症反应,好发于腋窝、皮肤褶皱部位等。
痤疮
相似点:皮肤出现丘疹、脓疱。
不同点:痱子中红痱的特点是红色基底上的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脓疱,凉爽时会好转。痤疮就是粉刺、丘疹、脓疱,一个小包,上面白头,可伴炎症红斑和水肿,比痱子稍大,与温度变化关系不大。
治疗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环境降温、保持皮肤干燥即可减轻症状、痊愈。
可采取一般治疗措施居家治疗,病情严重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药物需经医生指导后谨慎使用。不建议自行采用偏方或家庭常备药物(如花露水、风油精)涂抹痱子皮损部位,以免对皮损产生刺激。
一般治疗
降温除湿
适度降低生活环境温度,如夏秋高温潮湿季节使用空调、电扇等降温,室内温度保持在22~26℃比较适宜。
梅雨季节或空气湿度较高时,可使用空调除湿。
注意避免空调直吹,以免着凉。
可用柔软的干毛巾包裹冰块进行局部冷敷,以减轻瘙痒、刺痛症状。
小儿护理
夏季注意给小儿降温,尽量用透气、柔软的包被,并定时松解查看有无异常。
注意及时给小儿擦汗,如果出汗较多、衣服发潮,应及时更换衣服。
给小儿穿着透气的纯棉衣服,避免穿着化纤材质的衣服。
保持清洁
高温潮湿季节最好每天洗澡。
可每日用温水清洁皮损部位,自然风干。
没有皮损的正常皮肤可定期去角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摩擦皮肤。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以清凉、止痒、收敛为主,多数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少数需要口服药物。
外用药物
清凉止痒剂
外用清凉止痒剂是治疗痱子的常用方法,有止痒、保护皮肤的作用。
痱子粉具有吸汗、消炎、止痒等作用。在使用时应注意不要涂抹过厚,否则容易堵塞毛孔,使汗液排出不畅。
薄荷酊有清凉止痒等的作用。
激素类药物
治疗红痱时,局部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或洗剂,可明显减轻瘙痒、控制炎症;应注意症状严重者才使用,并非常规治疗。
抗菌药膏
如继发皮肤感染,可局部涂抹抗生素药膏控制感染。
常用的有莫匹罗星乳膏、左氧氟沙星软膏、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四环素软膏、克林霉素乳膏、甲硝唑凝胶、夫西地酸乳膏等。
异维A酸
深痱者可使用异维A酸治疗。异维A酸具有抑制痱子再生、促进角质脱落等的作用,但临床较少用。
炉甘石洗剂
瘙痒严重者还可使用炉甘石洗剂外洗,以缓解瘙痒、去除红肿。
口服药物
抗菌药物
皮肤损伤严重且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口服抗菌药物控制感染。
常用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甲硝唑等,也可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拉定头孢氨苄等。
抗组胺药物
少数出现严重或难以控制的瘙痒者,可适当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瘙痒。
常用药物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氯苯那敏等。
中成药治疗
外用药物
以清凉止痒为主要治疗原则,常使中成药消痱散,也可用灯亮金银花野菊花和适量鲜紫花地丁煎水,外洗。
口服药物
以清暑解毒、消炎止渴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选用清暑解毒颗粒六神丸等。
预后
治愈情况
本病为夏季常见病,预后良好。
即使未经治疗,也能自然消退。
可能会复发。
危害性
多数病情较轻,没有明显危害。
继发感染:可能因不断搔抓引发继发皮肤感染。
深痱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引发无汗症多汗症热衰竭等并发症。
日常
日常管理
改善环境
改善平时居住和生活的环境,加强室内通风散热,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可使用开空调、开电扇、开窗等方式,减少出汗、促进汗液蒸发。
梅雨季节或环境中适度较高时,应适度降低空气适度,可使用空调的抽湿模式,或抽湿机,下雨时少开窗。
高温季节日晒强烈时应减少室外活动,避免长时间剧烈户外活动。
保护皮肤
保持皮肤清爽干燥,定期洗澡。
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物。
避免搔抓皮肤,尤其要注意小儿,可剪短指甲。
穿着柔软、透气的衣服,避免穿通风不良的化纤材料衣服。
选择柔软、吸汗的纯棉床品,定期清洁、更换。
调整饮食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西瓜、冬瓜等。
多喝水,尤其是出汗后更要及时补充足量水分,必要时喝淡盐水。
避免辣椒、花椒、烈性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尤其是高温季节。
预防
环境
保持室内通风、凉爽。
服装
穿宽松、透气、吸汗的衣服,及时换洗潮湿的衣服。
皮肤
保持皮肤干爽,出汗后及时擦干,定期洗澡。
生活护理
出现痱子后如果症状不重,一般无需就诊,保持皮肤清爽干燥,可薄涂痱子粉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