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渣鼻
概述
酒渣鼻是以鼻、额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表现为面颊、鼻、前额等部位出现红斑、丘疹、脓疱,结节、鼻赘等
病因不明,可能与毛囊蠕形螨感染、血管舒缩神经失调、皮肤屏障受损有关
主要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
定义
酒渣鼻是指好发于面部中央(鼻、额、颊部等)以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分型
根据皮损的类型,分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肥大型和眼型4种类型。
流行病学
好发于中年人,病情严重的高峰年龄为30~40岁,老年人也可发病。
女性患者居多,但男性患者病情多较重。
病因
致病原因
酒渣鼻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皮脂溢出
面部每天都在分泌油脂,如果面部油脂分泌过多(如患有痤疮、脂溢性皮炎),未能及时做好清洁,就容易残留污垢,为毛囊虫及局部反复感染创造适宜环境。
毛囊蠕形螨虫感染
毛囊蠕形螨虫反复感染是本病发病的重要诱因。
毛囊蠕形螨是一种寄生在面部毛囊皮脂腺腺腔内的螨虫。
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幽门螺杆菌等反复感染也可能加重本病。
遗传
本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发病现象,因此遗传素质可能是本病的发病基础。
局部血管舒缩神经失调
可引起毛细血管长期扩张,在酒渣鼻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年女性局部血管舒缩神经反射性较强,轻微刺激就可造成面部持久发红。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皮肤屏障功能是利用皮肤正常的结构和成分抵抗外界有害刺激,保湿及抗炎。
各种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情况(如慢性炎症、光损伤、滥用糖皮质激素等),都为酒渣鼻发病创造有利条件。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
如经常暴怒、烦躁等情绪刺激,失眠等因素,可以引起面部及鼻部红赤。
不良生活习惯
如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嗜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嗜食辛辣、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也可能促发本病。
温度刺激
面部皮肤经常受到高温(如日晒、高温环境或光电治疗)或寒冷刺激,可影响血管舒缩,加重本病或刺激本病复发。
胃肠功能紊乱
如胃酸减少、消化不良、便秘等,可影响血管舒缩功能。
内分泌失调
有月经不调、卵巢疾病的女性常发生本病,说明内分泌失调可能与发病有关。
免疫功能异常
在本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鼻腔内疾病或其他感染疾病
患有鼻炎、鼻窦炎,或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可能与本病发病有一定关系。
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是各种危险因素通过产生血管活性物质、炎性介质及其他特殊物质等造成毛细血管扩张、加重皮肤慢性炎症反应。
症状
主要表现
酒渣鼻多见于面部中央,尤其是鼻部及其两侧,眉间、颊部,偶尔也可发生于眼睑、结膜、角膜。酒渣鼻主要分为三期(实际临床上各期无明显分界),各期的典型症状不同,可能没有自觉不适症状。
红斑期
主要表现是在面中部(尤其是鼻部、两颊、前额、下颌等部位)出现红斑。
进食刺激性食物、受温度改变刺激及情绪激动时皮损加重。
早期可表现为阵发性潮红,发作后可消退;随病情进展逐渐变为持久不退的红斑伴毛细血管扩张,呈细丝状,分布形似树枝,在鼻尖部、两侧鼻翼最明显。
丘疹脓疱期
在面部红斑的基础上,随病情进展,口周、鼻部反复出现批量的痤疮样丘疹、脓疱,但无粉刺形成。
皮损时轻时重,可长达数年。
此阶段毛细血管扩张更加明显,且纵横交错。
鼻赘期
酒渣鼻病程长,鼻部长期充血、反复感染,会逐渐出现鼻部结缔组织增殖,皮脂腺异常肥大,表现鼻尖肥大畸形,皮肤增厚粗糙如橘皮样,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发展为鼻赘
鼻赘是鼻部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隆起,表面不平。
鼻赘部位皮脂腺口明显扩大,挤压后溢出黏稠的皮脂分泌物,毛细血管显著扩张。
其他症状
可能存在眼部不适症状,主要为眼部异物感、眼睛对光线敏感,视物模糊,眼部灼热刺痛,眼睛干涩或瘙痒。
部分患者伴有面部敏感刺激症状,如面部皮肤干燥、刺痛、灼热、瘙痒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鼻部、双侧面颊、口周等部位出现了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红血丝),或鼻部发生增生、粗糙、肥大、结节,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皮肤病变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手机拍照保存既往皮肤病变形态可能会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鼻部、面部红斑发生有多长时间?
精神紧张、饮酒、日晒后,红斑是否加重?
皮肤病变处是否曾出现过小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红血丝)?
病史清单
是否曾患有其他皮肤疾病,如慢性皮炎等?
有无食物、药物及其他物质过敏史?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外用抗菌药:克林霉素凝胶、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
外用角质剥脱剂:低浓度的维A酸乳膏
外用糖皮质激素:地奈德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卤米松丙酸氟替卡松、复方氟米松等
诊断
诊断依据
酒渣鼻根据临床表现、皮肤科查体,一般就可初步诊断。有时需要进行毛囊蠕形螨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进一步确诊。
临床表现
面颊部、鼻尖、鼻翼、前额等部位出现红斑、油脂增多、丘疹、脓疱、结节隆起、表面不平等症状。
可能伴皮肤、眼部瘙痒不适等症状。
毛囊蠕形螨检查
医生通过挤刮、用透明胶带、挤粘结合等方法,采集病损处毛囊内的物质作为标本,进行显微镜检查,以判断是否有毛囊蠕形螨感染。
检查前要保持皮肤清洁,不吃对皮肤刺激性大的食物,如酒、辛辣或过热的食物。
检查结果可能是毛囊蠕形螨阳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
本项检查会造成一定创伤,通常无需此项检查。
需要由医生通过专业操作取皮损部位的小块组织,进行染色观察及分析。
检查后要注意保护创面。
鉴别诊断
痤疮
相似点:面部皮肤上出现丘疹、脓疱,皮脂分泌增多。
不同点:痤疮与酒渣鼻可同时存在。痤疮常伴有粉刺,但没有面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
脂溢性皮炎
相似点:面部红斑,日晒后症状加重。
不同点:脂溢性皮炎常见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前额、眉弓、鼻唇沟、口周等部位,皮损为黄红色斑片伴皮屑,一般无脓疱。
激素依赖性皮炎
相似点:面部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局部丘疹、脓疱等。
不同点: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患者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或含有糖皮质激素成分的护肤品,停用3日左右出现明显的皮肤灼热、瘙痒、干燥症状。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可帮助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
本病病因未明,治疗上要注意尽量避免高危因素或诱因。
改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嗜酒者戒酒,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保持排便通畅。
保持面部清洁:不要使用香皂、肥皂等刺激性清洁剂,同时要保护皮肤屏障,避免过度清洁。
保护皮肤屏障:常见措施包括避免日晒、做好面部保湿、不用含水杨酸等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避免过度去除面部角质、避免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的护肤品等。
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不同症状和分期的药物治疗方案有明显区别,不可自行用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规律用药。不建议未经医生指导自行用药。
外用药物
抗生素类药物
红斑期或丘疹脓疱期,常用甲硝唑治疗,对毛囊蠕形螨具有杀灭作用。用药后可能有局部烧灼感或刺痛感,或引起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红斑期及丘疹脓疱期,还可选用1%克林霉素凝胶、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氯霉素搽剂等杀菌消炎外用药,对消退红斑、丘疹、脓疱有效。
红斑期:0.03%或0.1%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改善红斑期酒渣鼻。但有一定刺激性,初次使用时不要使用太多。
丘疹脓疱期:伊维菌素对伴有毛囊蠕形螨感染的丘疹脓疱期酒渣鼻有较好疗效。
硫磺洗剂
硫磺洗剂可由不同组分配制,根据不同症状和治疗需求选用。
一般炎症较重,可添加1%氢化可的松(应避免含氟的糖皮质激素或倍他米松等)。
如伴有毛囊蠕形螨感染,可在洗剂中添加5%~10%过氧苯甲酰。
壬二酸
一种天然饱和二羧酸,一般药效安全、耐受性好,有抗菌活性,常用于轻、中度炎症性寻常痤疮的局部治疗。
主要通过抗菌活性、促进角质正常化、抗炎活性等作用,用于轻中度的丘疹脓疱期酒渣鼻的治疗。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瘙痒、灼热、刺激和刺痛感等,一般一周左右可消退,不必过于担心。
低浓度维A酸制剂
临床常用低浓度的维A酸异维A酸等药物,抑制酒渣鼻的炎性损害。
可能引起局部烧灼感或脱屑症状。
外用缩血管药物
酒渣鼻会引起面中部的持久性的红斑,可用0.03%的酒石酸溴莫尼定凝胶改善。
一些人在使用酒石酸溴莫尼定凝胶后,会产生瘙痒、皮肤刺激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则会使红斑或潮红加重,应及时停药,并联系医生更换药物。
糖皮质激素制剂
如氢化可的松,一般不使用,主要针对暴发性酒渣鼻短期应用,以减轻炎症。
眼部外用药物
如果伴有明显的眼干症状,可使用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缓解不适。
如伴有眼周丘疹、脓疱,可使用四环素眼膏、金霉素眼膏等,每日1~2次,最后一次宜在睡前使用。
口服药物
维A酸类药物
口服治疗酒渣鼻的常用药物有异维A酸,对鼻赘期酒渣鼻效果较好,采用其他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红斑期、丘疹脓疱期也可试用。
异维A酸可抑制皮脂腺活性、缩小皮脂腺组织,减少皮脂分泌,减轻上皮细胞角化、毛囊角栓塞,还具有抑制痤疮杆菌的效果。
服用异维A酸时,应加强皮肤的保湿护理,以免皮肤潮红、干燥脱屑。
抗生素类药物
目前认为四环素类药物治疗酒渣鼻效果最理想,主要依靠其抗炎作用缓解炎症损害,适用于红斑期或丘疹脓疱期酒渣鼻。
常用的四环素类药物主要包括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在常规口服用药控制病情后,应逐渐减量至最小有效维持量,并维持数月。
儿童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可能会形成四环素牙,因此可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替代。
丘疹脓疱期口服甲硝唑通常有效。
氯喹及羟氯喹
具有抗炎、抗免疫等作用,也可用于酒渣鼻的治疗,一般疗程为2~3个月。
抗焦虑类药物
神经紧张、过度焦虑者,可以口服抗焦虑类药物,如帕罗西汀、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等药物。
β肾上腺素受体抑制剂
一些酒渣鼻者可出现难受性阵发性潮红,可使用β肾上腺素受体抑制剂改善,如美托洛尔或者卡维地洛等。
部分酒渣鼻者在用药后会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如症状严重,应及时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其他
氨苯砜己烯雌酚等药物可以用于酒渣鼻的治疗。
可能需要用药处理可疑的高危因素,如绝经期女性使用己烯雌酚补充雌激素,伴发幽门螺杆菌感染采取四联治疗等。
外用中成药
应请专业中医师准确辨证后开具药物治疗方案,常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改善皮肤症状,如青蛤散新癀片、复方黄柏液等。
青蛤散外敷可改善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等。
新癀片研成粉末用水调制后外敷,可缓解丘疹、脓疱。
复方黄柏液冷敷或冷喷,可改善皮肤潮红、红斑等。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对酒渣鼻有一定治疗效果,瘢痕体质者、易过敏体质者慎用物理治疗。
激光治疗
对酒渣鼻疗效较为显著的激光治疗主要是脉冲染料激光(PDL)及强脉冲光(IPL)治疗,改善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效果明显。
PDL治疗的原理是选择性破坏直径较大的毛细血管,使其凝固、裂解,对红斑期、毛细血管扩张的酒渣鼻疗效明显。
IPL本质上是一种光治疗,对于去除红斑、封闭小血管、收缩毛孔的效果比较明显,因此比较适合用于红斑期有轻度毛细血管扩张的酒渣鼻。也可用于丘疹脓疱期或鼻赘期激光治疗后遗留红斑或残余毛细血管。
鼻赘期酒渣鼻主要采用CO₂激光、点阵激光等剥脱性激光,使增生组织气化、凝固、脱落。
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疗法是使用光敏剂和激光活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光敏剂进到人体后选择性地聚集在病变组织内,再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激发光敏剂,使病变组织发生光化学反应。
主要用于治疗酒渣鼻的丘疹、脓疱、结节。
液氮喷雾治疗
液氮喷雾治疗适用于一般酒渣鼻,可能需要多次治疗。
液氮喷在病损表面形成薄霜,使病变组织冷冻坏死。
电解法
鼻部有明显的小静脉扩张时,采用电解法可使小静脉闭塞。
手术治疗
酒渣鼻切割术
鼻赘较小或毛细血管扩张损害较小者,如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可采用此种手术治疗方式。
手术主要是从纵、横方向,浅划局部并切断毛细血管网。
切削术及切除术
巨大鼻赘通常无法用其他治疗方式取得理想效果,可采用切削术及切除术治疗。
瘢痕体质者容易在术后遗留瘢痕,应慎重。
注意事项
物理治疗后保持创面干燥,恢复期间尽量避免出汗(剧烈运动、日光照射、蒸桑拿、泡温泉等)。
如果创面出现水疱,不要自行挤破,最好去医院处理。
避免对创面搔抓搓揉,按时外用药(一般是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乳膏、夫西地酸乳膏、氧氟沙星软膏、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红霉素软膏、甲硝唑凝胶、金霉素软膏等),以免发生感染。
遵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必要时可根据医嘱外用抗生素等药物。
创面出现烧灼感、疼痛、红肿、水肿、表皮破损等不适,可用柔软的干毛巾裹冰块冷敷15~20分钟。
创面结痂不可用手抠破,应等待结痂自行脱落,用手抠挠容易留下瘢痕。
做好防晒工作,以免遗留色素沉着,创面结痂脱落前不宜在皮损部位涂抹防晒霜,可戴遮阳帽、太阳镜或打遮阳伞,或白天避免外出。结痂脱落后可以涂抹防晒霜。
清淡饮食(低盐、低糖、少糖),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花椒等;少吃茴香、苋菜、芹菜、菠菜、香菜、油菜、柑橘、柠檬、芒果等光敏性食物;禁止饮用含酒精的饮品及咖啡。
手术后7天内避免手术部位沾水,2周内不可化妆。
预后
治愈情况
酒渣鼻一般积极治疗3个月左右,可获得明显好转。
彻底治愈难度较高,大多会在数年或数十年内复发。
酒渣鼻复发后需要反复间断接受治疗,如果坚持治疗、做好护理,可缓慢减轻,甚至最终不复发。
危害性
酒渣鼻应尽早治疗,如拖延到鼻赘期,严重影响外表,治疗难度大大增加,效果也不理想。
本病可因明显的外观损害(尤其是鼻赘期难以恢复的外观损害)造成自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精神心理异常。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适当清洁皮肤,洗脸时避免水温过冷或过热,不用刺激性清洁剂(如香皂、皂基洗面奶等)。
做好面部保湿、防晒。
避免长期的日光照射。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可以选择慢跑、骑自行车、瑜伽等有氧运动。
尽量避免长期在高温、湿热的环境中生活。
饮食管理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尽量不吃辣椒、烤肉、油条等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酒。多喝水,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保持排便通畅。
预防
本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因此预防方法主要是避免高危因素。
保持心情愉快、情绪放松,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调节情绪。
避免寒冷、高温、强日光照射等,如因工作环境长期受寒冷或高温刺激,一定要做好面部的清洁、保湿、保暖或降温。最好能改善工作环境。
日常做好防晒,防晒剂宜选用防光指数(SPF)≥15的紫外线A段(UVA)+紫外线B段(UVB)型遮光剂。
避免胃肠功能紊乱、消化道障碍,如有胃酸分泌减少、消化不良、长期便秘、维生素缺乏或消化系统疾病,建议及时治疗,去除危险因素。
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选用温和的氨基酸表面活性剂洁面乳,清洁面部后及时使用质地清爽的保湿乳液。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避免食用辛辣(辣椒、大蒜等),油腻(油条、肥肉等),高糖(甜点、冰激凌等)食物,戒酒。
避免内分泌紊乱,不要熬夜,如出现月经不调等症状,及时就诊治疗。
出现面中部红斑、丘疹、结节等异常表现,及时就诊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