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神经性皮炎
概述
阴囊神经性皮炎是以阴囊部位皮肤瘙痒和苔藓化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
阴囊部皮肤成片发生苔藓化,有剧烈痒感
病因不明,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剧烈搔抓等有关
可采用局部治疗、全身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定义
阴囊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发生在阴囊部位、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流行病学
阴囊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
好发于成年人,儿童少见。
病因
致病原因
阴囊神经性皮炎病因目前还未明确,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饮食、局部刺激等有关。
精神神经因素
如压力过大、思虑过度、紧张、抑郁、劳累、睡眠不佳等。
饮食因素
如饮酒,进食辛辣刺激食物或鱼虾等。
局部刺激
如穿硬质衣服、毛织品,接触化学物质,以及汗水浸渍等都可能诱发本病。
其他因素
如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体内慢性病灶感染等均可能成为致病因素。
发病机制
阴囊神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是内在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紊乱等)和外在因素(饮食、局部刺激等)相互作用导致的。
症状
典型症状
发生于阴囊部位的神经性皮炎具有以下皮损特征。
呈淡红、淡褐色或正常肤色,可伴有轻度淡褐色色素沉着。
随病程发展皮纹加深,表面干燥,可有少许脱屑。
皮损及其周围常见抓痕或血痂。
质地较为坚实而有光泽,表面可有脱屑。
自觉阵发性瘙痒,常于局部刺激、精神烦躁时加剧,夜间明显。
并发症
由于经常搔抓可继发阴囊部位感染,如发生毛囊炎、疖病等,出现皮肤红、肿、热、痛、破溃等。
就医
需要就医的情况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或皮肤性病科。
就诊准备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医前需要通过医院的官网、官方App、114等正规渠道挂号,准备好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异地就医的病人还要办理备案手续。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有哪些症状?出现多久了?之前出现过类似的症状吗?
皮疹主要分布在哪些部位?
是先出现瘙痒还是先出现皮疹?皮损部位有渗出液吗?
瘙痒严重吗?经常搔抓吗?一般会在什么时候缓解或加重?
瘙痒影响睡眠吗?
平时性格怎么样?生活或工作中容易紧张或焦虑吗?
最近环境或生活有什么特别变化吗?
患过其他疾病吗?
去医院检查过吗?检查结果怎么样?治疗过吗?治疗结果怎么样?
是否有过敏?
是否经常熬夜、经常饮酒?
你可以向医生咨询的问题
需要做哪些检查?
需要吃什么药?
需要手术吗?
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会传染给性伴侣吗?
会遗传吗?会癌变吗?
诊断
疾病诊断
阴囊神经性皮炎一般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可确诊,部分需要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
病史
提供详细的病史,有助于医生诊断本病。
近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睡眠不佳等。
有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体内慢性病灶等病史。
生活方式:饮酒、进食辛辣食物和鱼虾等。
症状
阴囊部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等。
体格检查
视诊可了解皮损分布及特点,可见阴囊部位有苔藓样变。
触诊皮损质地较为粗糙。
组织病理学检查
如症状不典型,做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了解皮损的特点,排除其他疾病。
组织病理:可见表皮增厚,真皮乳头有垂直排列的肥厚性胶原纤维。
鉴别诊断
阴囊慢性湿疹
相同点:有苔藓样变、瘙痒等。
阴囊特应性皮炎
相同点:有瘙痒、苔藓样皮损。
阴囊扁平苔藓
相同点:都可有瘙痒、苔藓样皮损。
治疗
阴囊神经性皮炎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止痒,需要避免致病原因,并且避免搔抓。
一般治疗
避免搔抓、摩擦等,如穿硬质衣物摩擦、洗澡时搓澡等。
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护用品,如肥皂、硫磺皂等。
避免热水烫洗皮肤。
加强皮肤保湿,避免皮肤干燥。
学会调节心理压力,避免精神紧张、避免劳累。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包括外用和内服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制剂
是首选药,有软膏、霜剂或者溶液,分为弱效、中效和强效糖皮质激素。
阴囊部宜选弱效或中效的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软膏。
此外严重者还可在病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按医嘱用药,避免自行用药及用药时间过长。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常用药有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
有较好止痒作用,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可用于阴囊部位。
止痒药物
口服药物
可口服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等,用于止痒。
因瘙痒影响睡眠者可在睡前加用镇静催眠类药物。
物理治疗
光化学疗法和窄谱中波紫外线可用于皮损广泛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预后
治愈情况
神经性皮炎可以治愈,经过规范治疗后,大多数可以好转甚至痊愈,但可能复发。
危害性
扰乱正常生活
病人瘙痒剧烈,身心受到影响。
白天可分散注意力,夜间瘙痒加重,可影响睡眠。
阴囊部位瘙痒会影响性生活。
感染
用力抓挠皮肤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容易引起感染。
日常
日常生活
饮食
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咖喱等,忌酒。
生活习惯
避免搔抓皮肤。
修剪指甲,或睡眠时戴手套,可减少皮肤搔抓损害。
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
保持局部皮肤的干燥、清洁。
冬季皮肤容易干燥,可使用温和的润肤霜、保湿剂等保护皮肤。
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选择布料柔软的内衣,并勤换洗。
用药护理
按医嘱用药,正确掌握用药方法。
了解用药注意事项,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出现。
预防
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中,如利用跑步、听音乐等缓解不良情绪。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尽量在11点之前睡觉。
冬季皮肤容易干燥,可使用温和的润肤霜、保湿剂等保护皮肤。
减少对皮肤的刺激,穿宽松的棉质内衣,不宜太粗太硬。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