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癣
概述
由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性疾病
症状为胸背、颈部等处出现褐色、边界清楚且表面有细小鳞屑的皮损
病因为马拉色菌感染并过度繁殖
主要应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包括外用和口服药物
定义
花斑癣是马拉色菌过度增殖造成的皮肤浅表炎症性疾病。
颈侧、前胸、上臂、腋窝等皮脂腺丰富部位好发。
发病情况
花斑癣多见于下列人群。
爱出汗的青壮年人群。
男性且卫生状况不佳的人群。
有本病家族史的人群。
生活在炎热高湿环境的人群。
免疫低下人群。
我国暂时没有花斑癣相关发病率的统计数据。
病因
致病因素
基本病因
花斑癣是由马拉色菌过度增殖所引起。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的正常寄居真菌,在某些诱发因素影响下马拉色菌过度生长而致病。
诱发因素
遗传因素:本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高温潮湿。
局部皮肤多脂多汗。
免疫力下降:如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患有糖尿病等。
发病机制
马拉色菌是皮肤的常驻菌群之一,平时寄生于人体皮肤表面,每个人都有。平时为孢子形态,即静止状态,不会引发疾病。
在某些条件下,马拉色菌过度增殖,从孢子相转变为菌丝相,侵犯浅表皮肤组织,诱发炎症即被激活而致病。
症状
典型症状
好发部位
皮损主要分布于胸部、背部及腋下,也常出现于颈部、上臂、腹部及股部内侧等处。
好发季节特点
皮损一般在夏季出现,在冬天消失。
皮损形态特点
刚开始皮肤表现出现针头大小的斑点,随病程进展可逐渐扩大,还可相互融合成较大的斑片。
可以因色素增加呈褐色,也可以因色素减退呈浅黄色、白色。
皮损表面平滑,刮后可发现细薄的糠状鳞屑。
皮疹有清楚的边界。
其他症状
一般不伴有瘙痒及不适,偶有轻微瘙痒。
并发症
花斑癣可导致局部皮肤色素减退、色素脱失等并发症。表现为患处皮肤与其他肤色不同。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462
花斑癣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可适度清洁皮肤,不要用力搓洗。避免搔抓,以免感染范围扩大。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疹的?
皮疹发生的部位有哪些?
皮疹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是否有疲倦、发热等情况?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有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
近期是否接触过该病的患者?
近期是否精神紧张、压力大?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皮肤真菌镜检/培养、血常规、血生化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免疫抑制剂(口服、注射):环孢素、甲氨蝶呤
抗菌药(口服、注射、静脉):特比萘芬、氟康唑、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甲硝唑
其他:维生素片/胶囊、蛋白粉、其他保健品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462
花斑癣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个人卫生状况不佳、多油出汗、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以及患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等病史,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临床表现
症状
皮脂分泌旺盛部位出现色素沉着斑或(和)色素减退斑。
体征
医生通过观察位于胸、颈以及上臂等处的皮疹形态、分布范围等情况,了解是否有本病特征性的皮损。
体格检查发现特征性皮疹,结合病史即可进行诊断。
实验室检查
真菌显微镜检查
真菌显微镜检查是指刮取皮损部位的皮屑进行真菌直接显微镜检查的一种常用检查方法。
如果发现弯曲或弧形短菌丝和/或成群厚壁孢子,即可明确诊断。
滤过紫外线检查(伍德灯检查)
滤过紫外线(伍德灯)检查是皮肤性病科常用的检查手段。用伍德灯照射患处,观察有无荧光或荧光颜色来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花斑癣在伍德灯下可发出浅黄色或淡棕色荧光。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也是皮肤性病科常用检查。
花斑糠疹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适用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
病理学检查需要取皮损组织,再经过染色等处理,可在角质层发现真菌成分。
鉴别诊断
玫瑰糠疹
不同点:可通过真菌镜检进行鉴别。
单纯糠疹
相似点:都可出现边界清楚的白色斑片,覆盖细碎鳞屑。
不同点:单纯糠疹和花斑癣可通过真菌镜检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
消除症状、改善皮肤情况,预防复发。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注意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和干爽。
穿着宽松透气的衣服。
不吃或少吃易发汗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禁止饮酒。
注意保证生活规律,避免熬夜。
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
药物治疗
对于顽固易复发或皮损较为严重者,也可以选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
所有治疗药物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外用抗真菌药物
咪唑类抗真菌药
常见药物有酮康唑软膏、硝酸咪康唑乳膏及克霉唑乳膏等,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外用抗真菌药物。
涂抹本类药物后可能会出现瘙痒、烧灼感以及针刺痛等不良反应,属于正常现象。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常见丙烯胺类抗真菌药有特比萘芬、布替萘芬等。
涂抹丙烯胺类药物较少出现不良反应,但偶见皮疹、瘙痒、关节痛以及肌肉痛等,属于正常反应。
口服药物治疗
若皮损面积较大或反复发作,可短期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合并使用外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花斑癣不危害生命健康,但由于促发因素难以消除,导致该病较难根治。
本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大部分局部治疗有效,但将近一半人群会有复发。
危害性
影响皮肤美观
影响正常生活
花斑癣可能伴随瘙痒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工作、学习分心,进而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日常
日常管理
卫生习惯管理
勤洗澡、勤换内衣。
衣物充分日晒,定期杀菌消毒。
饮食管理
忌油腻、生冷以及刺激性食物。
避免饮酒。
生活习惯管理
按时作息,不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
随诊复查
随诊复查的重要性:定期随诊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是否出现并发症等,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随诊的时间:遵医嘱定期复诊;日常如果出现胸背、颈部等处出现褐色、边界清楚且表面有细小鳞屑的皮损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复诊时需要做的检查:花斑癣患者,复诊时可能需要滤过紫外线检查(伍德灯检查)检查等。
预防
预防花斑癣重点是注意个人卫生和治疗原发疾病。
平时勤洗澡。
勤换内衣和其他贴身衣物。
在夏季或炎热地区生活的人群穿透气性好的衣物。
手足多汗的人,应适当用药抑制局部排汗,尤其是在夏季。
积极治疗糖尿病、结核病等原发疾病。
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药物等。
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可以增强机体对致病菌的抵抗能力。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