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渍糜烂型足癣
概述
浸渍糜烂型足癣是由皮肤癣菌侵犯足部趾缝皮肤引起的浅表真菌感染
表现为脚趾间皮肤呈发白浸渍样,皮肤脱落形成潮红糜烂面,伴有明显瘙痒感
趾间环境适宜皮肤癣菌生长,皮肤癣菌侵犯足部趾缝皮肤可引起疾病
治疗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部分情况可考虑口服药物
定义
浸润糜烂型足癣是足癣的一种,指皮肤癣菌(主要为真菌)侵犯足部趾间皮肤引起的浅表感染。
浸润糜烂型足癣常发生于趾缝间,因此也被称为间擦型足癣。
分型
浸润糜烂型足癣属于足癣的一种,可通过真菌镜检和培养等方式查明造成足癣的真菌种类,常见皮肤癣菌种类包括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
发病情况
浸渍糜烂型足癣在国内各个区域广泛流行,多累及成年人,患者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
浸渍糜烂型足癣具有较高的复发率,约有84%的患者平均每年发作2次以上。
病因
致病原因
皮肤癣菌(真菌)侵犯足部趾缝间皮肤是浸润糜烂型足癣发生的直接致病原因。
皮肤癣菌也可在患者自身不同部位之间传播,如患有手癣或体癣时可能会因为抓挠足部等动作造成足部真菌感染
诱发因素
机体和环境因素导致的足部潮湿会造成皮肤角质层处于高度水合状态,易受真菌侵犯,是浸渍糜烂型足癣的诱发因素。
湿热地区、高温季节等地理性因素也是浸渍糜烂型足癣高发的诱因之一,因此浸渍糜烂型足癣南方发病率高于北方,夏秋季发病率高于冬季。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人群更易患浸渍糜烂型足癣。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易患浸渍糜烂型足癣。
由于皮肤癣菌可以通过接触传播,日常生活中某些行为同样可以导致浸渍糜烂型足癣的传播,如与足癣患者共用鞋袜、浴盆、脚盆等生活用品、或长期不更换鞋袜等不良生活习惯均会增加浸渍糜烂型足癣的患病几率。
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增加皮肤真菌感染风险。
易患因素
糖尿病患者受肢端微小动脉病变等因素影响,其肢体末端易产生溃疡、坏死等皮肤损伤,因此更易受皮肤癣菌侵犯造成浸渍糜烂型足癣。
肥胖患者通常会趾间结构紧密、出汗较多、足部环境潮湿等因素影响而更易患浸渍糜烂型足癣。
因妊娠产生的足部水肿、内分泌变化、多汗等因素,会造成皮肤对真菌感染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孕妇患足癣概率的增加。
长期在潮湿环境中工作、或从事足部浸泡在水中的工作(如船舶工作者)更易患浸渍糜烂型足癣。
发病机制
人体足底和趾间皮肤没有皮脂腺、无法通过皮脂腺分泌物抑制真菌生长,对于真菌感染的防御能力较差。
皮肤中的角质层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物质,能够为皮肤癣菌生长提供营养支持
足部长期处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为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皮肤癣菌与皮肤角质层接触并发生黏附后产生菌丝,菌丝可在角质层内生长、延伸和扩展,并通过分泌细胞外蛋白水解酶等分解皮肤中的角蛋白,在感染部位诱导炎症反应,产生足癣相关症状。
某些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等可能会通过分泌甘露聚糖等物质来逃避身体的免疫反应,同样可以在被侵犯部位引起轻微的炎症反应和慢性感染。
症状
主要症状
浸润糜烂型足癣主要症状为脚趾间皮肤呈发白浸渍样、易脱落形成潮红糜烂面、伴有明显瘙痒感、恶臭味、继发感染等症状。
皮肤变化:足部皮肤长期处于潮湿或浸入水中的状态下发生的变化,潮湿的足部环境会导致趾间皮肤表皮内含水量增高,从而使皮肤发生苍白、柔软、肿胀、起皱等变化。
皮肤脱落与糜烂:浸渍发白的皮肤受摩擦等外力刺激容易发生剥脱,脱落后形成潮红色的糜烂面,其上常有未完全脱落的白色皮肤碎屑并伴有渗液,触之可有痛感,除趾间皮肤糜烂外,附近皮肤也常糜烂脱屑或出现水疱。
上述皮肤损害一般仅限于表皮,痊愈后不会留下瘢痕(继发感染损害真皮等情况除外)。
瘙痒感:通常由真菌侵犯脚趾间皮肤引起,瘙痒感有时非常剧烈,常引起患者过度抓挠造成皮肤脱落甚至是皮肤破损。
恶臭味:真菌感染造成趾间皮肤破损后容易继发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繁殖代谢的产物会产生恶臭味道。
其他症状
由于真菌感染通常会累及整个足部皮肤,因此患浸渍糜烂型足癣的患者通常也会出现其他两种类型的足癣。
水疱型足癣:症状表现为水疱或大疱的足部真菌感染,通常累及足底和趾间皮肤。
鳞屑角化型足癣:好发于足跟部皮肤,症状为弥漫性的皮肤粗糙、皮层增厚、脱屑和干燥,冬季等干燥天气下易发生皲裂甚至出血,伴有疼痛,一般感染部位无明显瘙痒感。
并发症
淋巴管炎:常发生于四肢,以下肢与足踝部多见,可分为浅、深两型。浅层管状淋巴管炎多红线状,按压有坚硬感伴疼痛;深层淋巴管炎能导致整个肢体肿胀和疼痛。此外还有寒战、高热、全身不适、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
丹毒:由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侵犯皮肤深处网状淋巴管造成的疾病,多发于下肢、足部位置,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畏寒、发热等,体温常可高达39~40℃,患病皮肤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皮温高、颜色呈玫瑰样鲜红,按压时红色可消退,伴明显的压痛,附近淋巴结肿大疼痛等。
蜂窝织炎:好发于四肢、面部等部位。皮肤损害起初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性的红斑和水肿,患病皮肤局部温度增高,严重者可形成深部化脓和组织坏死。急性蜂窝织炎常伴有疼痛、高热、寒战和全身不适,严重时可致败血症,慢性期皮肤呈硬化萎缩状。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发现足部出现皮肤发白浸渍样改变、糜烂脱屑、瘙痒等异常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当足部皮肤出现上文描述的各类症状表现,同时患者自觉该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或身心健康时可选择就医。
当出现明显的继发感染症状,如上文所说的淋巴管炎、丹毒、蜂窝织炎等情况时,应尽快就医治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间发现有足癣的?持续多长时间了?
描述一下足癣的位置、特征以及发展情况?近期足癣发展是否有加重或减轻的情况?
除足部以外身体还有其他位置有癣吗?
除足癣相关症状外是否还有其他不适?
是否有疼痛、瘙痒、发热、不适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其他基础性疾病的患病史?
之前是否发生过足癣或其他体表皮癣?近期内有没有得其他疾病?
家庭成员或日常接触的人员中是否出现有患足癣或皮癣的情况?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真菌涂片或真菌培养结果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咪唑类药物:咪康唑酮康唑
丙烯胺类药物:特比萘芬、布替萘芬
吗啉类药物:阿莫罗芬
中药或其他制剂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同住人、家属中出现足癣或其他皮肤癣病的症状。
患者之前曾患有过足癣、或是存在其他足癣的易感因素(如糖尿病、妊娠期等)。
临床表现
通过肉眼即可观察到明显的临床表现,包括足趾间皮肤发白浸渍样改变、糜烂脱屑等症状。
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是一种无创性的皮肤影像诊断技术,可以通过皮肤显微镜直接放大观察皮肤损害情况。
浸渍糜烂型足癣在皮肤镜下可表现为累及趾缝处皮肤呈现边界模糊的淡白色均质背景,可伴有白色鳞屑
实验室检查
真菌镜检:刮取足癣发病处皮损边缘的鳞屑或水疱壁,在显微镜下观察,镜下见到菌丝或关节孢子即为阳性,但阴性结果并不代表能够完全排除真菌感染的可能。
真菌培养:通过实验室真菌培养检查及菌种鉴定可明确致病真菌的种类,方便后续治疗。
鉴别诊断
手足部湿疹
手足部湿疹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同样存在渗出、糜烂、脱屑等症状,损害边界模糊不清,鉴别方式为手足部湿疹的真菌镜检结果为阴性。
癣菌疹
癣菌疹是足癣严重或继发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发生的疾病,多以水疱、红斑的形式发生,伴有剧烈瘙痒和压痛感,癣菌疹发生部位一般无法检查到真菌存在。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接触某些物质引起的皮肤反应,表现为接触部位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肿和瘙痒,鉴别方式为皮肤损害处真菌镜检结果为阴性和明确的接触史。
剥脱性角质松懈症
又称层板状出汗不良,常表现为跖部的皮肤角质层脱落并形成薄膜样鳞屑,鉴别方式为鳞屑剥脱后的皮肤正常、无糜烂面,皮屑真菌镜检结果为阴性。
治疗
治疗目的:清除致病菌,快速解除症状和防止复发。
治疗原则: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包括外用药物及口服药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药物
收敛、消毒药物:浸渍糜烂型足癣常用药物为3%硼酸溶液、0.1%依沙吖啶等湿敷进行感染创面的收敛、消毒杀菌。应注意依沙吖啶与含氯溶液、升汞苯酚、碘制剂、碱性药物等存在配伍禁忌。
咪唑类药物:常见药物有咪康唑乳膏、2%酮康唑乳膏、1%联苯苄唑乳膏等,对于引起浸渍糜烂型足癣的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致病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兼具消炎、局麻和止痒的效应,对咪唑类药物过敏者禁用本药物。
丙烯胺类药物:常见药物有特比萘芬乳膏(或凝胶)、布替萘芬喷雾剂、萘替芬乳膏等,该类药物属于广谱抗真菌药物,能够阻断真菌细胞膜形成过程从而发挥抑制和杀灭真菌的作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过敏者慎用此药物,使用时应尽量避免药物接触眼睛和其他部位的黏膜。
吗啉类药物:常见药物有0.25%阿莫罗芬乳膏等,属于广谱抗真菌药物,药理机制为干扰真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实现抑菌及杀菌的作用,对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表皮癣菌属真菌具有较为高效的抗菌效果。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对该药品过敏者应避免使用此药物。
治疗浸渍糜烂型足癣时通常先使用散剂或粉剂进行收敛干燥,再用乳膏等其他剂型药物治疗,治疗时应注意也不要使用刺激性强或角质剥脱作用强的酊剂。
口服药物
临床中仅在治疗受累面积较大、顽固多发、外用药物效果差的浸渍糜烂型足癣应用,或是采用外用药与口服药联合治疗。
盐酸特比萘芬:本品仅用于治疗大面积、严重的浸渍糜烂型足癣,对该药品过敏的患者禁用,特比萘芬可以进入到乳汁当中;因此口服本品治疗的母亲不应哺乳。
伊曲康唑: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麦角固醇从而消灭真菌,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儿童应慎用,对该药品过敏者禁用此药物。
以上药物使用时应谨遵医嘱,切勿自行服药影响治疗效果或造成不良反应。
预后
治愈情况
大多数患者在规范用药治疗后,可在1~2个月的疗程内痊愈。
浸渍糜烂型足癣复发率较高,约84%的患者平均每年发作2次以上。
预后因素
选择不同的外用药物剂型、药物用量和疗程时长均会影响浸渍糜烂型足癣的治疗效果。
方案时间跨度较长,如果患者依从性差,不能做到按时涂药会影响治疗效果。
危害性
浸渍糜烂性足癣有时会使患者足部产生恶臭,对患者的健康、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继发感染风险较大,足癣患者继发丹毒、蜂窝织炎等感染的比率较高。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浸渍糜烂型足癣的一般治疗过程中无特定的饮食禁忌,注意营养均衡即可。
如果患者正处于口服药物治疗的过程,应注意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是否有关于饮食方面的禁忌或其他要求,按照医嘱及药物说明书开展饮食管理。
生活管理
应注意选择透气性好、宽松合脚的鞋袜,保持足部干燥。
避免长时间将足部浸泡在水中,或是让足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
足部多汗者可使用抑汗剂等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勤洗勤换鞋袜,定期晾晒消毒。
当自身已经患有股癣、手癣、甲癣癣病的情况下应积极治疗,避免生癣部位及触摸病变部位的双手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触碰,以防自身感染。
预防
注意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及时更换鞋袜,注意足部卫生护理,对于拖鞋、毛巾等直接接触身体的生活用品应严格自用,不要与他人随意混用,可以有效降低足癣的发生概率。
对于已经患有足癣的家庭成员要做好消毒措施,可通过煮沸、使用消毒剂等措施对其鞋袜进行消毒,避免接触传染。
家中饲养宠物时应定期进行体检,如果发现其有癣病应及时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