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波
概述
J点是指心电图QRS波与ST段开始的连接点,是心室除极的QRS终末突然转化为ST段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心室除极结束和心室复极开始。当心电图J点从基线明显偏移后,形成一定的幅度,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呈圆顶状或驼峰形态时,称为J波或Osborn波。在正常情况下,J波代表心室最晚除极区的时限约为10ms。J点移位常见于运动引起心率加快、早期复极综合征、心肌缺血与损伤、心包疾病、急性心肌炎和束支传导阻滞等。
正常形态
1.J波常始于QRS的R波降支部分,其前面的R波与其特有的顶部圆钝波形成尖峰一圆顶状。
2.J波形态呈多样化,不同的机制可产生不同的J波形态。
3.J波呈频率依赖性,心率慢时J波明显,心率快时,J波可以消失。
4.J波幅度变异较大,高时可达数毫伏。
5.J波以Ⅱ或V6导联最常见(占85%),然而在低温时以V3或4导联最明显。
6.V1、aVR导联J波多为负向,其余导联多呈正向波。V1导联为正向J波时,又像局限性右束支阻滞图形。
7.低温情况下,J波发生率高,体温在30℃以上J波较小,体温在30℃以下J波明显增大。
临床意义
1.低温型J波,常伴窦性心动过缓、房室或室内阻滞、Q-T间期延长,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2.高钙性J波,同时伴QT间期缩短,一般不伴快速心律失常。
4.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波,一般不伴器质性病变。
5.特发性J波,即原因不明的J波,在长间歇后更明显,常可引发致死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正常形态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