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便
概述
粪便颜色异常,呈绿色
绿色便多为生理性,部分疾病也可以此为表现
绿色便持续存在或伴随其他症状,或严重程度影响到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就医
生理性绿色便可自行缓解,病理性绿色便对因治疗、避免延误病情才是治愈关键
定义
绿色便指粪便颜色异常,呈绿色。
正常情况下,粪便呈黄色或黄褐色,为成形的软便。
发生机制
粪便是人或动物的肠道排遗物,由水和固体组成,后者包含蛋白质、脂肪、未能消化的纤维、肠道脱落细胞与分泌物,以及肠道菌群等。
正常情况下,食物经口摄入后,经口腔、食管、胃等脏器中含有酶的消化液处理,转变为可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形成食糜进入小肠,将其中大部分水分和营养物质吸收,剩下的食物残渣则进入大肠。
大肠主要对剩余水分进行二次吸收,同时吸收食物残渣经肠道菌群转化而来的维生素,在这期间,使得食物残渣逐渐变硬且成形。最终当蓄积到足够数量(约300克)后,粪便对肠壁产生一定压力,引起排便反射,经肛门排出体外。
粪便形成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异常,如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紊乱,或有特殊的内源性或无法消化的外源性绿色物质沉积于其中,都可导致出现绿色便。
类型
根据发生机制的不同,绿色便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绿色便
生理性绿色便多与特殊食物或药物相关,尤以富含亚铁或自身为绿色的物质为代表。
非疾病因素相关的胃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胆汁快速通过肠道,最终表现为绿色便。
病理性绿色便
多种消化道炎症性疾病如消化道感染等都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加速胆汁等内容物的通过时间,从而表现为绿色便。
此外,一些特殊类特定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可刺激消化道黏膜产生和分泌大量粘液样物质,混于其中引起粪便呈绿色。
表现
绿色便是对消化道排泄物性质中颜色的一种客观描述,即粪便呈绿色。正常情况下,粪便颜色介于浅棕色至深棕色之间。
症状特征
生理情况下,绿色便通常为单一改变,即患者自觉或经他人提醒发现大便呈绿色,其中混有未消化物质也属于常见现象,但无黏液脓血便、黑便、水样泻等改变。
新生儿生理性绿色便常因胃肠功能较弱,相较于成人而言质地偏稀,常伴有恶臭味。
一般情况下,停止摄入相关食物、药物,或增加小儿摄入量、改善其能量不足后,绿色便都会自行缓解,不留异常。
伴随症状
腹痛
因消化道感染等引起的绿色便,通常会伴有原发疾病相关症状如腹部疼痛或腹部僵硬、发热。
腹泻、头晕、尿量减少
营养不良
肠道蠕动异常导致的绿色便,若长期未接受正确治疗,会出现营养不良相关表现,如消瘦、乏力、虚弱等。
原因
绿色便是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一种大便颜色改变,大部分常见于生理性原因,可自行缓解,但少数也可能是病理性改变,需要引起重视。
疾病因素
除常见的生理性病因之外,绿色便亦可见于部分疾病,其病因多与加速肠道蠕动,减少肠道内菌群与胆汁接触,降低胆绿素代谢转换效率相关。其余还可能与特定疾病的发生机制相关,属于该疾病的特征性改变。
以下仅枚举出可能导致胃不适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你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成人
功能性消化不良
非器质性病变,表现为食欲不振、上腹痛、上腹胀、嗳气、早饱、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见绿色便等。
细菌性痢疾
肠易激综合征
非器质性病变,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腹胀、腹泻或便秘,可伴胃烧灼感、恶心、呕吐上消化道症状。腹泻较严重时可有绿色便。
婴幼儿
消化不良
非器质性病变,有上腹痛、腹胀、早饱等症状,长期消化不良可致生长发育迟缓,腹泻严重时可伴绿色便。
轮状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性肠炎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腹泻物多为黄色水样或黄绿色蛋花样稀便,部分患儿大便可呈绿色,有恶臭,伴发烧、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因脱水、中毒性心肌炎等死亡。
假膜性肠炎
假膜性肠炎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引起。突发发热、腹痛,伴恶心、腹胀、腹泻,大便可呈绿色水样便,可有假膜排出,每天排便量4000~5000mL,患儿往往出现休克,可伴少尿。
非疾病因素
与疾病相关的绿色便相比,该症状更多见于生理因素或非疾病因素。
正常生理现象
胆汁初始分泌时为绿色,月龄小的新生儿由于发育不完全、肠道短、菌群定植不完全等特点,胆汁尚未完全转化即排出体外,出现排绿色便。该现象多见于2个月以内的婴幼儿。
婴幼儿喂养不合理
婴幼儿喂养不合理导致过饥过饱,造成营养不良或消化不良,从而引起腹泻,导致绿色便。
辅食或食物相关因素
婴幼儿辅食添加不当或食入如菠菜等富含亚铁离子的食物,从而出现绿色便。
青少年或成人生长发育较为完善,正常情况下少见绿色便,若出现绿色便多见于饮食,其中以绿叶蔬菜为主,如羽衣甘蓝、菠菜、花椰菜、蓝莓,以及难以消化的富含色素类食物。
药物因素
就医
正常情况下偶然出现的绿色便可能无需特殊处理,患者可自行回忆近期饮食内容,对其中可疑部分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在停止继续摄入后该症状可自行缓解。
新生儿若出现绿色便,在不伴有其他异常,如发热、神志欠佳、喂养困难等,可对其喂养方案进行回忆和相应的调整,一般情况下,在摄入充足的食物,得到足够的能量后,该症状可自行缓解。
但如果在停止可疑诱因后,该症状仍持续存在,或伴随其他症状,或严重程度影响到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绿色便伴以下情况时建议就诊:
发热。
腹痛或持续腹胀、腹部僵硬。
水样便、腹泻、黑便或便血。
粘液便。
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长时间不缓解者。
婴幼儿出现绿色便,伴烦躁、嗜睡、意识模糊、面色苍白等感染或休克症状。
婴幼儿持续绿色便,伴生长发育缓慢者。
头晕黑朦、尿量减少、神志淡漠。
体重持续降低。
就诊科室
成人出现绿色便,无其他胃肠道外症状者应首先就诊于消化内科。
全身症状较重,如发热、畏寒等明显者,可就诊于感染内科。
婴幼儿出现绿色便,应就诊于儿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绿色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发作频率如何?以及持续多长时间?
排便的频率以及粪便的质地、形状等特征?
是否伴随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粘液便、头晕黑矇、尿量减少等不适?
是否伴随体重持续降低、营养不良等改变?
病史清单
近期饮食清单,尤其是含有绿色色素的食物?
近期是否服用药物,以及具体名称和剂量?
近期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是否接触过禽类动物、疫水?是否外出旅行?
家庭其他成员有无相似表现?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进行哪些检查以明确病变情况,及排除潜在的高危疾病。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患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先进行检查判断。
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精神烦躁、嗜睡、意识模糊等,婴儿还需观察有无眼窝、囟门凹陷,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表现。以便及时发现急症,且有利于全身性疾病的诊断。
观察大便性状,可以判断绿色便性质、便量,初步判断疾病类型。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主要看是否有贫血和感染。如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提示细菌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数增高提示过敏性炎症、寄生虫感染等;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可能为病毒感染。红细胞与血红蛋白计数降低提示存在贫血。
便常规、隐血检查:检查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有无细菌、有无潜血以及虫卵等,如胃肠道感染为细菌则大便常规中可见大量白细胞,显微镜检查可见有细菌繁殖。
便病原学学检测:粪便直接涂片镜检或细菌培养,可鉴定感染的细菌种类,并行药敏试验后有利于药物的选择。寄生虫感染,可有寄生虫及虫卵。
消化内镜检查
胃镜与结肠镜是消化内科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医生通过对患者胃、十二指肠、盲肠以及结直肠进行观察,探查可能病因,检测是否存在消化道系统性疾病,并进行活检以做进一步检查。
影像学检查
临床常用B超、CT等影像学筛查方法,可了解胃肠道情况,筛查器质性疾病。
病毒抗原检测
病毒感染时,可行病毒抗原检测,如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胶体金法检测等,以了解具体感染的病毒种类。
缓解与治疗
正常情况下偶然出现且不伴随异常或不适的绿色便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可对近期饮食、用药等进行回忆,并进行适当调整,即可得到缓解,平日注意多饮水和休息。
若为新生儿,则可适当添加营养,更换喂养方式等。
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或伴发就医指征中的症状的患者,应当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耽误病情。
缓解措施
饮食
摄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防止脱水或治疗轻微的脱水。
婴幼儿尽快进食母乳和日常饮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注意合理搭配饮食,谷物、蛋白、动物脂肪、蔬菜水果按膳食比例搭配。
不要吃过多蔬菜。
吃干净卫生的食物。
合理喂养婴儿,勿过饥过饱而造成营养不良或消化不良。
生活习惯
适当调整生活习惯,减少可疑食物的摄入,合理设置每餐摄入量及调整饮食结构,按时三餐,避免不洁饮食。
避免烟、酒。
家庭常用非处方药
如果腹泻、呕吐严重者或明显脱水者,尽量卧床休息,病情轻者口服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以补充丢失体液。
可尝试口服地衣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重建肠道微生态。
合理服用药物、特别是注意合理应用抗生素。
专业治疗
病理性绿色便成因复杂,不同病因对应的治疗手段大相径庭。只有在结束问诊、明确病史、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后,才可以开展对因治疗。此处仅列举部分代表性疾病的专业治疗方案,具体以就诊医院意见和最新指南为准。
细菌性痢疾
考虑到细菌性菌痢为传染性疾病,还应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且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腹泻严重者应用肠道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等。
轮状病毒性肠炎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者,应补充氨基酸、维生素、白蛋白等,特别是谷氨酰胺,不仅可以补充营养物质还可以促进黏膜修复。
腹泻严重者应用肠道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等,西咪替丁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肠道。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酸分泌过多者,可选择性地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如西咪替丁、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行四联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
假膜性肠炎
急性腹泻轻、中度脱水及重度脱水可行口服补液。重症腹泻伴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或休克者,可行静脉补液,患者脱水纠正后立即改为口服补液。
积极治疗肠套叠、巨结肠等疾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