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真菌病
概述
甲真菌病是一种真菌感染性疾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非皮癣菌及其他霉菌导致的甲板和甲下组织感染,甲结构和颜色改变,并相互传染。主要表现为甲板的角化增生,甲板与甲床分离,患甲变脆易破裂,呈污褐、浊黄或灰白色,甲真菌病发生于足趾比手指更多见。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病因
该病是由于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真菌所致。致病菌以皮肤癣菌最多见,其中以红色毛癣菌最多;其次是酵母菌,亦可由白念珠菌引起;其他霉菌引起的甲的原发感染则较少见,大多见于营养不良的甲。
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等)及易患足癣的特定人群(如煤矿工人、士兵、运动员、在校学生、经常游泳者、手足多汗者、浴室工作人员等)感染甲真菌病的概率要高于一般人群。
诱发因素: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及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亦容易发生此病。
症状
甲真菌病按照不同的皮损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远端侧缘甲下型、近端甲下型、白色浅表型、甲板内型、全甲毁损型和念珠菌性甲床炎和甲沟炎。
1.远端侧缘甲下型
此型最多见,尤以足部感染多见。感染开始于甲的前缘和侧缘,常伴有邻近皮肤的感染。皮损以甲板的角化、增生为主,初起甲的色泽发生改变、质地开始松软,厚度有所增加;逐渐发展,甲板翘起,与甲床分离;后期可以累及邻近的健甲。
2.近端甲下型
此型多发于手指,感染始于甲板的近端。皮损以白斑为主,甲板没有明显的角化过度,表面不平,可呈现营养不良样甲的外观。本类型可合并甲沟炎。
3.白色浅表型
此型为真菌侵及甲板上层而致。初起病甲出现白色致密斑,边界清楚,表面较平滑,日久会出现病甲色泽变黄,质地松脆,较易破裂。
4.甲板内型
此型比较罕见,为真菌侵犯甲板全层,且不再继续向下发展,病甲呈浅黄色或灰白色,高低不平,很少有缺失。
5.全甲毁损型
此型又称为全甲营养不良型,为上述四种类型发展的结局。病原菌不同,病甲的外观不同。主要表现为全甲的增厚、粗糙、变色,也可表现为全甲残缺不全。此型多见于年长者或具备易感因素者,治疗相对困难。
6.念珠菌性甲床炎和甲沟炎
此类型为近端和侧位甲皱襞的慢性炎症。皮损表现为甲皱襞的轻度、暗红色、慢性肿胀;感染念珠菌者,可出现所有指(趾)甲的全甲受累,甲板增厚,并可伴有鹅口疮。
检查
显微镜检查和真菌培养,在取下的病甲碎屑中找到菌丝或孢子,诊断即可成立。对于显微镜和真菌培养阴性,但又高度怀疑甲真菌病者,可以采用甲组织病理学检查辅助诊断,也可采用分子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用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226
甲真菌病风险自测
治疗
甲真菌病一般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分为全身抗真菌用药和局部抗真菌用药,也可以采取物理治疗方法,严重时可采取手术治疗。
治疗前应对患甲的受累面积、角化过度的程度(即病甲的厚度)、甲的生长速度,以及患者自身的情况进行评估。
1.药物治疗
(1)全身抗真菌用药:①单纯手部或足部轻、中度患者使用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冲击短疗程方案;②足部中、重度患者使用特比奈芬或伊曲康唑冲击长疗程方案。
(2)局部抗真菌用药:①刮修病甲法:每日刮修病甲,使真菌失去掩蔽及脱失,然后擦抗真菌药,至少须坚持治疗3个月以上。抗真菌制剂包括盐酸阿莫罗芬溶液、环吡酮胺甲涂剂,以及30%冰醋酸或10%碘酊等。甲真菌病需采用专用甲擦剂,一般抗真菌乳膏或软膏由于渗透性差,往往效果不好。②药物软化病甲法:先用氧化锌橡皮膏或火棉胶等成膜材料保护病甲周围的正常皮肤,然后在病甲上敷擦混合制剂做成的软膏(如水杨酸、乳酸、凡士林混合)。敷擦软膏后,用橡皮膏或塑料薄膜覆盖,再用绷带包扎,1~2日换药一次。多次以后,病甲即可软化,一般能轻易地拔去病甲。之后,每日在甲床上涂擦抗真菌制剂,直到新甲长成为止。
2.物理疗法
可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将病甲打成无数密集的微孔,有利于外用药的渗透。
3.手术疗法
对高度角化增厚、皮肤癣菌球形成、明显甲板分离等可导致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可先用外科修甲甚至拔甲,或化学除甲等方法处理,然后再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预防
1.避免接触传染源
(1)注意个人卫生。
(2)减少与真菌病患者的接触。
(3)外出住宿时,注意公共用品的间接传播。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免疫力低下者,如老年人、肥胖者、糖尿病患者等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免疫力。
(2)有复发倾向的患者,可每月涂2次抗真菌性甲涂剂。
3.甲的护理
(1)平时穿鞋不宜过紧,保持足部清洁、干燥,以通风、透气为宜。
(2)避免甲受外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