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皮肤瘙痒症
概述
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引起身体各部位瘙痒的老年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瘙痒、皮肤干燥、搔抓及相关继发性皮肤损伤
发病与老年皮肤屏障受损、系统性疾病、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
根据病情采取病因治疗、对症治疗等
定义
老年皮肤瘙痒症是老年人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临床表现无原发性皮损,仅有皮肤瘙痒、抓痕以及引起的继发性皮肤损伤。这里的老年人一般指年龄≥60岁的成人。
皮肤仅有瘙痒而无明显原发性损害,老年皮肤瘙痒症可累及全身或局部皮肤。
分类
根据发病的范围可将其分为全身性瘙痒症和局限性瘙痒症:
老年全身性瘙痒症:可开始为全身性,或最初局限于一处,继而扩展至全身。
老年局限性瘙痒症:表现为局部阵发性剧痒,好发于外阴、肛周、小腿和头皮。
发病情况
国外有研究显示,老年性皮肤瘙痒患病率为10%~50%,年龄越大,皮肤瘙痒的频率和程度越高,在我国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病率达10%以上。
该病女性多于男性,亚洲人多于白种人,秋冬季节发病更为常见。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5岁门诊患者发病率为 12%,85岁以上患者发病率为20%[1-5]
病因
致病原因
引发老年皮肤瘙痒的原因通常分为内因及外因。
内因
生理性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大,衰老会使皮脂功能减退、皮脂分泌减少,继而出现皮肤干燥,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而引起瘙痒。
皮肤干燥是最常见的病因。
病理性因素
神经精神因素,如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或器质性病变;情绪紧张、焦虑、恐惧、激动和忧郁等也可引起瘙痒。
系统性疾病,如慢性肝胆疾病引起的胆汁淤积、慢性肾脏病、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
外因
生活习惯
洗澡时水温过高且使用碱性大的洗涤剂和肥皂也是其诱发因素。
贴身衣物如化纤类、羽绒类、毛类等可诱发。
外界因素
气候改变可诱发,处于秋末冬季,因寒冷干燥诱发;处于夏季,常因潮湿多汗诱发。
工作和居住环境:环境污染严重,雾霾天气持续时间较长。
发病机制
免疫异常:机体随年龄的增大,免疫系统构成及其功能发生变化,包括外界的抗原刺激反应的减退,对自身抗原免疫应答的亢进,以及免疫监控的失调,导致瘙痒发生[1]
老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屏障是皮肤角质层的组织结构构成的一种“砖墙结构”。皮肤屏障受损,潜在的抗原侵入皮肤,皮肤不能阻止,使得细胞因子释放,启动皮肤屏障修复过程中引起促炎过程,导致瘙痒发生。
瘙痒-搔抓-瘙痒循环:各种内外源性刺激激活皮肤内的神经末梢,并通过特定的神经传导通路把信号传向大脑,机体感受到瘙痒,并引起搔抓欲望。而瘙痒患处本身有组织胺的释放,搔抓时因造成疼痛有止痒作用,但又促进释放更多的组织胺以及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加重痒感,形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导致更为严重的皮肤损伤和炎症。
症状
主要症状
瘙痒
一般无原发皮肤性损害,瘙痒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可有烧灼、蚁行感。
全身性瘙痒症常为阵发性,且夜间加重。
局限性瘙痒症表现为局部阵发性剧痒。
痒感时轻时重,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多数患者白天能克制瘙痒,但在晚上入睡时,则难以控制,痒感剧烈,不能忍受,患处常抓破出血,直到感到疼痛才停止。
皮肤改变
皮肤干燥、变薄,表面有糠秕状鳞屑
搔抓
瘙痒可引起搔抓,反复搔抓可引起继发性皮损,表现为条状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或减退,甚至湿疹样变和苔藓样变
还可继发各种皮肤感染如毛囊炎、疖、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等。
其他症状
可有睡眠差、头晕、精神忧郁及食欲不振等精神神经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当出现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
神经内科
当出现睡眠差、精神异常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及之前诊治的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可拍照皮肤出现的异常症状,如皮肤改变、抓痕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皮肤瘙痒、干燥的症状?
因瘙痒发生搔抓前是否有原发性皮肤损伤?
是否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肤损伤?
瘙痒发生的部位、发作频率和程度是怎样的?
上述症状有没有加重或缓解因素?
上述症状持续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有肝胆疾病、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病史?
是否对某些食物、药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糖测定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
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软膏等。
组胺药物:依巴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阿伐斯汀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肝胆疾病、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
临床表现
症状
有皮肤瘙痒而无明显原发疹,皮肤干燥,每日或几乎每日出现瘙痒持续6周以上。
瘙痒引起搔抓,进而引起继发性皮损,甚至继发感染引起毛囊炎、疖、淋巴结炎等。
体征
全身皮肤完整性受损,患者背部双手能触及的部位出现皮损。
皮损表面可有抓痕、血痂、脱屑、色素沉着苔藓样变
若损伤较深,也可愈后留有瘢痕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了解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瘙痒。
血常规
目的:了解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的变化情况。
意义:白细胞明显升高时,提示机体可能有感染或炎症。
血生化
目的:主要了解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判断是否由于肝胆或肾脏疾病引起。
意义:如胆汁淤积性肝病可引起瘙痒,若碱性磷酸酶超过1.5倍的正常上限值,且γ-谷氨酰转移酶超过3倍的正常上限值可诊断胆汁淤积性肝病;肌酐升高时,提示肾功能不全,需进一步去肾内科就诊[6]
血糖测定
目的:了解血糖情况,帮助判断病因。
意义:静脉血浆葡萄糖测定时,若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则提示患者可能有糖尿病。
鉴别诊断
老年皮肤瘙痒症应与皮肤干燥、水源性瘙痒症、皮肤划痕症、寄生虫病妄想症鉴别[1-4,7]
皮肤干燥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皮肤干燥的症状,可能发生瘙痒。
不同点:
皮肤干燥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细纹或干裂、轻微或严重脱屑,不一定伴随瘙痒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老年人多见。
老年皮肤瘙痒症以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合并糖尿病、慢性肝胆疾病等,发生于年龄≥60岁的老年人。
水源性瘙痒症
相似点:二者均会出现瘙痒的症状。
不同点:
水源性瘙痒症:表现为患者接触水后,触水部位皮肤瘙痒,无原发皮损,可伴针刺感、烧灼感,不伴有各种物理性荨麻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居多,约1/3患者有家族史。多数与水温度、性质有关,与季节无关。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瘙痒性皮肤病和系统性疾病,但可伴有神经精神表现。
老年皮肤瘙痒症:瘙痒症状的出现与接触水无关,在年龄≥60岁的老年人中发病,一般在秋冬季节发病更为常见。患者可有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等病史。
皮肤划痕症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皮肤搔抓或瘙痒。
不同点:
皮肤划痕症也称人工性荨麻疹,是慢性荨麻疹的一个亚型。其可分两种,一种为单纯性皮肤划痕症,临床多见,属于生理性体质异常反应,主要表现是皮肤搔抓或钝器划过后出现风团,不伴瘙痒;另一种为症状性皮肤划痕症,较少见,通常见于过敏性体质,主要表现为受累皮肤伴有瘙痒。
老年皮肤瘙痒症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瘙痒,常在夜间加重,不会出现风团。
寄生虫病妄想症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瘙痒、搔抓。
不同点:
寄生虫病妄想症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会错误地确信自己皮肤感染寄生虫,自我感觉皮肤瘙痒,有虫爬及虫咬感,自认为病情严重,过度焦虑和搔抓常常导致皮肤大量抓痕、表皮剥脱及血痂等继发性损害。
老年皮肤瘙痒症出现的瘙痒与患者自我妄想无关,睡眠差、精神状况下降通常是由于瘙痒病情延绵导致。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瘙痒症状,减轻皮肤继发性损伤,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老年皮肤瘙痒症的治疗主要为去除病因和对症治疗。具体方法需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评估,可选择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1-4,6-8]
基础治疗
去除病因
阻塞性肝胆疾病可通过手术解除梗阻[6]
慢性肾脏病可能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糖尿病要坚持服用降糖药物,监测血糖,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干预。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避免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清洁护肤化妆品,避免穿易造成摩擦等引起皮肤瘙痒的衣物。
注意皮肤保湿
使用皮肤屏障保护剂对老年皮肤瘙痒症尤为重要,外用软膏和身体乳需贯穿治疗始终。推荐使用含尿素维生素E、硅油等的软膏,每日数次。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药物治疗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TCI)
常用药物包括: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
药物的作用:
此类药物对T淋巴细胞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也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0.1%他克莫司软膏相当于中强效激素抗炎作用,还有效地抑制皮肤神经纤维生长和搔抓,控制瘙痒效果更佳。
TCI同时具有皮肤屏障修复功能,可作为老年皮肤瘙痒症一线用药选择。
用药的注意事项:可涂抹润肤剂减轻药物的刺激感。
类肝素制剂
常用药物包括:多磺酸黏多糖(MPS)乳膏。
药物的作用:具有增加皮肤含水量、改善细胞间微环境、抑制组织炎症因子,既有皮肤保湿,也有抗炎、抑制炎症复发功效,可作为老年皮肤瘙痒症一线治疗用药。
用药的注意事项:不能直接涂抹于破损的皮肤和开放性伤口。
糖皮质激素
常用药物包括: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软膏。
药物的作用:具有抗过敏、消炎止痒的作用。
用药的注意事项:糖皮质激素会使皮肤脆性增加、皮肤萎缩、紫癜、激素快速耐受、皮肤感染以及毛细血管扩张。
其他外用药
使用含尿素、聚桂醇和薄荷醇的止痒药物和外用制剂,如辣椒素制剂、多塞平软膏、氯环利嗪软膏、复方利多卡因软膏等,可以帮助减轻瘙痒症状。
系统药物治疗
系统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低剂量起始,根据治疗反应,缓慢减量。
抗组胺药物
常用药物包括:依巴斯汀、咪唑斯汀、阿伐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用药的注意事项:
依巴斯汀、咪唑斯汀通过肝脏代谢,肝功能受损应减低剂量;阿伐斯汀、
西替利嗪不经过肝脏代谢,肝功能异常时不必调整剂量。
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均应根据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严重肾功能损害者禁用西替利嗪。
需注意一些抑制肝药酶的药物如酮康唑、红霉素、西咪替丁,以及食物如葡萄柚可能影响某些抗组胺药的代谢。
其他药物
κ-阿片样受体激动剂:如布托啡诺和纳呋拉啡。
抗惊厥药物: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
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
其他治疗
物理治疗
紫外线疗法
适应证:无原发性皮肤病时的瘙痒如结节性痒疹、精神性搔抓以及感觉异常性瘙痒疼痛。
主要作用:紫外线疗法是治疗皮肤瘙痒的一种非药物性选择。建议使用窄波B波段紫外线(UVB)治疗。
注意事项:不建议光化学疗法治疗,防止诱发老年人发生皮肤癌。
其他物理治疗
皮肤干燥者可配合熏蒸,此外淀粉浴、矿泉浴均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中药治疗
以祛风止痒为原则,应根据患者体质、皮损特点、自觉症状、舌脉,辨证选用中药或中成药内服、外用[8]
分证论治
血虚风燥证治法:养血平肝,祛风止痒;主方:当归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生地黄、当归、黄芪天冬麦冬鸡血藤首乌藤、刺蒺藜黄芩、生甘草
风热血热证:治法:清热凉血,疏风止痒;主方:消风散(《外科正宗》)加减,常用药物: 荆芥防风苦参浮萍、生地黄、当归、牡丹皮知母蝉蜕、生甘草。
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利湿止痒;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常用药物: 龙胆草、苦参、苍术、生地黄、黄芩、栀子、车前草白鲜皮地肤子、生甘草。
中成药
常用的中成药如防风通圣丸肤痒颗粒、金蝉止痒胶囊、润燥止痒胶囊等。
预后
治愈情况
经过合理治疗,一般老年皮肤瘙痒症的预后是良好的。由系统性疾病引起者与原发病的控制情况有关。
由于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引发的瘙痒,若瘙痒特别严重提示预后不良[1-4]
危害性
皮肤损害
老年皮肤瘙痒病由于瘙痒而经常搔抓,常会引起继发性损害,出现皮肤的苔藓样变或湿疹样变,搔抓过度会引起皮肤极度肥厚,出现血痕,并且容易发生感染而出现各种皮肤软组织感染及淋巴结炎
日常生活
由于瘙痒的存在,可导致患者长期不得安眠,可有头晕、食欲不振等神经衰弱的症状,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心理健康
瘙痒病程长,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患者易出现精神抑郁、忧虑等不良情绪。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上可以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等。饮水量每日要保持1500ml以上,保持大便通畅[9-10]
生活管理
避免搔抓,瘙痒时可涂药。若无药可轻轻拍打或用指腹轻轻按摩患处。
衣着不宜穿化纤、毛织品和祖糙内衣,宜穿棉织品及丝织品内衣。被褥要柔软、清洁,厚度适宜,避免太暖。新内衣最好放在清水中浸泡,用清水涮洗,可清除残留在衣服上的化学物质,使新内衣更加柔软,穿着舒适。
根据气候情况清洗皮肤,洗澡时避免热水烫洗,忌使用强碱性皂液,可采用止痒性的沐浴露或直接用清水清洗,洗浴后及时涂抹保湿乳液,注意保湿润肤。避免过长时间日晒,以延缓皮肤老化。
潮湿闷热的夏季注意通风干燥;干燥寒冷的冬季注意适当使用加湿器,保持居住环境适宜湿度。
心理支持
保持精神轻松愉快,避免心绪烦扰及精神紧张。
随诊复查
患者应定期随诊复查,以便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等治疗方案。
随诊时间需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生化,必要时可能需复查与病因相关的检查项目。
预防
病因预防
要及早预防和治疗原发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肝肾疾病、恶性肿瘤等。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勤换内衣,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穿贴身衣物如化纤类、羽绒类、毛类等。
患者不可留长指甲,避免抓破皮肤。
避免使用过热的水洗澡及避免过多次数洗擦。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