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湿疹
概述
外阴湿疹是发生在女性大小阴唇及附近皮肤,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
表现为外阴弥漫性潮红,出现丘疹、丘疱疹,或皮肤粗糙、增厚,伴明显瘙痒
由内外部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外阴湿疹发生
外阴湿疹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定义
外阴湿疹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湿疹。
外阴湿疹是累及女性大小阴唇及附近皮肤,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
分型
按照病程可以分为急性外阴湿疹和慢性外阴湿疹。
病因
致病原因
外部因素
刺激性因素
肥皂、外阴洗液、紧身内裤、不透气的卫生巾等刺激物。
局部体液刺激,如阴道分泌物增多、尿瘘等。
变应性因素
食物,如小麦、花生、大豆等谷物,生肉、动物内脏等。
化学物质,如护体乳、芳香剂、合成纤维、染料等。
机械损伤
如长期摩擦、搔抓等。
内部因素
体内过敏原
体内某些新陈代谢产物,肠道寄生虫、消化道疾病等,可产生自身抗原等。
神经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忧郁等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发生紊乱,使皮肤对各种刺激因子易感性增高,从而诱发湿疹。
其他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可增加湿疹患病风险。
发病机制
湿疹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多认为是在身体内部因素基础上,由多种身体外部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变态反应、皮肤刺激等免疫性机制及非免疫性机制都参与了发病过程。
症状
主要症状
发病部位
外阴湿疹主要发生在大小阴唇及附近皮肤。
皮损特点
急性期
主要表现为出现针头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外阴呈弥漫性潮红,无明显界限,伴有灼热感、剧烈瘙痒。
因瘙痒搔抓,可见到糜烂性抓痕,也可出现局部感染。
慢性期
由于外阴瘙痒反复搔抓可形成血痂,局部皮肤粗糙、增厚,可有苔藓样变,边界清楚,表面可有鳞屑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发现外阴及附近部位皮肤出现潮红、丘疹、小水疱或者皮肤干燥苔藓化,伴随瘙痒感时,建议及时就医。
妇科
外阴部瘙痒明显,也可就诊于妇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可适当用温水清洁外阴,避免热水刺激,避免搔抓。
可携带皮肤病变发展过程中的拍照记录,以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出现外阴皮肤病变的?
是否伴随瘙痒或者灼痛感?
是否有渗出?是否有皮肤糜烂或破溃?
是否有缓解或者加重?什么情况下缓解或加重?
是否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多久?
病史清单
平时卫生情况如何?是否有漏尿
是否经常用肥皂、洗液或者热水等清洁外阴?
是否经常使用卫生护垫、卫生巾、尿不湿等不透气卫生用品?
平时接触哪些物质?有过敏症状吗?
是否患有糖尿病、肠道疾病、尿失禁或其他需要卧床或活动不便的疾病等?
检查清单
近三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皮肤镜
皮肤组织病理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外用皮肤清洁剂:硼酸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地奈德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
外用抗生素: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
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
口服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外阴可有刺激性物质接触史,如肥皂、洗液、紧身内裤、不透气的卫生巾等。
可有食物过敏史等。
可能患消化道疾病、糖尿病等。
临床表现
常累及大小阴唇及附近皮肤。
急性期出现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外阴皮肤潮红,伴有明显瘙痒。
慢性期局部皮肤粗糙、增厚,可有苔藓样变,边界清楚,表面可有鳞屑
斑贴试验
这是一种测试过敏原(变应原)的方法,将含变应原的胶带贴于皮肤,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皮肤变化,判断机体过敏状态。用于临床诊断变态反应性疾病,阳性可提示特异性过敏原。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急性期合并细菌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不是外阴湿疹的常规检查,当不能确诊或怀疑是肿瘤时,可进行病变区组织病理检查,协助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外阴黏膜白斑
女性黏膜白斑主要见于40岁以上女性。
损害主要累及阴蒂、小阴唇及大阴唇黏膜部分,为灰白色斑伴角化过度,伴剧烈瘙痒。
病理检查可协助鉴别。
外阴湿疹样癌(外阴佩吉特病)
外阴湿疹样癌患者外阴部病灶高出皮肤,局部增厚,有硬结,表面有脱屑,常有色素减退类似白斑,外阴瘙痒及烧灼感。
病理检查可协助鉴别。
外阴瘙痒症(神经性皮炎)
一般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瘙痒为本病特征性表现,可有烧灼、蚁行感等。
常因搔抓引起血痂、抓痕或苔藓化
外阴银屑病
银屑病无渗出,皮损边界清楚,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
治疗
外阴湿疹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一般治疗
去除致敏或刺激性物质,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外阴部位,至少10~30分钟。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不要用肥皂清洗皮损,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
避免明确的过敏物质,避免饮酒及进食辛辣刺激性食品。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治疗全身慢性疾病,如肠道寄生虫、糖尿病、精神神经异常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治疗
急性期治疗
无渗液时外用止痒药,如1%含酚炉甘石洗剂。
有渗液时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冷湿敷。
有红斑、水疱、渗出不明显时,可以涂氧化锌油膏。
若出现糜烂面,可以用3%硼酸水醋酸溶液或复方硫酸铜外洗。
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可选用相应的抗细菌和抗真菌药膏,如夫西地酸软膏、咪康唑等。
慢性期治疗
慢性期的治疗主要是止痒,促进炎症吸收。
可以选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涂擦,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氟轻松糠酸莫米松等。
瘙痒症状严重时,可局部冷敷或涂擦5%~10%的复方松馏油软膏、2%冰片等缓解症状。
系统性治疗
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
组胺药物,如依巴斯汀内服等有止痒的作用。
口服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
外阴湿疹一般不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全身系统性治疗。
皮损严重、炎症显著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治疗。
中医治疗
湿疹属于中医“湿疮”“浸淫疮”“血风疮”“粟疮”的范畴,需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施治。
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方剂、外用中药洗剂或膏剂、熏洗等。
特别提醒:秘方、偏方、民间土方等方法治疗湿疹没有科学依据,适应证、有效性也不明确,安全性难以保证,不建议使用。
预后
治愈情况
去除病因,通过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但容易复发。
月经及分泌物的刺激可使病程呈慢性,比较难治愈。
危害性
外阴湿疹常引起剧烈瘙痒,可能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剧烈瘙痒的部位可能因搔抓造成皮肤破损,从而继发感染。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刺激性食物
避免生姜、生蒜、生葱、辣椒、芥末、咖喱等食物或调味品。
避免煎炸、油腻、刺激类食物,如油条、炸鸡、麻辣火锅等。
避免饮用浓茶、咖啡、酒等饮品。
避免易过敏的食物
避免食用明确过敏的食物。
尽量少吃鱼、虾等易过敏的食物。
皮肤护理
穿宽松透气、清洁、柔软的棉质内衣,减少摩擦。
有瘙痒时避免搔抓,可用手掌按压、拍打或按摩以代替搔抓。
冷湿敷降低局部皮肤温度,减轻瘙痒。
洗澡不宜过勤,用温水冲洗,避免热水烫洗、肥皂擦洗等。
生活管理
远离炎热、潮湿的环境,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
避免久坐,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衣物。
生活要规律,忌熬夜、过度劳累,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理调节
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避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预防
穿宽松透气、清洁、柔软的纯棉内衣,不要穿化纤内裤和紧身裤,勤换衣物。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肥皂、热水烫洗。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消化道疾病、尿瘘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