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
概述
一种常见的风团样皮疹,停止治疗后每周至少发作两次,通常持续6周以上
皮肤出现局限性水肿隆起(风团),周围有红晕,多伴有瘙痒
可由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引起
主要治疗方式为去除病因和药物对症治疗
定义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风团样皮疹,停止治疗后每周至少发作两次,通常持续6周以上。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皮损为风团样,突出于皮肤或黏膜表面,严重时融合成片,周围可有红晕,多伴瘙痒,常在24小时内消退,可反复出现。
所有的荨麻疹一开始都是急性的,一部分患者会在一段时间后变成慢性。
经过一段时期后,荨麻疹的发作不再如此频繁,一般称其为间断性(或复发性)荨麻疹。
分类
按照有无明确病因,一般分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慢性诱导性荨麻疹。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无明确病因而突然发生的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超过6周。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
由外源性刺激因素引起,包括物理性和非物理性因素。主要为物理性因素引起。
物理性荨麻疹
物理性荨麻疹是最常见的慢性诱导性荨麻疹,占所有慢性荨麻疹的20%~30%。
人工荨麻疹:又称皮肤划痕症,占物理性荨麻疹的40%~73%。
寒冷性荨麻疹:占物理性荨麻疹的0.5%~30%。
非物理性荨麻疹
发病情况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病,一般人群中慢性荨麻疹的终身患病率为2%~3%。
大多数类型的荨麻疹更常见于女性,如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男女患病率为1∶2,但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男性多于女性。
慢性荨麻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30~40岁人群中高发。
韩国2019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慢性荨麻疹和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年患病率分别为3.08%和1.4%;慢性荨麻疹占所有荨麻疹病例的42.92%~47.48%。
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显示,慢性荨麻疹患病率为0.69%~0.79%,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1.27。
病因
致病原因
外源性因素
物理因素
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
食物因素
动物蛋白:如鱼虾类、蛋类等。
蔬菜、水果类:如柠檬、芒果、西红柿等。
酒类饮品,腐败食物,某些食品添加剂如甲苯酸盐、亚硫酸盐等。
药物
免疫介导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
植入物
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用钢板或钢钉及节育器等。
内源性因素
感染因素: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慢性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
营养因素:维生素D缺乏等。
其他自身因素:劳累、精神紧张等。
发病机制
各种外源性因素或内源性因素,导致以肥大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症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三烯等。
炎症介质可引起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及腺体分泌增加,导致表浅的真皮肿胀(风团)和/或深部的皮肤、黏膜肿胀(血管性水肿)。
极少数患者可能不依赖肥大细胞发病。
症状
主要症状
不同类型的荨麻疹发作形式多样,主要为风团,多伴有瘙痒,可伴发血管性水肿。
风团
为皮肤局限性水肿隆起,发作特点如下:
皮损直径可为几毫米或更大,如手掌大小,数个或多个。
风团为粉红色或苍白色,周围有红晕,有瘙痒。
大多数患者的单个风团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但疾病发作过程需要持续很长时间。
血管性水肿
受累的部位颜色正常或呈淡粉色,面积比风团大,边界比风团模糊,感觉疼痛,通常持续2~3天。
其他症状
病情严重者可伴心慌、烦躁,甚至血压降低、晕厥、畏寒、乏力等全身症状。
胃肠道黏膜受累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可出现喉梗阻、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不同类型荨麻疹特点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6周,且每周发作至少两次。
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出现大小不同、多发、瘙痒性风团。
风团可发生于任何时候,常见于夜间,往往由于瘙痒而干扰睡眠。
患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常达数个月或数年之久。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
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
用钝器划过或用手搔抓皮肤后,1~5分钟内局部形成沿划痕的线条状风团,伴或不伴瘙痒。
风团症状可持续数周、数个月至数年,持续2~3年可自愈。
寒冷性荨麻疹
接触冷风、冷水、冷空气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出现风团。
皮肤受累面积较大时,可出现皮肤潮红、头痛、腹痛,甚至晕厥等系统性症状。
病程为6~9年;遗传性寒冷性荨麻疹罕见,可从婴幼儿开始发病,持续终身。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
接触部位受到压力刺激后30分钟至24小时,局部形成肿胀的斑块,可持续数天。
可出现烧灼及疼痛感,部分患者可出现畏寒等症状。
病程为6~9年。
热接触性荨麻疹
局部(如皮肤)接触温度较高的物体(如温水)后,数分钟接触部位形成风团,可伴刺痛感,持续1小时左右。
日光性荨麻疹
暴露于紫外线或可见光照射后发生风团和红斑,1~2小时内可自行消退。
严重患者在身体非暴露部位亦可出现风团,自觉瘙痒和刺痛。
振动性荨麻疹
局部皮肤接受振动刺激(如慢跑、毛巾来回摩擦、摩托车震动等)后,数分钟内出现局部红斑和水肿。
胆碱能性荨麻疹
皮肤受产热刺激,如运动、摄入辛辣食物、出汗或情绪激动,躯体深部温度上升,通过神经冲动促使体内乙酰胆碱释放,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病,可发生直径1~3毫米的风团,周围有红晕。
自觉剧烈瘙痒、麻刺感或烧灼感,有时仅有剧烈瘙痒而无皮损。
偶伴发乙酰胆碱引起的全身症状(如流口水、头痛、脉搏缓慢、瞳孔缩小及痉挛性腹痛、腹泻)等,头晕严重者可致晕厥。
水源性荨麻疹
接触水后发生风团。
皮损好发于躯干上半部分,伴瘙痒,持续时间在1小时之内。
接触性荨麻疹
皮肤接触一些物质如变应原(过敏原)、食物防腐剂和添加剂后发生红斑或风团,伴瘙痒。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反复发生红色团块状皮疹,伴有不同程度瘙痒,建议尽快就医。
急诊科
有呼吸困难、心慌、烦躁等症状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皮肤病变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手机拍照保存既往皮疹形态可能会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诊前可局部湿敷缓解瘙痒,尽量避免搔抓,以免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
如果面部有异常表现,就医前不要化妆。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疹的?
皮疹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
皮疹发生前接触过什么物质?
皮疹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近期是否精神紧张、压力大?
是否有鼻炎、哮喘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血生化、血清总IgE或特异性IgE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其他:维生素片/胶囊、蛋白粉、其他保健品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过敏史及个人感染史。
可有生活习惯、工作和生活环境改变、情绪波动等。
发作前可有剧烈运动或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等。
可有钝器划过或用手搔抓皮肤等。
可有暴露于日光、水、压力、冷风、过热物体、变应原、食物添加剂等外界刺激史。
临床表现
主要有以下症状。
皮肤出现局限性水肿隆起(风团),风团大小、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
风团通常是粉红色或苍白色,周围有红晕,有瘙痒;若出现血管性水肿,受累部位皮损面积增大,边界模糊,可伴有疼痛。
大多数患者的单个风团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但疾病发作过程需要持续很长时间。
局部皮肤可有皮肤划痕。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寻找荨麻疹发病的病因,或排除某些疾病。
常规检查
慢性荨麻疹患者若病情严重、病程较长或对常规剂量的抗组胺药治疗反应差时,需要排除感染及风湿免疫性疾病等。
可进行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补体、粪虫卵等检查。
病因检查
诱导性荨麻疹,还可做划痕试验、光敏实验、冷热临界阈值等检测。
鉴别诊断
荨麻疹性血管炎
其他
本病还需要与表现为风团或血管性水肿形成的多种疾病鉴别。
可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或病理检查鉴别。
治疗
慢性荨麻疹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病因治疗
消除诱因或可疑病因有利于慢性荨麻疹的自然消退。
对于诱导性荨麻疹,避免相应刺激或诱发因素可改善临床症状,甚至自愈。
人工荨麻疹应避免搔抓,通过药物治疗缓解。
对疑为与食物相关的荨麻疹,患者应进行饮食记录。可以试用饮食控制,比如不食用含食品添加剂和天然水杨酸的食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组胺药物
大多数的慢性荨麻疹主要采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瘙痒、使风团消退、缩短风团持续时间、减少风团数量等。
疗程一般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会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
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疹类型对治疗反应的差异,若1~2周症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医生会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可更换抗组胺药品种。
可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以提高抗炎作用。
可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氯苯那敏等)睡前服用以延长睡眠时间。
可酌情将原抗组胺药增加2~4倍的剂量。
其他药物
当常规抗组胺药物疗效不佳时,可以选择以下药物辅助治疗。
糖皮质激素
如泼尼松或泼尼松龙。
几乎对所有类型的慢性荨麻疹都有效果,可适用于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好转后逐渐减量。
疗程通常不超过2周。
多塞平
多塞平是一种三环类抗抑郁药,同时具有强大的H1和H2抗组胺作用,但容易引起嗜睡。
可用于成人慢性荨麻疹患者夜间治疗。
孟鲁司特
孟鲁司特是一种白三烯抑制剂。
主要用于治疗延迟压力性荨麻疹或难治性慢性荨麻疹。
柳氮磺胺吡啶
对以延迟压力性荨麻疹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疗效。
达那唑
达那唑是一种合成代谢类固醇,对严重的胆碱能荨麻疹可能有效。
免疫抑制剂
雷公藤多甙片: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包括对造血系统的抑制、肝脏的损伤及生殖毒性等。
环孢素:对任何剂量抗组胺药均无效的严重荨麻疹,可使用环孢素,但需监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
生物制剂
对多数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如奥马珠单抗(抗IgE单抗),可能需要使用6个月或更长时间。
抗感染药物
临床上怀疑与感染或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医生会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抗炎等治疗。
其他治疗
部分慢性诱导性荨麻疹,在抗组胺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辅助治疗。
适应性脱敏治疗
冷接触性荨麻疹,可进行冷水适应性脱敏治疗。
胆碱能性荨麻疹,逐渐增加可接受的水温和运动量,并进行汗液脱敏治疗。
物理治疗
自体血清注射或血浆置换治疗
特殊人群的治疗
妊娠期女性
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物。
若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可采用相对安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但仍需要谨慎使用(相关人体研究不充分)。
目前孕期使用奥马珠单抗的科学研究数据不充分;除非确实必须,否则妊娠期间不应使用本品。
哺乳期女性
所有的抗组胺药都可能经乳汁分泌。
第一代抗组胺药可能引起婴幼儿食欲降低和嗜睡等。
哺乳期应首选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儿童
儿童患病人群,医生会酌情使用抗组胺药。
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是治疗儿童荨麻疹的一线选择。
若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无效,而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时,患儿的监护人需关注药物对其学习、生活等带来的影响。
老年人
建议选择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也可选择第一代抗组胺药。
肝肾功能异常者
医生会根据患者肝肾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合理调整抗组胺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依巴斯汀、氯雷他定通过肝代谢,西替利嗪通过肾代谢,若使用需要酌情减量或更换为其他种类抗组胺药。
预后
治愈情况
部分患者去除病因或诱因后可自愈,50%仅有风团的患者可在一年内治愈。
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具有风团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患者症状可持续多年。
危害性
患者常伴有瘙痒,影响睡眠、工作和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若出现在皮肤裸露部位,影响美观,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严重情况下,可因喉头水肿、呼吸道阻塞发生窒息风险,或因休克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明确为食物接触性荨麻疹者,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此类食物。
其他类型荨麻疹,饮食无特别注意,建议饮食清淡,均衡营养。
生活管理
正确认识疾病带来的影响,日常生活保持规律,心情愉悦。
衣着应当宽松、舒适,尽量穿全棉衣物,避免皮肤过度摩擦。
避免外伤引起的刮擦或使用刺激性卫生用品。
接触性荨麻疹患者,避免接触变应原(食物、药品、花粉等)或含食品添加剂的食物等。
如对紫外线过敏者,外出时尽量对皮肤进行遮挡并涂抹防晒霜。
运动诱发荨麻疹者,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
病情监测
若发生风团症状,应当观察风团数目、瘙痒程度,随身携带抗组胺类药物等以备发作时及时治疗。
若发生呼吸困难、胸闷、喘息(感觉喉咙不通畅)、恶心、腹痛等严重不适症状时,应立即求助或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
预防
避免食用明确或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尽量不吃含食品添加剂的加工食品或已变质的食物等。
遵医嘱使用药物,不要自行用药。
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