鲑鱼色斑
概述
一种先天性的微静脉畸形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橙红色斑片,易出现在前额、眉间、上眼睑和后颈部等部位
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血管发育未成熟有关
大部分可自行消退,必要时可采取激光治疗
定义
鲑鱼色斑是常见的微静脉畸形性疾病,也是最常见的毛细血管畸形皮损。
本病常被称为鹤吻痕,来源于西方白鹳送子的传说,这种色斑常见于传说中婴儿被鹳嘴衔着的位置。有时也被称为“天使吻斑”。
鲑鱼色斑通常发生在前额、眉间、上眼睑和后颈部,主要表现为粉色到红色斑片,大部分可在生后1~2年消退。
发病情况
约20%~60%的婴儿在出生时可出现鲑鱼色斑。
病因
致病原因
鲑鱼色斑是一种很常见的胎记,属于血管畸形,累及微静脉及毛细血管。
鲑鱼色斑是先天性的原因造成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血管系统发育未成熟有关,血管内皮细胞无异常增殖;也可能与遗传有关。
若父母曾经患有过鲑鱼色斑,其后代发生鲑鱼色斑的风险会有所增加。
症状
主要症状
鲑鱼色斑皮损通常发生在前额、眉间、上眼睑和后颈部。
皮损多表现为不高于皮肤、大小不一、界限不太规则或清晰的粉色、红色斑片
鲑鱼色斑从出生就存在,可在婴儿哭闹、剧烈运动或周围温度变化明显时颜色加重。
用手指按压斑片,部分或完全褪色,解除压力后立即恢复原有的色泽和大小。
一般在1~2岁即可自行消退。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皮肤上的色斑如出现增大、增厚,或影响美观和心理健康时,可就医诊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当天最好给婴儿穿着宽松、穿脱方便的衣服,便于做相关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出现粉红色或紫色斑片症状有多久了?
斑片在什么时候颜色会加重?
斑片是否有扩大、缩小或变浅的情况?
病史清单
家里是否有其他亲属(尤其是父母)也有过相似症状?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鲑鱼色斑家族史。
临床表现
前额、眉间、上眼睑和后颈部等出现粉色至红色斑片,出生即有。
按压之后,部分或完全褪色。
皮肤镜检查
主要作用是观察到放大的高清的皮肤损害局部图像,以便和其他血管性疾病相鉴别。
鉴别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
相似点:面部存在红斑。
不同点: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的临床特点是两侧面颊有水肿性红斑,鼻梁上的红斑常与两侧面颊部红斑相连,形成一个蝴蝶状的皮疹,鲑鱼色斑没有蝴蝶状的皮疹。
鲜红斑痣
相似点:均有淡红色或鲜红色斑片。
不同点:鲜红斑痣是成熟的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好发于头面部,多发于单侧,偶有双侧发病,有时可累及黏膜。与患儿身体生长等比例增大,皮损逐渐变为暗红色或紫红色,有时皮损增厚形成结节,终生不消退。
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外观,消除症状。
治疗原则:鲑鱼色斑一般可自行消退无需特殊治疗。如持续未消退者可通过激光有效的去除。
物理治疗
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直达皮损部位,对正常皮肤结构损伤较小。
适用于病变血管表浅、丰富,皮损相对面积小的情况。
光动力疗法
通过注射化学光敏剂引起毛细血管内的光化学反应,从而使血管壁遭到破坏,适合于大面积、病灶集中的鲑鱼色斑。
预后
治愈情况
鲑鱼色斑通常会自行消失,大概在1~2岁会完全消失,不用做特殊的处理。
如果症状持续没有消失,建议通过激光等方式进行治疗。
鲑鱼色斑预后较好,严重者尽早治疗可使皮损得到很好的改善。
危害性
鲑鱼色斑对小儿生长发育并无危害,但若斑片出现在面部,可能影响外貌美观,但大多皮损可自行消失,不会影响长大后外貌,仅极少数情况鲑鱼色斑可能遗留至成年。
日常
日常管理
鲑鱼色斑无特殊饮食要求,正常饮食即可。
保持皮损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患儿搔抓。对于婴儿可以给其佩戴小手套,以防不受控制的抓挠皮损处。
适度运动,尽量避免阳光直射。
外出时建议佩戴防晒帽或穿着防晒衣遮挡阳光。
预防
鲑鱼色斑的致病病因目前仍未明确,因此并无特殊预防措施,家长应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避免过于恐慌或过度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