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状角质松解症
概述
窝状角质松解症是一种少见的足掌或足跟部细菌感染导致的角质层局限性剥蚀
主要症状包括足部多汗、恶臭,鳞屑和窝状损害
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和潮湿、细菌感染有关
治疗大多以外用抗生素为主
定义
窝状角质松解症也称为沟状跖部角质松解症,是一种少见的足部皮肤细菌感染,主要见于湿热地区。
发病情况
本病临床少见,多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湿热地区。
该病主要发生在青年男性,儿童很少被累积。
文献报道该病分布于全世界各地,无种族差别,热带赤脚人群中更为常见,运动员(尤其是摔跤和武术)、海洋工人、军人、农民、手足多汗者也是易发人群[5]。
病因
致病原因
目前认为窝状角质松解症多因细菌感染、潮湿所致,棒状杆菌、放线菌、刚果嗜皮菌和微球菌等致病菌产生蛋白水解酶分解角蛋白,导致角质层剥蚀。
高危因素
以下人群更容易患窝状角质松解症。
长期密切接触泥土和水的人群。
长时间穿不透气鞋的工人、军人或运动员等更易患病;夏季加重,冬季减轻。
足部多汗者。
肥胖、糖尿病和免疫缺陷者。
发病机制
本病常由微生物感染和局部多汗引起。足部皮肤pH值增加、多汗及封闭的环境中,细菌大量增殖产生蛋白酶和硫化合物,蛋白酶消化角蛋白,破坏角质层,产生特有的皮肤表现,硫化物导致恶臭。
症状
主要症状
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报道88.7%患者足部有异味,69.8%的患者足部分泌黏液性或湿滑的汗液。
好发部位:跖部及趾下面,趾腹、跖趾垫、足后跟、趾间;也可发生于手、背等部位。
典型皮损:散在分布环状或多灶性窝状的浅表剥蚀和细长的浅表糜烂,直径约2~4毫米,边缘绕以深的黑沟而呈火山口状,可融合成不规则状。皮损呈肤色、褐色或黑色,偶呈绿色。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若出现足部多汗、异味明显,足底出现窝状皮肤损害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可用手机拍照记录手足部皮肤变化情况。
足部不要提前用消毒液、杀菌剂泡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足部有无明显的多汗?
足底部皮肤是否有粗糙、皮肤点状脱屑、角质脱落等症状?
足部皮肤是否有浸渍发白?是否伴有恶臭?
上述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
上述症状是否有季节性?
上述症状持续了多久?
在什么情况下上述症状会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有湿热的工作环境?
是否有高湿环境下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鞋,无法及时更换晾晒等情况?
是否长期脚汗多?
是否有肥胖、糖尿病等病史?
身边的人是否有类似症状?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外用抗菌药:如红霉素软膏、夫西地酸软膏等。
口服抗菌药:如红霉素、克林霉素、米诺环素等。
诊断
诊断依据
本病主要是通过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诊断,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辅助鉴别诊断。
病史
有长期密切接触泥土和水的情况。
有长时间穿不透气鞋,无法及时更换的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
一般无瘙痒、疼痛等自觉症状。
多伴有患处多汗、分泌黏液性汗液和恶臭。
体征
典型特征是足跖部(足底)皮肤角质层呈多个环状或点状剥蚀(凹坑),大小多为2~4毫米,颜色可呈肤色、褐色、黑色或绿色,可融合成不规则状,严重时形成肥厚的斑块。
实验室检查
通常不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如果有鳞屑提示可能合并足癣时,需要进行真菌检测。很少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如果进行可以检测到革兰氏阳性杆菌或球杆菌。
组织病理
病理并不作为常规检查,当临床症状不典型时,可进一步做病理检查确诊。
角质层上部局限性缺损,缺损一般不超过角质层厚度的2/3。缺损周围的角质呈均质化,缺损的基底和壁部可见革兰阳性的球形和丝状细菌。真皮见轻度炎症反应。
皮肤镜检查
皮肤专科的特殊检查,观察皮损比肉眼更清楚、准确。皮肤镜可以看到足底凹坑。
鉴别诊断
足部湿疹
相似点
均可出现足部的皮损,如脱屑、结痂、角质增厚等表现。
不同点
足部湿疹一般双侧同时起病;有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之分,不同分期皮损特点不同,反复发作,症状时轻时重;皮损边界一般不清晰;发作与季节关系不大;瘙痒严重。
窝状角质松解症发作及严重程度与温度、潮湿、多汗有关系,无瘙痒等自觉症状,典型皮损为足底皮肤多个点状皮肤凹坑,伴恶臭。
足癣
相似点
均可有足部多汗、潮湿环境病史,出现足部的症状,如脱屑、脱皮、浸渍、异味等。
不同点
足癣一般单侧起病,发作及严重程度与季节有关系,症状以瘙痒、红斑、水疱、脱屑为特征,反复发作,真菌检查为阳性。
窝状角质松解症发作及严重程度与温度、潮湿、多汗有关系,无瘙痒等自觉症状,典型皮损为足底皮肤多个点状皮肤凹坑,细菌培养见革兰阳性的球形和丝状细菌,真菌检查阴性。
汗疱疹
相似点
均可出现手足部的皮损,如脱屑,结痂等。
不同点
汗疱疹典型损害为表皮下小水疱,水疱干后脱皮,剥露出鲜红嫩肉,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灼热感;好发于手掌、手指侧缘及指端,对称分布;可以自行消退;夏秋季节多见,每年定期反复发作。
窝状角质松解症发作及严重程度与温度、潮湿、多汗有关系,无瘙痒等自觉症状,好发于足部受压部位,典型皮损为足底皮肤多个点状皮肤凹坑,一般不会自行消退及反复发作。
掌跖部二期梅毒疹
相似点
足部均可有环状皮损、脱屑、色素改变等情况,一般均无自觉症状。
不同点
窝状角质松解症发作及严重程度与温度、潮湿、多汗有关系,无瘙痒等自觉症状,典型皮损为足底皮肤多个点状皮肤凹坑。梅毒血清学检查阴性。
治疗
治疗目的:清除病原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
治疗原则:保持患部(主要足部)干燥;通常主要予外用抗生素;效果不佳时可口服抗生素治疗。局部多汗者可外用止汗、消炎溶液外用。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治疗
抗菌药物
止汗剂
若伴多汗、恶臭味的患者可给予10%~20%氯化铝溶液、20%~40%福尔马林溶液或甲醛溶液外用。
A型肉毒毒素
也有报道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有效。
系统治疗
外用抗菌药物效果不佳时可口服红霉素、克林霉素等。
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有禁忌症或效果不佳者,可以口服四环素类药物,如米诺环素等。
8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米诺环素等四环类药物,可能会引起牙齿永久性变色、抑制骨骼生长等。
四环素类药物可通过胎盘、在人乳中分泌,不建议妊娠期使用,哺乳期使用建议考虑停止哺乳。
预后
治愈情况
窝状角质松解症患者及时治疗者一般预后良好。经过规范治疗,通常在2~4周改善、出现皮损消退。未经治疗者,症状可能持续数年,部分患者可逐渐缓解,也可能病情加重。
日常
日常管理
窝状角质松解症患者需要注意,使用吸汗棉袜,并经常换洗。
避免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并注意穿合适的鞋子减少脚部的摩擦。
每天用清水清洗双脚,洗后适当晾干双脚。
运动后注意及时清洁并擦干双脚。
窝状角质松解症可能有一定的传染性,避免与他人共用鞋袜。
预防
避免长期在湿热的环境中工作,避免长期穿闭塞、不透气的鞋、穿棉质袜子。
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者注意及时治疗。
肥胖者注意科学减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