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棘皮病
概述
脖子、腋下、大腿根部出现黑褐色的粗糙斑块
多为良性病变,通常与肥胖、内分泌疾病有关
良性患者通常在减肥、治疗原发疾病后症状消失
恶性多发于中老年人,与恶性肿瘤有关
定义
流行病学
黑棘皮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于40岁以下的人群中。
其中并发恶性肿瘤占所有黑棘皮病的20%。
分型
黑棘皮病可根据是否有恶性肿瘤分为恶性和良性两型,还可根据病因分型。
根据是否伴有恶性肿瘤分型
良性黑棘皮病
不伴有恶性肿瘤,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停止进行,有的自然减轻,可分为以下三型。
真正良性黑棘皮病
为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通常开始出现于儿童,或在出生时就被发现,但也可发生于成人。
病情较轻,四肢远端一般不受累。
病情进展缓慢,青春期后停止发展或逐渐自然消退。
有的患者肥胖,但常无明显的内分泌疾病。
肥胖型黑棘皮病
又名良性获得性黑棘皮病,为本病最常见的一型。
肥胖型黑棘皮病最易发生于肤色较黑和身体肥胖的25~60岁的成人,也可见于其他年龄。
综合征型黑棘皮病:是某些综合征的表现之一,如耐胰岛素A型综合征、耐胰岛素B型综合征、卢德综合征等。
恶性黑棘皮病
伴有恶性肿瘤,大多数是腺癌,往往是原发于胃肠、肺及乳房的肿瘤。
也可见于胆囊、胰腺、肝脏、前列腺、肾脏、子宫及卵巢等处肿瘤。
少数是淋巴瘤。
根据病因分型
遗传性黑棘皮病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基因突变导致发病。
良性获得性黑棘皮病
又称假性黑棘皮病、肥胖性黑棘皮病,皮肤深色肥胖者好发,也可发生于热带正常体重的人。
雄激素过多胰岛素抵抗黑棘皮病综合征
具有雄激素过多症、胰岛素抵抗和黑棘皮病三联征。
自身免疫性黑棘皮病
药物性黑棘皮病
恶性肿瘤相关性黑棘皮病
病因
良恶性病因不同,其中良性多见,遗传、肥胖、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药物等都是可能原因。恶性少见,与恶性肿瘤有关。
致病原因
黑棘皮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有多种原因。除了恶性型和恶性肿瘤有关外,良性型的发生受某种情况或疾病的影响,包括遗传、疾病、药物等。
遗传因素
部分黑棘皮病与遗传有关,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基因突变导致发病。
药物因素
疾病因素
结核病或肿瘤破坏肾上腺及腹膜后嗜铬组织时也能引起黑棘皮病。
其他因素
如长时间生活在热带地区。
发病机制
黑棘皮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生长因子水平异常有关。
高发人群
家族中有人患黑棘皮病的人。
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
雄性激素分泌过多的人,包括女性。
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的人。
患有胃癌、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的人。
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人。
肥胖的人。
症状
皮肤出现黑色或褐色、粗糙斑块,摸起来像砂纸一样,主要发生在脖子、腋下、大腿根部、肛门周围等部位。
主要症状
黑棘皮病皮损多发生于皮肤皱褶部位,如颈、腋窝、腹股沟、乳晕等部位,可有以下表现:
皮肤颜色加深,呈淡灰、淡褐或黑褐色,表面干燥、粗糙。
皮肤增厚,表面有许多细小乳头状突起,呈天鹅绒样。
表面有乳头状或疣状结节,并可出现大的疣状赘生物。
恶性黑棘皮病可突然出现,并经常伴有剧烈瘙痒。
并发症
黑棘皮病的并发症与其病因有关,伴有瘙痒的黑棘皮病可因瘙痒抓挠并发感染,患黑棘皮病的人更容易得2型糖尿病。另外,黑棘皮病很可能是癌症并发的。
就医
一般就诊于皮肤科,皮肤出现黑褐色粗糙斑块时,可前往皮肤科就诊。就诊前注意不要抓挠病变皮肤,也不要使用遮瑕等化妆品涂抹掩盖病变。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发现颈部及腋窝为主的皱褶部位皮肤出现颜色变深及皮肤增厚,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穿宽松衣服,方便医生检查。
可携带之前的皮肤病变发展过程中的留存资料(如手机拍照等),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肤变黑首先出现在哪些部位?
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是否有瘙痒或疼痛?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消化系统肿瘤?
是否患有甲减等内分泌疾病?
家族中是否有类似患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皮肤镜
肿瘤指标筛查
胃肠镜
皮肤组织病理
诊断
主要依据皮肤症状可诊断,良性黑棘皮病多发生于发病较早,恶性黑棘皮病多在40岁后出现。
疾病诊断
病史
提供详细的病史有助于医生诊断本病,需要提供给医生的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既往史: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症状;既往是否患内分泌疾病和肿瘤等。
家族史:家中亲人,如父母、兄弟姐妹是否患有本病。
临床表现
皮肤皱褶部位颜色变深,有许多细小乳头状突起,呈天鹅绒样。
医生常使用皮肤镜以更清晰观察皮肤病变。皮肤镜是一种可以放大数十倍的皮肤显微镜,该检查无创,不会引起疼痛。
组织病理学检查
皮肤镜检查较难辨认的,需要做组织病理学检查,需要在皮肤损害处取一小块做检查,可能会有一些疼痛,但可以忍受。
检查结果:主要为表皮角化过度和真皮乳头状瘤病,棘细胞层不规则增厚。基底细胞层的黑色素增多。
鉴别诊断
皮肤乳头瘤病
相同点:颈部及腋窝皮肤肥厚粗糙及发黑。
不同点:皮肤乳头瘤病初起皮损是红色扁平丘疹,表面轻度角化,边界清楚,可以增多及融合而成网状或钱币状。
里尔黑变病
相同点:灰褐色皮肤损害。
不同点:里尔黑变病多见于中年妇女。皮损分布于额、颧、耳后、颈侧、臂及其他曝光部位。病理上表现为真皮内有大量含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鱼鳞病
相同点:黑褐色皮肤损害。
不同点:鱼鳞病为大片的像鱼鳞一样皮肤损害,一般医生根据体格检查就可区别。
毛囊角化病
相同点:肉色或灰褐色皮肤损害。
不同点:毛囊角化病皮损为坚实粗糙丘疹,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如头皮、前额、耳、鼻唇沟、前胸及腋下等。病理表现为基底层上棘层松解和角化不良细胞。
治疗
可使用维生素D3衍生物、水杨酸和尿素等药物对症治疗皮肤病变,患者同时需积极进行对因治疗,如肥胖者减重,由其他疾病导致的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黑棘皮病主要治疗原则是病因治疗(遗传性黑棘皮病除外)。
病因治疗
肥胖病人可通过健康饮食、规律锻炼,争取把体质指数(BMI)降到正常范围以内。
雄激素过多引起的,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甲基睾酮等性激素。
药物引起的黑棘皮病需要由医生评估后更换药物或减少剂量。
恶性肿瘤引起的需要针对肿瘤进行治疗。
局部治疗
病因不明,或无法纠正黑棘皮病病因,皮损未得到满意改善的人,或希望加速改善外观的病人,可使用局部治疗。
预后
黑棘皮病在病因得到解决后通常可以好转,如肥胖患者在减重至正常体重后黑棘皮病会随之自愈,色素沉积可能消退较慢。
治愈情况
本病的治愈情况与类型有关。
良性黑棘皮病预后良好,如肥胖引起的,多可在体重恢复正常后减轻。
恶性肿瘤治愈后,皮肤表现会明显或迅速消失;部分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预后差。
危害性
黑棘皮病可影响外貌美观,病人可能会出现抑郁和自尊心低下。
恶性黑棘皮病未及时治疗可因恶性肿瘤危及生命。
日常
患者日常尽量选择透气、宽松的衣服,避免摩擦患处,定期及时洗澡,注意皮肤卫生,特别注意不要用手去抓患处,防止感染。
日常生活
饮食
戒酒,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饮食宜清淡,营养要丰富均衡,如蔬菜、水果、奶类、蛋类、瘦肉等。
饮食中的鱼和烟酸可能对黑棘皮病有所帮助。
运动
如无特殊情况,应坚持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避免肥胖。
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不要抠、挠、抓患处皮肤,以防感染。
穿棉质贴身衣料。
戒烟,避免吸二手烟。
用药
病人应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适合的药物,未明确病因时,不得随意使用药物治疗。
用药前应告知医生有无正在服用的药物,有无药物过敏史。
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定时、定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使用涂抹药物时,应先清洁患处,再均匀涂抹药物。
使用涂抹药物时避免日晒、外用遮光剂,如防晒霜。
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劳累。
定期体检,发现体内肿瘤,要积极治疗。
积极治疗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疾病。
肥胖的人,需严格控制体重,科学减肥。
避免摄取油炸、辛辣、坚果类食品。
饮食宜清淡,营养要丰富均衡,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