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痣
概述
由胚胎期血管先天发育不良所形成的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
常表现为皮肤淡红、鲜红、暗红或紫蓝色的斑疹、斑片、结节或皮下肿块
由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生或血管官腔扩张/畸形所导致
可采用药物、激光、手术等治疗
定义
血管痣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由胚胎期血管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
血管痣包括血管瘤和血管(或脉管)畸形。
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所致,大部分可自行消退,好发于头面部、颈肩部、四肢及躯干,表现为柔软、鲜红色肿物,高出皮面,边界清楚,压之不褪色。
血管畸形为血管先天发育畸形,血管内皮细胞无异常增生,可终生不消退,血管畸形好发于头面部,皮损表现为淡红、鲜红、暗红或紫蓝色斑片、柔软肿块,可呈结节或分叶状分布。
血管痣预后良好,血管瘤部分皮损可自愈,血管畸形一般不能自行消退,需积极治疗。生长较快或泛发者或累及周围组织器官者可采用药物、激光、手术等治疗方法,但复发率高。
发病情况
血管痣身体各部位均可累及,头面部、颈肩部、四肢及躯干发病率最高。
约3/4的患者出生时已有血管痣皮损,约1/4的患者婴儿期发现皮损,极少数患者成年后才出现症状。
女性患者患病率更高,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2~4。
婴幼儿和雌激素分泌异常的人群更易患病。
病因
致病原因
血管痣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主要认为是血管先天发育不良所导致的。
血管瘤: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所导致。
血管畸形:是脉管系统的发育畸形,主要是由于胚胎枝芽内原始血管的发育障碍或发育异常所造成,而血管内皮细胞无异常增生。
诱发因素
肥胖:脂肪中含有大量的雌性激素,影响肝功能,造成雌性激素失衡,导致雌性激素过多易诱发。
药物:长期应用抗生素类、激素类药物,造成雌激素平增高易诱发。
患有可引起雌激素水平升高的疾病,如乳腺纤维囊性病、乳腺纤维腺瘤、宫体腺癌、子宫平滑肌瘤、乳腺癌等。
生活及饮食不规律:生活不规律、饮食营养不均衡、暴饮暴食、熬夜、精神压力大,会造成内分泌紊乱,导致雌激素偏高。
化妆品:化妆品中化学物质繁杂,若含有的雌性激素过多,长期使用易诱发。
保健品:保健品中含有植物源性或动物源性激素摄入过多,易诱发。
易患因素
低体重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容易得血管痣,可能与机体发育不完善有关。
雌激素分泌异常人群:肥胖、肝功异常等人群好发血管痣,主要和雌激素分泌异常(过高)有关。
症状
主要症状
血管瘤
发病部位
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头面部、颈肩部、四肢及躯干最常见。
皮损特点
早期皮损表现为充血性、擦伤样或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片
出生后3个月为早期增殖期,瘤体迅速增大,明显隆起皮面,形成草莓样斑块。随后瘤体增殖速度变缓慢,6~9个月为晚期增殖期。多数瘤体随后可慢慢变软、变平、变淡直至自然消退,不留痕迹。
深部血管瘤可遗留永久性瘢痕、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和局部皮肤松弛等。
皮损数量
瘤体可单发或多发。
血管畸形
发病部位
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头面部最常见。
皮损特点
血管畸形可表现为淡红、鲜红、暗红或紫蓝色斑疹或斑片,压之部分或完全褪色。随年龄增长而颜色变深或高出皮面形成结节状皮损。
也可表现为柔软的皮下肿块,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出皮面,呈结节或分叶状。皮损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紫蓝色。
皮损边界欠清,表面光滑,常可压缩,触感如海绵。
皮损数量
皮损可单发或多发。
其他症状
血管瘤
发生于腰骶部的血管瘤可伴随发生泌尿生殖器和肛门发育异常,或脊髓闭合不全。
血管畸形
血管畸形伴有软骨营养障碍-血管瘤综合征(Maffuucci综合症)时,可伴发软骨发育不良、骨化不全及骨脆弱引起的畸形、骨软骨瘤软骨肉瘤
血管畸形伴有蓝色橡皮疱样综合症时,可累及肠道粘膜,引起黑便和贫血。
并发症
反复出血
体表暴露部位的血管痣可因碰撞、摩擦等导致反复出血,出血量大时可危及生命。
感染
血管痣破损后可继发感染,导致蜂窝织炎骨髓炎等。
溃疡
血管痣由于摩擦或者局部刺激可引起溃疡,尤其是皱褶部位的皮损由于经常受到摩擦及汗液、分泌物的刺激更易发生溃疡。
疼痛
皮损发生溃疡时引起局部疼痛,血管瘤压迫神经时也可引起疼痛。
器官功能的损害
生长身体各处的血管痣可致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
若压迫神经可引起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比如肢体麻木、肌萎缩,严重者可引起瘫痪。
发生于眼部的血管痣可影响视力,导致散光、近视、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甚至失明。
发生于颅脑的血管痣,可引起脑出血、癫痫发作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当发现身体有鲜红、暗红或紫蓝色的斑疹斑片、结节或皮下肿块等皮肤损害时,及时就诊于皮肤科。
小儿外科
当婴幼儿或儿童身体发现有鲜红、暗红或紫蓝色的斑疹、斑片、结节或皮下肿块等皮肤损害时可就诊于小儿外科或小儿皮肤科。
普外科
当患者血管痣位置特殊或瘤体较大,需要手术切除时,就诊于普外科;当患者皮损位置影响美观,尤其颜面部血管痣,可就诊于整形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适度清洁皮肤。
避免搔抓患处,以免引起出血或者继发细菌感染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身上出现皮疹的?
皮疹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比如头面部、颈部、四肢、躯干及会阴部等?
皮疹的形态有哪些,比如斑疹、斑片、结节、皮下肿块等?
是否有自觉症状,如瘙痒、疼痛等?
皮疹持续多长时间了?有没有什么变化?
能不能自行缓解?或有没有加重的因素?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患儿出生时体重是多少,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是否有结核、肿瘤、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病?
患者当前的体重是否超标?
是否有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液检查:凝血功能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B超、血管造影、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
病理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普萘洛尔噻吗洛尔等。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
抗生素: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等。
其他:雌孕激素、抗肿瘤药物等。
诊断
诊断依据
血管痣可根据患者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做出明确诊断,必要时可结合病理学检查协助诊断。
病史
体重异常:患者出生时可能体重过低;当前患者可能存在体重超标。
可能患有肿瘤、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病,其中乳腺纤维囊性病、乳腺纤维腺瘤、宫体腺癌、子宫平滑肌瘤、乳腺癌等疾病可引起雌激素升高。
患者存在生活不规律、饮食营养不均衡、暴饮暴食、熬夜、精神压力大,过多服用激素类药物或含有激素的保健品等情况。
临床表现
皮肤呈鲜红、暗红或紫蓝色的隆起性斑块或柔软皮下的肿物。
皮肤红色斑疹斑片逐渐增大、颜色加深。
影像学检查
血管造影:通过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清楚地明确病变范围、血管内部情况, 还可以了解病变血管的具体走向。
B超检查: 对判断是否为血管畸形血管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可表现为低实质回声,形态不规则,可显示动静脉血流回声。
X线检查: 可分辨血管痣的类型。可显示在软组织块中含有静脉石所形成的环状钙化影。
CT检查: 血管痣诊断的重要依据。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常见钙化及静脉石。
MRI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位置,大小、范围及邻近的血管、神经、肌肉等的解剖关系。
病理检查
影像学检查发现血管内异物,但不能直接断定该异物是由血管痣引起,需要完善后续病理性检查,以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可以比肉眼更细致观察到病变状态,有助于诊断的准确性。
镜下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红色或紫色斑疹、斑块、丘疹或结节。
毛细血管扩张、均质的红色或红蓝色腔隙。
鉴别诊断
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均可表现为红斑,需相互鉴别。
血管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不久发病,病理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血管畸形多见于出生时,病变多根据畸形脉管种类而定,表面温度升高,病理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正常、血管形态乱、管腔异常。
鉴别的关键点在于血管瘤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而脉管畸形则是血管或淋巴管的先天发育畸形。两者常通过影像和病理结果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消除病变皮损,恢复皮肤正常形态和功能,解除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血管痣,治疗方式的选择不同。
大多数血管瘤可自然消退,一般不用治疗。
血管畸形一般无法自行消退,可采用手术治疗或激光治疗等方法去除,一般多数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外用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软膏、噻吗洛尔软膏等,持续应用3~6个月或至瘤体颜色完全消退。适用于范围较小、较为表浅的皮损。
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早期、局限性、深在或明显增厚凸起的血管瘤。常用药物如卤米松、艾洛松等,长期使用会引起色沉及毛发增生等副作用。
局部注射药物治疗
对于较为局限性的小皮损可以采用糖皮质激素、平阳霉素博来霉素干扰素、硬化剂等进行局部注射。常见并发症有破溃、坏死等。
口服药物治疗
普萘洛尔
普萘洛尔目前为一线治疗药物,尤其是婴幼儿血管痣的治疗,效果理想。
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应用,应用期间要注意定期检查生化、心电图、心脏彩超和局部B超,以便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低血压症、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病人禁用。
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不能使用普萘洛尔的患者,可以口服泼尼松。用药期间可能对患儿有身高、体重和血压等的暂时性影响,应密切监测。
手术治疗
对于局限的、能够直接缝合的小病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可能损容的血管瘤患者可选择手术。
物理治疗
激光治疗
适用于浅表血管痣,可采用脉冲染料激光或YAG激光等使病变部位血管闭塞。
液氮冷冻
适用于浅表血管痣,液氮冷冻使皮损冻伤、坏死,从而达到去除皮损的目的。
预后
治愈情况
大多数血管瘤可自然消退,一般不用治疗;不能消退的血管瘤可采用药物、激光或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术后可治愈,但有复发风险。
血管畸形一般能自行消退,需采用药物、激光或手术等方法去除,一般可治愈,预后良好,有复发风险。
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出血、破溃、感染、视力下降等并发症。
治疗不规范会导致复发率增高。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合理膳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治疗期间食用辣椒、蒜等辛辣刺激食物。
运动管理
治疗期间可适度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避免熬夜、劳累。
生活管理
加强皮肤防护,避免摩擦、挤压患处,引起出血或继发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刺激、搔抓患处,引起自身感染。
心理调节
正确认识并对待疾病,避免病急乱投医,积极配合专业医生治疗。
对于颜面部血管痣影响美观,患者心理负担过重,容易产生焦虑低落情绪,积极治疗的同时,可请专业心理医生进行疏导。
病情监测
皮损监测: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皮损变化情况,包括部位、面积、颜色、有无突起、破溃、感染等情况,若出现异常或不适,需及时就医。
并发症监测:确诊血管痣后,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若出现视力下降、肢体麻木、黑便、贫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确诊后治疗过程中,规律复查相关检查指标,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心动过缓、低血压、低血糖、皮疹、胃肠道不适及胸闷憋气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部分血管痣治疗后有复发概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需定复查。
口服药物治疗:2~4周复查一次。
物理治疗、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后1周复诊。
预防
血管痣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所以目前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方法。但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能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