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腺炎
概述
概述
汗腺炎是大汗腺感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部位多在大汗腺分布区,如腋下、腹股沟、乳晕、脐周及外耳道等,表现为感染后皮内和皮下组织广泛分布的结节、斑块、脓肿、窦道及瘘管等,伴分泌物,自觉疼痛。常反复发作,也称为化脓性汗腺炎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皮肤科
临床症状
皮损表现为大汗腺分布区域的皮下结节、斑块、脓肿、窦道及瘘管,伴有脓性分泌物,患者自觉疼痛不适。
危害
疼痛、分泌物、不良气味均影响生活。
并发症
并发症包括贫血、继发性淀粉样变、淋巴水肿和尿道、膀胱、腹膜及直肠瘘管的形成。偶尔在瘢痕基础上会并发鳞状细胞癌
检查
细菌培养、内分泌激素水平检查、B超、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
根据皮肤大汗腺部位长期反复发作多发性结节,伴疼痛和压痛即可诊断,辅助诊断方法包括细菌培养、B超、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治疗原则
多采用抗生素治疗,脓肿形成时可切开引流。皮损类可采用局部注射治疗。其他治疗包括系统激素、抗雄激素治疗、维A酸治疗,新的治疗方法包括生物制剂治疗。
治愈性
不易根治,在夏季多汗时病情易复发或加重。
饮食建议
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病因
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内激素失衡、局部潮湿、吸烟、细菌感染等诸多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
多见于青春期及青春期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初起为单发或多发、皮下或皮内大小不等的炎性条索状硬结、脓疱或疖肿,以后化脓发生溃疡,形成深部脓肿和瘘道,红肿明显,自觉疼痛,溃破后排出恶臭的脓性分泌物,愈合后常导致硬化和瘢痕形成。常伴有发热、全身不适、淋巴结疼痛肿大及肛周出现藏毛瘘。
诊断依据
1.病史
多见于20~40岁身体肥胖多汗的女性,局部卫生欠佳、多汗、吸烟、搔抓、摩擦等可诱发。
2.临床表现
皮肤大汗腺部位长期反复发作多发性结节,逐渐扩大,排列呈条索状或群集融合成大片斑块,表面红肿,伴疼痛和压痛感。
3.辅助检查
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方针
保持局部卫生清洁,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有脓肿形成时切开引流,顽固性病例者予以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可酌情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强力霉素、万古霉素等,亦可应用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应用抗雄性激素药物环丙氯地孕酮(CPA),亦有较好疗效。
手术治疗
已成熟的脓肿,可切开排脓。顽固性病例可手术、植皮治疗。
其他治疗
急性期可用紫外线、红外线、超短波、微波治疗,慢性者可用浅层X线照射。
预后情况
本病长期不愈者有恶变的可能,大多发生在病后10~20年。
汗腺炎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汗腺炎的治疗药物一般包括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具体药物选择需要去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1. 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片、克拉霉素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呋辛酯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盐酸莫西沙星片、罗红霉素分散片等。
2. 肾上腺皮质激素:如醋酸氢化可的松片、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等。
以上用药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若患者汗腺炎不见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原因后给予针对性治疗。
护理
日常护理
1.控制体重,肥胖者适当减重,防止腋下、会阴、肛周摩擦、积汗。
2.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避免搔抓患病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必要时剃去局部毛发,衣着宽大透气。
饮食调理
无需饮食调理。多饮水,饮食清淡,有患者病情加重与吸烟饮酒相关,宜多加注意。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