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脂腺异位症
概述
皮脂腺异位症是皮脂腺的生理变异及异常增生
表现为唇、口腔黏膜或外阴有针头大小淡黄色小丘疹或稍隆起扁平丘疹
病因不明,目前认为与遗传、内分泌、局部刺激、创伤或药物等因素有关
不损害健康,无须治疗。影响美观者可采用药物、手术、物理治疗
定义
皮脂腺异位症是发生在唇部、口腔黏膜及外生殖器部位的皮脂腺生理变异,是一种常见的皮脂腺疾病。
发病情况
国内外并无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在国外该病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
国内资料显示,该病多在青春期后发生,中年人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国外资料显示,该病多见于13~35岁的女性中。
病因
致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先天性皮脂腺异位。
内分泌紊乱
本病常于青春期发病,然后皮损逐渐增多,到成年期稳定,因此可能与内分泌紊乱有密切关系。
雄激素分泌过多可能是病因之一,有痤疮、油脂分泌过多、雄激素性脱发的中年男性更易发病。
局部刺激
长期接触刺激性物品(如烟草、巴豆油、苯扎溴铵、柠檬醛等)等可能会促使本病发生。
长期使用化学成分复杂的护肤品、化妆品,可能会诱发本病。
长期受强烈紫外线照射(如太阳光暴晒)也可能会诱发本病。
皮肤创伤:皮肤黏膜受到创伤后破损,可能是本病的病因之一。
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免疫力受药效影响而降低,容易发生本病。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人员推测顶泌汗腺导管阻塞而破裂,会在导管靠近毛囊的地方引起炎症可能是本病的发病机制。激素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发展中起作用。
皮肤黏膜破损、病毒感染等因素,容易导致局部皮肤遗留瘢痕,促使皮脂腺异位生长,引发本病。
内分泌紊乱、雄激素分泌增多,会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刺激皮脂腺变性或增生,引发本病。
皮肤长期受到局部刺激,也会发生损伤,影响皮脂腺的正常生长,引发本病。
症状
主要症状
部位
全身有皮肤黏膜的部位都可发病。
多见于口腔黏膜、唇部。尤其是上唇、颊黏膜。
外生殖器及乳晕部位也多见。男性见于阴茎、包皮、系带等部位,女性见于大阴唇、小阴唇等。
典型皮损
丘疹
皮肤黏膜上出现针头大小(直径1~3毫米)的小丘疹,或无明显隆起的扁平丘疹。
丘疹为淡黄色、黄白色,少数为淡白色。
丘疹隆起不明显,仅稍高于皮肤表面。
病变部位的皮肤或黏膜绷紧拉紧时,丘疹更加明显,触摸时有细小泥沙样感。
丘疹数目不定,一般数量较多。常散在独立分布,也可密集分布但不发生融合。
斑片
部分密集分布的丘疹,可融合成形状不规则的黄白色斑片。
斑片表面光滑,边界清楚。
其他症状
本病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不适症状(如瘙痒、肿胀、疼痛、干燥等)。
少数人可有局部轻微的刺激感、烧灼样不适。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尽量避免搔抓患处,以免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疹或肿物的?
皮疹或肿物发生的部位有哪些?单侧还是双侧?单发还是多发?
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
皮疹或肿物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近期是否有创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皮肤镜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免疫抑制剂(口服、注射):环孢素、甲氨蝶呤
其他:维生素片/胶囊、蛋白粉、其他保健品
诊断
诊断依据
皮脂腺异位症主要依靠病史、症状、皮肤科体格检查即可初步确诊,如果皮损表现不典型,可能需要做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诊和排除其他疾病。
病史
局部皮肤黏膜有创伤病史。
受到长时间的局部皮肤刺激。
有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唇、外阴、口腔皮肤黏膜上针头大小、淡黄色丘疹或扁平丘疹,隆起不明显,数量较多,多散在分布。
可有皮肤黏膜上黄白色不规则斑片,表面光滑,边界清楚。
不伴有明显不适。
体征
皮肤或黏膜绷紧拉紧时,丘疹更明显,触摸时有细小泥沙样感。
其他检查
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检查可发现以毛囊为中心的丘疹,受创的末梢毛发和黑头。
组织病理学检查
有创检查,需要取病变部位的皮肤组织作为标本在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
检查结果显示小而成熟的皮脂腺小叶包绕着皮脂腺导管,皮脂腺腺体独立。
鉴别诊断
尖锐湿疣
相似点:均可为发生于外生殖器上的皮肤损害。
不同点:尖锐湿疣的皮损常见于男性包皮、冠状沟、阴茎头,女性大小阴唇、阴道口,以及肛门周围。皮损为淡红色明显隆起的菜花状、鸡冠状、乳头状、蕈状突起,可在短期内明显增多增大。有传染性,醋酸白试验为阳性结果。
黏膜扁平苔藓
相似点:均可为口腔黏膜上扁平丘疹。
不同点:黏膜扁平苔藓表现为口腔黏膜上有乳白色网状条纹,舌背可见浸润性白斑,无自觉症状。无黄白色丘疹。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麻疹黏膜疹
相似点:均可为发生于口腔黏膜的皮肤损害。
不同点:麻疹黏膜疹是麻疹发病早期的特征性表现,为一过性皮疹,发病前有发热,眼结膜充血、怕光、流泪等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腔颊黏膜上针尖大小的灰白斑点,周围有红晕,1~2天迅速布满颊黏膜,出疹后迅速消退。
粟丘疹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面部和外阴的黄白色的小丘疹,或呈局限性斑块状。
不同点:粟丘疹为坚实小丘疹,1~2毫米,挑破可有皮质样物质排出。多为单发,多数患者是中年妇女。需要通过组织病理学鉴别。
珍珠样阴茎丘疹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阴茎上出现丘疹。
不同点:珍珠样阴茎丘疹表现为环绕阴茎冠状沟处的珍珠状、皮色或淡红色的半透明丘疹,0.5~1毫米,沿冠状沟排列成行。丘疹互不融合,有时包绕整个冠状沟,偶尔也分布于龟头及阴茎系带上。其丘疹更圆、更明显。损害质较硬,无压痛,也不破溃。需要通过组织病理学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和原则
本病为良性病变,一般不会恶变,也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因此一般无须治疗。
求美者,可通过治疗消除或减轻皮损,改善外观。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异维A酸治疗本病可能有效,其原理主要是缩小皮脂腺组织、抑制皮脂腺活性,从而减少皮脂分泌。
应注意,异维A酸有致畸作用,妊娠妇女不应使用,用药后6个月内应严格避孕。
提醒: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用药,否则可能造成皮肤损害或遗留瘢痕。不可自行寻求偏方治疗,以免损伤皮肤或造成病情加重。
手术治疗
可采用微创手术直接切除局部病变组织,但切除面积较大者容易遗留瘢痕。
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药物,预防继发感染。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术后3天不可沾水,结痂脱落前不可摩擦创面。
外出时,要注意避免创面受紫外线照射。
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高营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本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冷冻治疗、电灼治疗、激光治疗、同位素治疗等。
冷冻治疗
低温液氮作用在病变组织,使异常的皮脂腺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治疗后可能会有局部肿胀、水疱、大疱等不良反应,疱液过多应请医生处理。
治疗后会有创面,应保持清洁、干燥,7天内不要沾水,每日涂抹抗生素药膏等预防感染。
结痂后应自然脱落,不可撕掉或擦洗掉。
如果皮损较多,可能需要分批多次治疗,需待结痂脱落再进行下一次治疗。
电灼治疗
一般仅用于皮损数量少、面积小者,面积较大时容易遗留瘢痕或继发感染。
主要采用高频电针或电刀切除病变皮脂腺部位。
创面出现红肿、流脓等表现时,应及时就诊。
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可精准烧灼或切割病变,皮损直径较小者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但有可能未能完全去除病变组织。
治疗后有创面,一般不出血,可能会遗留瘢痕,因此要做好护理工作。
如果创面有明显疼痛,可用柔软的毛巾或纱布包裹冰块进行冷敷,以减轻疼痛。
同位素敷贴
使用同位素锶-90敷贴于皮损部位,初期皮肤颜色加深,待破溃结痂后转为正常肤色。
疗程约为1周。
此疗法一般不会造成瘢痕,但治疗后有可能复发。
注意事项
各种治疗都会出现创面,要保持创面干燥、卫生。
口腔黏膜的创面无法避免沾到口水,但要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餐后漱口,按时用药,以免继发感染。
如果创面出现水疱,不可自行挤破,建议到医院由医生处理。
创面早期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烧灼感,必要时可局部冷敷10~15分钟,用柔软毛巾包裹冰块避免冻伤。
不可搔抓创面,以免破溃感染,甚至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预后
治愈情况
本病一般不能自愈,皮损可能会越长越多。
本病不损害健康,一般无须治疗。
通过治疗可消除或减轻皮损,改善外观。
治疗后有可能会复发。
危害性
影响美观,造成心理问题:发生在上唇等暴露部位的皮损,会影响美观,严重时可能会造成自卑等心理问题。
继发感染、遗留瘢痕:接受治疗时,采取的物理、药物、手术治疗措施,会造成创面,有继发感染、遗留瘢痕的风险,与个人体质及护理工作有关。
日常
日常管理
皮肤管理
如果皮损在口腔黏膜和唇部,治疗当天可以吃温凉、软糯食物,避免辛辣热烫食物。治疗后一周内都要以软食为主,避免硬物损伤创面。
如果皮损在口腔黏膜和唇部,治疗后应少说话,减少口唇活动。
皮损在外阴部,治疗后应穿宽松衣裤,减少行走、活动,避免摩擦创面。
做好皮肤清洁工作,避免皮脂腺堵塞,根据个人肤质选择适宜的清洁剂,但最好避免刺激性过强的清洁剂(如香皂)。
每日早晚洁面(皮肤较干可少用清洁剂),以温水为宜,不要过度清洗或揉搓皮肤。
饮食管理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保证食物多元化。
宜进食高蛋白食物,如鸡蛋清、牛奶等。
避免使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洋葱、大蒜、烈性酒等。
控制油脂摄入,少吃肥肉以及油条等煎炸食物。
其他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适度运动(如每周运动3~5次),运动时不宜带妆,出汗后及时洗脸、洗澡以保持皮肤清洁。
预防
本病病因不明,主要针对可疑病因进行预防。
青春期注意皮脂分泌情况,每天做好面部清洁。
积极改善、治疗内分泌紊乱。雄激素分泌过多者,应及时治疗,尤其是有痤疮、油脂分泌过多、雄激素性脱发的中年人。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避免压力过大。
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清淡饮食(低盐、低糖、少油),保持营养均衡。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成分复杂的化妆品、护肤品、唇膏。
避免皮肤长期接触刺激性物质,如因工作性质无法避免,要做好皮肤防护。
避免皮肤受强烈紫外线照射,外出做好防晒。
保护皮肤及黏膜,出现创伤后积极治疗,预防感染、瘢痕。
避免滥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严格遵医嘱用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