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黄色瘤病
概述
病因
该病是由于脂质蛋白代谢障碍、含量增高或结构变异,沉积在皮肤或肌腱上而发生的。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黄色瘤病与遗传有关,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血脂代谢异常及系统表现。继发性黄色瘤病是由其他疾病导致血脂代谢异常和血脂增高而引起的黄色瘤病。
易发人群: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脂高的人;长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的人;家族中有脂质代谢障碍疾病史及皮肤病史的人。
诱发因素:糖尿病、淋巴瘤、肝功能障碍、胰腺炎、肾病等,可诱发此病。
症状
根据发病部位和形态特点,皮肤黄色瘤病可以分为结节性黄瘤、扁平黄瘤、发疹性黄瘤、睑黄瘤和腱黄瘤五种类型。
1.睑黄瘤
(1)好发部位
睑黄瘤好发于双眼上睑和内眦,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黄瘤病。
(2)主要表现
初起为一个或数个针头大的淡黄色小丘疹,位于两侧上眼睑的内侧。皮损逐渐扩大隆起而成柔软、扁平的淡黄色斑块,呈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基本对称,严重时可逐渐蔓延,覆盖两侧上眼睑的大半部,也可由内侧向上、下眼睑外侧扩展而呈马蹄形,不会超越眼眶范围,持续存在,但无自觉症状。
2.结节性黄瘤
(1)好发部位
结节性黄瘤好发于关节伸面,尤其是肘关节、膝关节,也可累及踝关节、指(趾)关节、腋窝、腹股沟,以及面部、臀部的皮肤和黏膜。
(2)主要表现
多为黄色、黄红色扁平或隆起的圆形结节,质地坚实,无自觉症状。
3.扁平黄瘤
(1)好发部位
扁平黄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尤其常见于手掌。
(2)主要表现
为黄色或橘黄色扁平丘疹或斑块,边界清楚。
4.发疹性黄瘤
(1)好发部位
常见于背部、臀部及四肢伸面,偶见于口唇、眼睑。
(2)主要表现
初起突然出现多个小丘疹,针头至粟粒大小,呈圆锥形,黄红或橘红色,散发或聚集成群,可出现于口腔黏膜。继续发展,皮损质软,边缘呈淡红或紫红色,形成基底红晕,可有轻微疼痛,偶有瘙痒,数周或数年后红晕消失,呈蜡黄色,可自行消退,亦可复发;伴有瘙痒或压痛。
5.腱黄瘤
(1)好发部位
腱黄瘤常见于跟腱和手足的伸肌腱,也可发生在骨隆突处如踝、胫骨粗隆和肘部的骨膜上,结节不与皮肤黏连,上面的皮肤正常。
(2)主要表现
检查
1.体格检查
2.血液检查
可以了解脂蛋白的代谢情况,明确是否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
3.组织病理学检查
各种类型皮肤黄瘤病的病理改变基本一致,真皮中可见泡沫细胞,早期损害有炎症细胞,退行期皮损则有成纤维细胞增生。
诊断
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即可确诊。
治疗
皮肤黄色瘤病的治疗主要可以分为局部皮肤治疗和全身治疗,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
1.药物治疗
伴有高脂蛋白血症者,可以使用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
2.物理治疗
常用的方法有液氮冷冻、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等,适用于结节、斑块损害较小的治疗。
3.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或电凝术等方法也可以治疗皮肤黄色瘤病,主要适用于较大的结节或斑块。
预防
1.注意饮食
平时应注意低脂、高蛋白饮食,尽量少吃动物内脏、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
2.定期体检
家族中有脂质代谢障碍疾病史或皮肤病史者时,应定期体检,有效预防多种疾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