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带状疱疹
概述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眼睑皮肤病变
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剧烈疼痛及成簇疱疹
疱疹溃破时局部使用抗病毒药
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人群好发
定义
眼睑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累及眼睑,致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疱疹及剧烈疼痛的一种皮肤病变。
疱疹成簇分布,局限于一侧,不越过眼睑和鼻部的中央界限。患者常有眼睑、前额、头部的剧烈疼痛,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三叉神经分为三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上颌神经又发出眶下神经、上牙槽神经等。
如眼神经分支的支配区域受累,疱疹则分布在前头部、额部及上睑部,如为眶下神经支配区受累,则疱疹在下睑、颊部和上唇皮肤。
分类
根据发病方式分类
原发性疱疹
一般认为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常见于儿童,初次感染时多表现为水痘。
复发性疱疹
机体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后痊愈,但病毒长期仍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内。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减弱或某种诱发因素致使病毒再度活化,侵犯三叉神经第一支或第二支引起眼睑带状疱疹。
发病情况
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90%病例为50岁以上或有慢性疾病及免疫缺陷者,如肿瘤化疗患者、艾滋病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率为35%~50%。
美国和欧洲每年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2.5/1000(20~50岁人群),5.1/1000(51~79岁人群),10.1/1000(80岁以上人群)。2016年国内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50岁人群带状疱疹累积发病率为22.6/1000。
眼带状疱疹占所有带状疱疹的10%~25%,尚无眼睑带状疱疹发病率相关报道。
病因
致病原因
三叉神经的眼神经或上颌神经的眶下支发生水痘-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而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
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或抵抗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侵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或三叉神经第一支,导致这些神经支配的皮肤产生水疱。
诱发因素
抵抗力下降可诱发眼睑带状疱疹。过度疲劳、上呼吸道感染、外伤等均可能引起抵抗力下降。
高危因素
存在以下一项或多项者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年龄超过60岁。
HIV感染。
使用化疗药物。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长期使用环磷酰胺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
症状
主要症状
前驱症状
发病前可有发热、倦怠、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
疼痛
病初起时在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发生皮肤灼热、神经痛,疼痛往往年龄愈大,疼痛愈重。
有时剧烈难忍,疼痛可发生于皮疹出现前或与皮疹同时发生,疼痛常持续至皮疹完全消退,甚至持续数月、数年。
皮肤疱疹
眼睑、前额皮肤和头皮潮红、肿胀,皮肤潮红、肿胀,有成簇透明的小疱。
疱疹的分布不越过鼻中线。
疱疹基底发红,疱群之间的皮肤正常。水疱初为透明液体,之后则混浊化脓。形成溃疡,约2周结痂脱落,留下永久的皮肤凹陷性瘢痕,终生不退。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有畏光、流泪、角膜知觉减退、视力减退、眼压升高等。
并发症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除侵犯眼睑外,还可能累及角膜、虹膜睫状体、结膜等,引起相应的疾病。
常见:浅层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结膜炎
少见:深层角膜炎、青光眼
巩膜炎眼肌麻痹可在疱疹消退后反复发生。
就医
就医科室
眼科
出现眼睑部疼痛、疱疹或不明原因眼部不适、视力下降时,建议及时到眼科就医。
皮肤科
出现颜面部不明原因皮疹、疱疹时可及时皮肤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切勿自行用药。
就诊前眼部请勿化妆。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
是否有眼眶、一侧面部疼痛?
是否有眼部或一侧颜面部皮肤发红、起疱?
是否感觉视力减退?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有病毒感染?
是否曾经得过带状疱疹
是否患有艾滋病?
是否有肿瘤化疗史或免疫缺陷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眼科常规检查:视力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检查等。
其他检查:血常规、分泌物涂片等。
用药清单
近期或发病以来如有用药情况,可记录或携带药盒就医。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部分患者曾有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病史、艾滋病史、肿瘤化疗病史、免疫缺陷病史等。
临床表现
可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三叉神经分布区发生皮肤灼热、神经痛,有时剧烈难忍。
单侧三叉神经第一支和(或)第二支分布区域出现成簇疱疹,不超过颜面中线,可有局部皮肤红肿,水疱初为透明液体,之后则浑浊化脓。可形成溃疡,约2周结痂脱落,遗留皮肤瘢痕。
可并发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等,出现视力下降,偶尔出现眼肌麻痹
眼部专科检查
视力和屈光状态检查
应在中等光亮度下进行检查。检查时应听从医生的指示,不随意眯眼、歪头或挪动身体。
左右眼分别检查。患者可有视力下降。
裂隙灯检查
观察角膜、瞳孔、结膜、瞳孔等情况。
部分患者可有角膜炎、结膜炎表现。
眼底检查
观察有无眼底病变。
包括彩色眼底照相、直接检眼镜检查、间接检眼镜检查等。
眼压检查
可指测眼压或用眼压计测量眼压。
部分患者可有眼压增高。
鉴别诊断
眼睑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相似点:都可有疱疹、疼痛、发热,可复发。
不同点: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较带状疱疹短,前驱症状不明显,疼痛较轻。带状疱疹多沿神经分布,串联成串,皮损范围较大,单纯疱疹部位局限,多位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口周或外阴处。
眼睑麻疹
相似点:都有发热及皮疹
不同点:麻疹是麻疹病毒感染引起,多发于儿童,其皮疹于发热3~4天后开始出现,先出现于发际、耳后和颈部,逐渐累及眼睑和面部,为玫瑰色丘疹,皮疹消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沉着,1~2周后消失。
治疗
治疗目的:减轻疼痛,防止感染,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主要使用药物治疗,同时注意休息、提高免疫力。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保持皮损部位清洁、干燥。
不要搔抓或弄破水疱。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用药
疱疹未破时无须局部用药。
疱疹破溃累及结膜或角膜,无继发感染时,可在局部使用抗病毒药,如更昔洛韦眼用凝胶、阿昔洛韦滴眼液等。
如有继发感染,可加用抗生素滴眼液(如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或使用抗生素眼膏(如红霉素眼膏)涂抹患处。
全身用药
抗病毒药
重症者需全身应用(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
解热镇痛药
疼痛剧烈者可服用布洛芬等止痛药物。
体温低于38.5℃可物理降温,超过38.5℃可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药物。
神经营养药物
可口服或肌注B族维生素,或肌注腺苷钴胺等。
糖皮质激素
口服或静脉应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可起到退热、镇痛、抗炎作用。
免疫力提高药
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和干扰素,或恢复期血清或血液注射。
其他治疗
氦氖激光照射
对促进皮疹消退可能有效。
半导体激光、红外线局部照射
可以促进神经修复,水疱干涸结痂,缓解疼痛。
并发症的治疗
累及角膜者可局部滴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或阿昔洛韦滴眼液,或者结膜下注射病毒唑,并可局部应用营养角膜的眼药水。
并发虹膜炎者可用复方托比卡胺或者阿托品散瞳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防止虹膜后粘连。
预后
治愈情况
眼睑带状疱疹有自限性,一般2~4周可痊愈,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人群病程更长。
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一般预后良好。
危害性
眼睑带状疱疹可能会发生眼内炎症,甚至波及眼底,引起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严重者可能因此失明。给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带来较大阻碍。
部分患者可遗留长期神经痛或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禁烟酒,忌辛辣鱼腥等,少食煎烤油炸食物;少量多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如牛乳、鸡蛋、瘦肉)、高维生素(蔬菜、水果)、易消化饮食。
生活管理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新鲜,温湿度适宜,减少探视,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机会。应避免用眼时间过长或熬夜,缓解眼疲劳,保持充足睡眠。
局部皮肤管理
切勿搔抓水疱,避免水疱破裂及创面继发感染。水疱破溃、渗出时,及时消毒、预防感染。
心理支持
此病会出现严重疼痛,患者易出现烦躁、失眠、厌食等情况。
家人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帮助患者建立信心,使患者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
预防
接种疫苗
推荐50岁及以上免疫能力正常的人群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
保护效力可长达4年,甚至更久。
增强个人体质
保证营养充足、均衡。
生活中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避免受寒。
适度锻炼,保持正常的免疫力。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