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脑供血不足
概述
颈椎病脑供血不足是指由于颈椎因素引起椎动脉狭窄,减慢或阻断椎动脉血流,从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的症状
主要为颈椎结构改变对椎动脉的压迫或牵拉,以及颈椎不稳定刺激交感神经引起的反射性血管收缩
如出现眩晕、猝倒、耳鸣、视力下降、失眠、走路不稳等症状,影响睡眠及生活质量,应及时就医诊疗
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必要时可考虑手术等对因治疗
定义
颈椎病脑供血不足是由于颈椎不稳定、颈椎骨质增生等颈椎病变,牵拉、压迫椎动脉,或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引起椎基底动脉收缩,导致血管狭窄,阻碍动脉血流进入脑部,表现出各种脑部供血不足的症状。
患者可出现眩晕、猝倒、耳鸣、视力下降、失眠、走路不稳等症状,影响睡眠及生活质量。
此类症状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50岁以上男性多见。目前由于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等原因,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发生机制
颈椎不稳定,关节紊乱使椎动脉受压迫或者牵拉,管腔变窄,血流受阻,向上提供给脑部的血流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
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也可能通过压迫或牵拉椎动脉引起脑供血不足。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部肌肉长期牵拉,或者颈椎周围韧带硬化也会引起椎动脉管径较少,从而一定程度限制了脑部的血供。
颈椎因素刺激颈交感神经,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是引起脑供血不足的一个原因。
表现
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常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复视、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恶心、呕吐、失眠、心悸、多梦等多种症状。
症状特征
椎动脉症状
由于颈椎病压迫引起椎动脉血流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患者常伴随眩晕、走路不稳、易跌倒等,甚至猝倒。另外长期脑供血不足易引发记忆力减退、头痛等情况。
发作性眩晕
是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的最典型症状。患者可出现眩晕感,自身不稳或周围环境不稳,严重者不能站立,可能出现不伴有意识障碍的猝倒。此症状常为一过性,与转头或体位突然改变有关,休息可缓解。
迷路症状
为血管受压引起的迷路缺血症状,表现为无外部声源的情况下在耳内或颅内的嗡嗡声,可能为一侧或双侧,持续一段时间,与头颈部转动有关,休息可缓解,严重时可能出现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视力障碍
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视神经供血减少,引起视觉改变,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减退、复视等,甚至可能出现短暂失明。
头痛
以颞部为主,表现为血管搏动性跳痛,休息可缓解。
交感神经症状
如颈椎病引起交感神经受刺激,会引起交感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心悸、多汗、失眠等,伴随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恶心呕吐
恶心为交感神经受压迫引起的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引起上腹部不适感,从而引发呕吐,也可单独出现。同时可伴有头晕、心慌、血压降低、心率减慢等情况。
精神症状
长期脑供血不足,可能引起长期神经营养不良,引发失眠、记忆力减退、多梦等情况。严重者可能影响到情绪,出现焦虑抑郁症状。
伴随症状
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多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颈椎结构改变引起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刺激,因此常常合并其他类型的颈椎病亚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
部分患者以椎动脉型为主,合并脊神经根受压。此类患者可出现颈、肩、手臂或后背部位放射痛,多以单侧为主,可有局部麻木感,休息可缓解,劳累诱发。
脊髓型颈椎病
部分患者以椎动脉型为主,但由于颈椎或颈椎间盘退变压迫脊髓,出现脊髓受压的表现,可出现手指麻木、精细动作难以完成、下肢无力、走路脚踩棉花感、以及自主神经症状如温度感觉异常等。
原因
疾病因素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病脑供血不足这一症状的主要原因与颈椎有关,包括颈椎不稳定、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从而引起椎动脉受压或牵拉,引起上行至脑部的血流减少。
交感型颈椎病
颈椎不稳定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反射性引起椎基底动脉收缩,从而进入脑部血流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
颈型颈椎病
颈部生理曲度变直、颈部肌肉紧张也可能引起椎动脉受刺激或牵拉,引起血流减少。
非疾病因素
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低头、高枕卧位等。
不适当的颈肩部运动或颈部受凉、咽喉部炎症等。
就医
偶发的头晕可能无需特殊处理,但如果出现猝倒或相应症状引起睡眠受影响或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则常常需要就医进行处置。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发作性眩晕,与头部旋转或者体位突然改变有关,并有过猝倒情况发生。
步态不稳,容易摔跤,影响日常生活。
出现恶心、呕吐、失眠、心悸、多汗等交感神经症状,发作频繁。
出现耳鸣、听力下降、视物模糊等可能由于脑部功能受影响相关症状时。
需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以上症状发作频繁,影响生活质量,尤其对于睡眠、认知功能有影响,甚至时常摔倒,建议尽早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就诊科室
出现眩晕、耳鸣、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神经内科。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于相应科室就诊:
如出现步态不稳,转头引起视物旋转、颈部疼痛等提示颈椎退行性变等情况,建议于疼痛科、神经外科或脊柱外科就诊;
如以上症状突然加重,或出现猝倒、意识不清、半身功能障碍等情况,建议及时急诊就诊进行第一时间对症处理。
由于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眩晕发作病程有多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是否有明确的诱发因素比如转头、体位改变等,通过何种方式可以缓解。
眩晕发作时是否有猝倒,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时间、发作时是否有意识不清,摔倒时有哪些部位受伤,做过何种处理。
除眩晕外,是否有其他症状,如头痛、颈痛、行走不稳、上肢麻木或疼痛、无力、排尿排便异常等情况。
是否有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心悸、耳鸣、视物模糊等。
发作以来睡眠情况如何,是否有情绪方面的变化。
病史清单
发病以来,是否在其他医院、科室进行过诊治?曾用过何种药物,是否有缓解?
有无相关影像检查结果,如颈椎X线、颅脑或颈椎CT、颈椎磁共振检查(MRI)、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椎动脉血管造影等?
家中是否有直系亲属有类似情况?
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或神经系统疾病?
是否在用其他药物?
相关检查
查体
转颈试验:又称椎动脉试验,可协助明确是否有椎动脉血流不足的情况。
神经系统查体:如意识检查、瞳孔对光反射、视野检查、听力测试、步态、肌力、肌张力、感觉、病理征等,明确有无神经系统疾病。
颈椎病专科检查:如臂丛牵拉试验、引颈试验、顶部叩击试验等,明确有无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
常用辅助检查
血管超声: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明确脑部血供及椎动脉血流情况,评估是否有受压、狭窄、缺血情况。
颈椎X线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动力位,明确有无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骨质增生或不稳定等情况,协助评估椎动脉受压情况。
CT检查:包括颅脑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和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前者可以明确脑供血不足情况,后者可明确椎动脉血流灌注情况。
颈椎磁共振检查(MRI):是颈椎病确诊的金标准,可较清晰地显示颈椎、颈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情况,明确颈椎退行性变的程度。
颈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相比于MRI更侧重于血管成像,可明确椎动脉走行及狭窄情况,明确椎动脉型颈椎病严重程度。
椎动脉造影:是明确椎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并明确椎动脉狭窄、迂曲的原因和部位。
其他辅助检查
肌电图检查:可通过判断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变化,协助明确颈椎病对外周神经的损伤程度。
各项评估量表:脑梗死、血管性痴呆、抑郁症、神经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也可表现出类似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此时需要使用相关量表进行评估。
如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可协助判断患者认知、意识、精神、情绪方面异常,协助下一步诊治。
缓解
治疗原则
大部分颈椎病脑供血不足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不影响日常生活,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适当功能锻炼、注意休息改善
急性发作的或影响日常生活的脑供血不足患者,可通过适当保守治疗改善颈椎病症状及改善脑部供血。
对于引起交感神经症状的患者,可针对其症状进行对症处理。
卧床、牵引、非药物治疗等方式也可改善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症状。
如出现眩晕猝倒等症状,或者走路不稳、易摔倒,有相关影像学证据支持,或长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症状缓解
生活习惯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枕头过高、长期低头等不良生活方式,避免久坐、劳累,调节工作及生活环境保持舒适。
适当颈肩功能锻炼,预防跌倒,注意保暖,适当通风。
饮食建议
规律饮食,注意均衡、营养、卫生,合理补充钙质、蛋白质及维生素。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重油重盐饮食。
心理护理
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适当进行记忆训练,培养兴趣爱好,适当户外运动,保持情绪稳定。
必要时心理咨询或情绪类药物调节。
药物治疗
如患者有颈项部疼痛,可考虑加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如塞来昔布、布洛芬等,改善炎症性疼痛。
如出现眩晕情况,可使用地芬尼多等抗眩晕非处方药物,同时可改善恶心、呕吐等症状。
如出现失眠、多汗、恶心呕吐等,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营养神经,并可一定程度起到止吐作用,必要时加用谷维素等适当改善神经症。
针对小儿患者、孕妇,在药物使用上可能与其他人群不同,通常建议咨询医生。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能会开具以下药物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脑组织缺血性损伤,同时改善老年性脑功能障碍和情绪波动。
组胺类药物:倍他司汀为新型组胺类药物,可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前庭功能,缓解眩晕症状,解除眩晕、耳鸣、恶心等症状,并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眩晕、耳鸣等。
镇静、抗焦虑药:苯二氮䓬药物:可改善颈椎病引起的交感神经症状,如失眠、焦虑等,同时有放松肌肉等作用。
血管扩张药物:如丹参银杏叶提取物等,可活血通络,改善血供。
非药物治疗
卧床休息,使用颈椎枕,适当功能锻炼,可以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减轻脊柱压力,减轻炎症反应。必要时可佩戴支具保护颈椎;
牵引治疗,可有效改善颈椎关节错位及生理曲度,改善对椎动脉压迫,调整椎体序列及稳定性,有利于症状缓解。
医生还可能使用中医针灸。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
如患者出现眩晕猝倒症状,结合MRI或MRA明确有颈椎退行性变压迫血管引起,同时经过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通过手术治疗改善症状。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