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丘疹
概述
粟丘疹为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潴留性囊肿,属于微型的表皮样囊肿
表现为皮肤出现黄白色、坚实性丘疹或水肿性斑块上有多发丘疹
原发性粟丘疹与遗传有关,继发性粟丘疹与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损伤有关
一般不需要治疗,求美者如需治疗,可用药物治疗、针刺治疗、物理治疗等
定义
粟丘疹为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潴留性囊肿,表现为多个白色或黄白色坚硬小丘疹,表面光滑,直径1~2mm,像粟粒,因而称为粟丘疹。
分类
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
原发性粟丘疹:从新生儿期开始,损害可自然消退。新生儿粟丘疹多在出生后4周内自行消退。
继发性粟丘疹:常发生在外伤、皮肤病或药物治疗后。
发病情况
粟丘疹极为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40%~50%的婴儿有粟丘疹。
病因
致病原因
原发性粟丘疹
原发性粟丘疹病因未明,皮损自行发生,被认为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
继发性粟丘疹
继发性粟丘疹通常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损伤引起。
皮肤创伤:如搔抓、手术、烧伤等。
美容治疗,如皮肤磨削术。
水疱性皮肤病,如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药物治疗,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诱发萎缩。
发病机制
粟丘疹的发生机制可能如下。
原发性粟丘疹由未发育的皮脂腺或毳毛漏斗部下端的上皮所形成,上皮细胞构成有壁囊腔,囊肿壁由表皮组成,囊内为角化鳞屑。
继发性粟丘疹与毛囊或小汗腺受损有关,并将部分表皮带入真皮内导致粟丘疹。
症状
主要症状
发病部位
原发性粟丘疹好发于颜面(如眼睑周围)及女性外阴,继发性粟丘疹则发生于皮肤受损或病变部位。
皮损特点
典型皮损为黄白色、坚实性丘疹,直径1~2毫米,表面光滑,不发生融合,挤压可排出坚实的角质样球状颗粒。
皮损也可以表现为局限性水肿性斑块内出现多发性丘疹,为斑块粟丘疹,常发生在耳后。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皮肤出现黄白色、坚实性丘疹或水肿性斑块上有多发丘疹,影响了容貌或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不要化妆,以免遮盖病变影响医生观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肤病变的?主要在哪些部位?
皮肤病变有变化吗?比如数量不断增多、破溃、排出颗粒状物等?
有没有其他不适,比如瘙痒、灼痛等症状?
病史清单
皮肤是否出现过外伤?有没有做过手术?
皮损部位之前有没有患过皮肤病,如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
近期有没有做过医学美容?做的什么项目?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外伤、烧伤或手术史,或创伤性医学美容史。
可能有水疱性皮肤病史,如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可能有局部糖皮质激素使用史。
临床表现
皮肤出现黄白色、坚实性丘疹,或水肿性斑块内发生多发性的丘疹。
挤压可有坚实的角质样球状颗粒排出。
病理检查
粟丘疹一般不需要做病理检查,可在鉴别诊断时采用。
鉴别诊断
胶样粟丘疹
皮损往往在儿童时期开始出现,不引起自觉症状,到成年时才消失。部分患者成年时起病,多数在2~3年内停止发展,以后不再变化。
主要发生于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
皮损是半透明的淡黄或橘黄色坚实丘疹。
眼睑汗管瘤
好发于成年女性,尤其常见于下眼皮及其附近。
皮损往往对称发生,群集性淡黄色柔软丘疹,不融合,瘤体一般夏季较为饱满,冬季较轻。
治疗
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皮损多发影响美观,或有不适,可采取药物治疗、针刺、物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对于面部多发的粟丘疹,局部外用维A酸疗法有助于减少数量,对皮损清除有帮助。
维A酸有明确致畸作用,妊娠期女性或有妊娠计划者避免使用。
其他治疗
局部消毒后用针挑破表皮,挤出黄白色小颗粒而去除。可以借助于粉刺挤压器。
物理治疗:激光消融和电干燥法也可以作为治疗选择。
预后
治愈情况
粟丘疹一般不需治疗。
新生儿粟丘疹多在出生后4周内自行消退。
如需治疗,挤出粟丘疹的黄色颗粒可去除皮损,预后良好。
危害性
面部的粟丘疹影响美观,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可能影响日常生活。
日常
日常管理
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和生活管理。如果进行激光消融等物理治疗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皮肤护理
治疗前不可涂擦药物及化妆品。
若治疗部位出现瘙痒或其他不适,可咨询医生处理,切勿搔抓。
治疗后保持创面清洁,以免感染。
治疗后注意防晒,避免阳光直射,外出做好防护,如戴太阳帽、打伞,外用防晒产品等。
预防
避免皮肤外伤、烧伤等造成的皮肤损伤。医学美容治疗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操作后遵医嘱进行皮肤护理。
如果患有皮肤疾病,建议及时治疗,出现瘙痒,避免摩擦、搔抓,可以冷敷或在医生指导下涂抹相关制剂止痒。
遵医嘱使用药物,不自行使用皮肤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软膏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