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化型足癣
概述
一种足部皮肤浅层真菌感染,特征是一侧或双侧足跖弥漫性的角化过度性皮损
表现为足底、足跟或侧缘皮肤发红、粗糙、增厚、脱屑、皲裂,甚至出血疼痛
由于足部皮肤感染真菌(皮肤癣菌)所致
以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注意足疗程用药,有伴发病需要同时治疗
定义
足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趾间、掌跖部的浅表皮肤真菌感染,致病菌最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角化型足癣是足癣的一种类型。
角化型足癣好发于足底,主要是脚掌、侧缘和足跟,可表现为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瘙痒症状轻微,冬季常因为皲裂、出血而疼痛。
1/3以上的足癣患者常伴有甲真菌病,下肢丹毒复发患者51.6%伴有足癣。
发病情况
关于角化型足癣的发病情况缺乏权威的流行病学资料,足癣的发病情况如下。
足癣是最常见的浅表真菌感染,足癣占皮肤浅表真菌感染的1/3以上,全球发病率在10%以上。
病因
致病原因
本病是由于足部皮肤受真菌(皮肤癣菌)感染所致,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其中致病菌以毛癣菌属为主,按目前新的分类法,最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
传染源
患足癣和其他皮肤癣的人、动物(猫、狗等) 及其污染物是角化型足癣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角化型足癣的传染途径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人与人或人与动物的密切直接接触,均可导致感染。
间接接触如到公共浴池洗浴、穿用公共拖鞋、共用沐浴用品等,还可能由于穿用患足癣者的鞋袜等受到传染。
易感人群
处于湿热地区和高温季节的人群。
足部多汗的人群。
家庭成员或宠物有癣病的人群。
合并甲癣体癣股癣等浅表性真菌感染的人群。
个人卫生不良者,如常穿透气不好的球鞋、胶底鞋、长筒靴者,以及不能经常洗脚、洗澡、勤洗换袜子者,容易患足癣。
与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用品,如拖鞋、毛巾、指甲剪、洗脚盆,以及赤足行走者。
特殊职业者,如运动员、煤矿工人、士兵、船员及下水作业者等。
免疫力下降者,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患有糖尿病、肾病等慢病者,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者。
症状
主要症状
角化型足癣好发于脚掌及足跟、侧缘,表现为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无汗,瘙痒症状轻微,冬季常因为皲裂、出血而疼痛。慢性病程,可合并有甲真菌病
并发症
伴发手癣或甲真菌病等
由于浅表真菌感染在患者不同部位之间会自身传播。因此足癣可引起股癣体癣甲癣以及手癣等。
其他部位的皮肤癣菌病可表现为红斑、干燥、丘疹、脱屑、皲裂、小水疱、浸渍、糜烂、渗出、瘙痒、疼痛。
甲癣(甲真菌病的一种,皮肤癣菌引起)表现为甲板混浊、增厚、甲下分离、甲板变脆、甲下碎屑堆积、甲脱落、表面凸凹不平,俗称灰指甲。
癣菌疹
癣菌疹是非癣菌感染部位皮肤发生的多形性皮疹,常继发于严重的足癣,好发于手部。通常表现为手掌、指侧、手指缝丘疹、丘疱疹、水疱样皮疹,可累及手背。
与病灶部位的炎症反应剧烈或治疗护理不当有关,这是患者对自身病灶中的真菌成分或代谢产物产生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足部继发细菌感染
如果并发细菌感染,可出现局部的红肿疼痛、甚至化脓表现。
丹毒
足癣容易引发小腿部位的丹毒。丹毒主要表现为单侧小腿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当发现足部皮肤粗糙增厚、干燥脱屑或秋冬季节容易皲裂时,请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足部疼痛明显者建议家人陪同就医。
建议避免自行削除角化过度的皮损,避免造成皮肤损伤。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症状持续多久了?皮损是如何发展的?
是否存在脚掌及足跟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破裂等症状?
是否伴有瘙痒、疼痛?
其他部位皮肤是否有皮疹、脱屑表现?
指(趾)甲是否出现变色、增厚等现象?
病史清单
是否在湿热、高温地区生活工作?
是否有手足多汗、穿不透气的鞋子、与他人共用鞋袜的习惯?
家里是否有人有皮肤癣病如足癣、体癣、手癣等?
是否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药物?
是否患有糖尿病、肾病等慢病?
是否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足部真菌镜检、真菌荧光或培养结果。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外用抗真菌药物:特比萘芬、布替萘芬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等。
口服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等。
角质剥脱剂:水杨酸、苯甲酸尿素乳膏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在湿热、高温地区生活工作。
有手足多汗、穿不透气的鞋子的情况。
癣病接触史,或本人有体癣股癣、手癣等病变。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病、艾滋病或相关免疫缺陷疾病等。
临床表现
一侧或双侧脚掌及足跟弥漫性角化过度,皮肤可见红斑、粗糙、增厚、脱屑、干燥、破裂、角质增厚或出血疼痛,病程慢性,治疗较困难。
实验室检查
直接镜检
检查目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真菌菌丝,可为诊断提供依据。
检查意义:取皮损处的鳞屑制成载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到分隔、分支的透明菌丝或关节孢子即为阳性。
真菌培养
角化型足癣直接镜检阳性率较低,结合真菌培养可显著提高真菌检测的阳性率,往往需多次或反复送检,从而对确定致病菌及选择敏感的抗菌药均有重要价值。
鉴别诊断
角化型足癣容易与足部皲裂、掌跖角化症、足部湿疹等混淆,医生会通过分析患者病史、症状特点以及相关检查结果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足部皲裂
相同点:两者都有皮肤增厚、粗糙、剧痒、皮肤裂口、疼痛。
不同点:
足部皮肤因多种原因引起干燥和皲裂的表现称为足皲裂。掌跖部角质层厚,无毛囊和皮脂腺,在寒冷干操时由于无皮脂保护,发生角化皲裂。
体力劳动者和寒冷季节多见,夏季好转,好发于足跟及足跖等处,真菌学检查阴性。
足部湿疹
相同点:两者均会出现皮肤瘙痒、脱皮、水疱、角化等症状。
不同点:
湿疹主要的临床特征是瘙痒,皮损往往呈多形性改变,有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脱屑、结痂等。足部湿疹多表现为片状肥厚、脱屑、皲裂,边界较为清楚。
真菌学检查阴性,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或免疫球蛋白IgE阳性。治疗非常困难,病程慢性,往往反复发作,冬重夏轻,糖皮质激素制剂治疗有效。
弥漫性掌跖角化症
相同点:两者都有皮肤增厚、脱皮。
不同点:
弥漫性掌跖角化症常在婴儿时即发病,持续终身,部分青春期后可有缓解,真菌学检查阴性。
皮损表现为淡黄色坚硬角化斑块,边界清楚,通常无自觉症状,有时可伴有瘙痒、触痛或疼痛性皲裂,冬季尤重。常伴有掌跖多汗和甲板增厚浑浊。
神经性皮炎
相同点:两者皮损均可见局部增厚,伴瘙痒、脱屑,可反复发作。
不同点:神经性皮炎的皮损以典型的苔藓样变为主,从不发生水疱,皮损边界不清,常与精神或神经因素相关,好发部位多位于颈部、双肘关节伸侧、骶尾部及小腿等易搔抓到的部位。真菌学检查阴性。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
相同点:两者均可出现掌跖角化、脱屑。
不同点: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婴儿期发病,青春期后逐渐减轻,多对称发生,真菌学检查阴性,往往不伴瘙痒。
治疗
治疗目的:治愈疾病,消除症状,避免传染。
治疗原则:角化型足癣要及时、足疗程的治疗,同时需注意避免传染他人,消灭传染源。
本病以联合应用外用抗真菌药物和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
对于单纯的皮肤真菌感染,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外涂为一线治疗方案。
对于伴有甲真菌病者应同时治疗甲真菌病。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用药
抗真菌药物
角化型足癣一般选用乳膏、软膏、酊剂等剂型的抗真菌药。建议及早治疗,疗程一般在4周以上,必要时可联合系统应用抗真菌药。
咪唑类抗真菌药常用药物: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奥昔康唑等。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常用药物: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
角质剥脱剂
角质剥脱剂又称角质松解剂,用于治疗角化过度,可使角质细胞松软解离而脱落。外涂复方水杨酸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十一烯酸软膏、醋酸等制剂。
系统用药
常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等。一般建议至少用药2~4周。
服用以后有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也可能会出现皮疹等症状的发生,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肝功能。
预后
治愈情况
角化型足癣不可以自愈,如果不治疗,可能并发皲裂、出血、细菌感染甚至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蜂窝织炎等疾病。
本病如能坚持足够疗程用药治疗,可以治愈。但足癣容易复发或再感染。
危害性
影响日常生活
足癣皮肤干裂导致出血疼痛,影响日常行走。皮损易出现瘙痒症状,影响患者睡眠及日常精神状态。
若并发癣菌疹、细菌感染、丹毒等情况,增加治疗难度,一旦发生严重感染,有危及生命的风险。
本病具有传染性,可能会传染免疫力低下者、儿童或老年人。
影响心理健康
如果角化型足癣病程较长,患者易出现抑郁、忧虑等不良情绪。
本病具有传染性,患者容易担忧传染给家人、孩童,造成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注意个人卫生,如自用拖鞋和浴巾,定期消毒,穿透气性好的鞋袜。
规范、足量的使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建议用药范围涉及足趾间、足跖部及足侧缘。不要遗漏病灶。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口服系统性抗真菌药物期间严格禁酒及避免口服红霉素类药物,戒烟,饮食以清淡为主。
心理支持
与医务人员交流,了解足癣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减少疾病对心理的影响。可通过多与亲友沟通、听舒缓音乐等缓解紧张情绪。
家人应多关心患者,加强沟通,理解和安慰患者,使其得到理解和帮助。
对于反复不愈、多次治疗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心理状态,必要时心理门诊就诊。
预防
主要保持良好的个人习惯,平时注意穿着透气的鞋袜,注意足部的清洁。鞋袜、洗脚盆及浴巾等私人物品避免与他人合用,同时注意宿舍、浴池的公共卫生,尽量携带个人物品。
如果自己或家庭成员患有手癣、甲癣等,需要注意积极治疗防止引起相互传染或自体传染。
按医嘱外用及系统性用药,不可擅自停药,避免治疗不彻底而导致再次复发。
患有糖尿病、肾病等慢病者及时规范治疗,控制病情平稳。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药物,避免不恰当长期使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