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皮炎
概述
血吸虫皮炎又称尾蚴皮炎,是指禽、畜类血吸虫的尾蚴侵入人体皮肤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炎症。因常在水稻种植时发生,所以又称稻田皮炎。在中国水稻种植区均见该病。能引起本病的血吸虫种类颇多,主要是寄生于鸭类的包氏毛毕吸虫和寄生于牛、羊的土耳其斯坦鸟毕吸虫的尾蚴。因人不是这些血吸虫的适宜寄主,尾蚴钻入皮肤后可于局部组织内被杀灭,即使进入血液流到肺部,也不能存活。尾蚴侵入后,分泌的蛋白酶及尾蚴死亡后释出的蛋白质和多糖均具抗原性,可产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皮炎。
病因
接触含有动物血吸虫(终宿主主要为家鸭和牛,中间宿主为椎实螺)尾蚴的疫水,血吸虫的尾蚴侵入皮肤致局部皮肤炎症反应。
症状
该病多发生于与疫水接触的皮肤部位,与尾蚴常在水面活动的习性有关。在稻田劳动时罹患的皮炎,主要发生于两小腿、两前臂及手背、足背等部位。皮肤与含有尾蚴的疫水接触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发生剧痒,继而出现红斑和水肿性红色丘疹,周围有明显的红晕;严重者,丘疹扩大融合成风团,甚至形成水疱。之后皮损逐渐消退。因患处常奇痒难忍,抓破后发生糜烂可继发感染。若反复多次接触疫水受尾蚴感染后,皮炎症状也愈加严重。一般而言,禽类血吸虫尾蚴引起的皮炎症状较畜类血吸虫尾蚴引起的更为明显而剧烈。
检查
免疫学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
1.皮内试验
前臂皮内注射肝卵抗原成虫抗原0.03ml,形成直径0.5cm的丘疹,15分钟后风团直径达0.8cm或以上为阳性。
2.尾蚴膜试验
取患者血清1~2滴于玻片上,加入活的或冻干的血吸虫尾蚴5~10条,加生理盐水2~3滴,混合后,置37℃温箱,3~4小时后镜检,可见尾蚴周围有膜状物形成,阳性率高,感染后7~12天即可出现阳性反应,少有假阳性反应,有早期诊断价值。
3.环卵沉淀试验
环沉率5%以上者为阳性,感染后7~12天出现反应,阳性率高,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4.间接血凝试验
采用血吸虫卵抗原致敏红细胞测定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明显凝集者为阳性,特异性与敏感性高,阳性率高,观察结果快。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测定患者血清或尿中的血吸虫抗体,敏感性及特异性高,阳性率高,适用于大规模现场使用。
6.酶联免疫电泳试验
过氧化物酶标记纯化虫卵抗原后,作对流免疫电泳,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1.5~1小时出报告,阳性率高。
7.循环抗原测定
循环抗原是存在于患者血与尿中的特异性抗原物质,循环抗原阳性,说明宿主体内存在有活的血吸虫感染,具有考核药物疗效的价值。
诊断
确诊主要依据流行病史和临床表现以及在动物粪便中查找出的卵和孵出的毛蚴。
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